-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腸道菌群在宿主營養、作息甚至基因的限制下直接參與人體代謝,與人類共同進化[4],通過多種途徑同腸道黏膜相互作用,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參與膽汁酸膽鹼代謝,與肥胖、糖尿病、過敏等代謝類疾病密切相關[3],且具有免疫調節等功能[5]。目前可以在了解腸道菌群與微生物代謝機制的基礎上通過益生菌和益生元修飾腸道微生物群等方式保障人體健康[6]。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神經活性物質可以激活腸神經、迷走神經;或者經血液循環作用於宿主的神經 - 內分泌系統,調節 GABA、5-HT 等神經遞質的濃度。此外,腸道菌群對於外周炎症反應的調節,也會對大腦活動產生影響。腸道菌群也被發現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關。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導語:目前肝性腦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學者們敘述了肝性腦病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分析了腸道菌群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機制及相關治療,分析表明肝性腦病的發病與腸道菌群聯繫密切,通過調節肝性腦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療效顯著。
-
science | 微生物群在人類遺傳適應中的作用
舉例說明適應性宿主等位基因和適應性微生物群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Amato等人最近回顧了可能影響人類本地適應性的微生物群的有益功能,例如微生物群增強營養和預防傳染病。然而,在人類局部適應過程中,宿主適應性等位基因和適應性微生物群功能之間的特定相互作用仍有待研究。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人體腸道內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古細菌,其中以細菌為主。到目前為止,在人類腸道中已經鑑定出超過1000種細菌,不同個體共享的核心菌群包含約160種。各種細菌物種以一定的比例共存,它們相互依存,相互競爭,共同維持著腸道菌群的相對平衡和穩定。
-
Science子刊:高糖飲食竟會損害腸道?
比如,餵食高糖飲食的小鼠會患上更嚴重的結腸炎,這是一種炎症性腸病(IBD)。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研究中心和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研究餵食高糖飲食的小鼠的大腸時發現了更多的細菌,這些細菌可以破壞腸道的保護性粘液層。
-
「腸道菌群-腸-腦」相互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褐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產熱(非顫抖性產熱)是一種高效迅速的產熱方式,受交感神經支配,在小型哺乳動物(包括冬眠動物)的體溫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當動物受到寒冷等信號刺激時,支配BAT的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作用於BAT細胞膜上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蛋白激酶A信號通路,即cAMP-PKA-pCREB通路,誘導線粒體內膜上的產熱蛋白——解偶聯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的表達,提高非顫抖性產熱能力,維持恆定的體溫。動物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了動物的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呢?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
它們可以同時具有促炎和抗炎作用,並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預防感染和疾病。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細胞因子也會引起組織損傷。細胞因子風暴是指響應感染或其他因素而發生的促炎性細胞因子的失控釋放。細胞因子的這種失調和過度釋放會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傷,並增強疾病的進展和嚴重程度。
-
Nat Med:北大科學家發現腸道菌群調控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新機制
2019年7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多囊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以雄激素過多、排卵功能障礙和多囊卵巢為特徵,常伴有胰島素抵抗性。而目前研究人員還不清楚PCOS患者發生排卵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的機制,這嚴重限制了相關藥物和治療方法的發展。
-
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抑鬱症可能是一種腸道疾病?
腸道的代謝、免疫和信號傳遞等主要功能均與微生物有關。換言之,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腸-腦軸」來影響宿主的大腦、心理和行為,在心理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實驗發現,抑鬱症患者與健康群體的糞便菌群存在很大差異,前者的菌群多樣性和豐度有所下降,其中擬桿菌門和變形菌門含量增高,而厚壁菌門含量降低。
-
Science子刊:高糖飲食會損害腸道,增加結腸炎的風險
比如,餵食高糖飲食的小鼠會患上更嚴重的結腸炎,這是一種炎症性腸病(IBD)。但是,這種疾病的病因是未知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研究中心和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研究餵食高糖飲食的小鼠的大腸時發現了更多的細菌,這些細菌可以破壞腸道的保護性粘液層。
-
自閉症發病和治療的關鍵環節或與腸道菌群相關
正如腸道細菌的變化會影響健康的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從而增加多發性硬化和痴呆等疾病的風險,這種變化同樣會導致發育中兒童的自閉症發生率更高。 研究發現,通過與健康對照組的兒童相比,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相對豐度存在顯著的差異,多樣性也存在差異。
-
飲食影響抑鬱症的八種可能的生物學途徑
3、腸道菌群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通過微生物-腸-腦軸參與調節大腦功能和行為。飲食是影響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抑鬱症的病理生理學中的許多其它機制,比如炎症、神經發生、色氨酸代謝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腸道菌群的調節。
-
共度今生的腸道菌群
人體為細菌的生活提供生存場所和營養,而這些微生物作為回報,可以調節人體的代謝和各個系統,保護我們的健康。終其一生,你的菌都會一直陪伴你,與你患難相隨休戚與共。尤其是你的腸道菌群,它甚至會像你的基因一般,可以通過分析它們的結構用來預測你將來可能患某種疾病的風險,比如你是不是容易患糖尿病,是不是容易變胖等。
-
全球學者匯聚養樂多研討會 聚焦腸道菌群研究及多樣化益生菌的價值
,隨著相關的臨床研究展開,逐漸證實益生菌對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健康息息相關,腸道菌群紊亂會引發多種疾病。人體的內環境千奇百怪,尤其是腸道內存在有大量的細菌。已有大量的研究揭示腸道菌群在人類健康及疾病中發揮著複雜的作用。腸道細菌有好的,也有壞的。正常情況下,腸道內的好壞細菌和諧相處,但如果這種和諧關係被破壞了,人體就會出現各種疾病。除了改善腸道菌群平衡之外,益生菌在治療抑鬱症方面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日本國立精神?
-
iBonsir益邦臣: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的4個原因你中招了嗎?
腸道菌群是人體正常的微生物,他們可以合成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的維生素,這些營養物質對人類的健康是有益的,腸道菌群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組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但是,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就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
Science綜述:微生物組是宿主新興表型的來源
微生物組對與之相關宿主的生理、代謝調節和免疫功能以及複雜的宿主行為均具有重要的影響。宿主-微生物組的相互作用對於維持體內平衡和促進健康的重要性,也提出了關於動物及其微生物組如何共同進化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影響動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複雜問題的思考。 動物的微生物組是調控宿主生物學的重要因素,並可影響相應物種的多種表型。
-
JCH:腸道微生態與肝性腦病
人體腸道微生態系統錯綜複雜,各微生物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彼此保持著一定比例,按照一定的順序定植於腸壁的特定部位,參與機體代謝,發揮免疫屏障作用。腸道微生態的失衡對慢性肝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全身炎症反應、內毒素血症和血管舒張導致的併發症,如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及肝性腦病(HE)。
-
這2位多囊姐妹經過腸道菌群測試後,我們發現了這個重要的問題……
先來說小A,在她的腸道中是一種名叫pretovella的菌群,簡稱為普氏菌。正常的普氏菌參考範圍為0.029~1.023,但是小A的腸道中,普氏菌水平卻達到了45.87%。之前的文章中有講到過,「 如果出現一種不是益生菌的細菌佔了主導地位,這個細菌即便不直接導致疾病,也表示著我們內分泌和代謝的紊亂,或者說能夠導致我們內分泌和代謝的紊亂。」也有研究表明,過多的普氏菌會誘發腸黏膜炎症,產生相關的支鏈胺基酸,誘發胰島素抵抗。小A目前來說就是這樣一個狀況。
-
Cell子刊重磅:14000+字詳解菌群與癌症的8大關鍵性問題
儘管我們對微生物組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但是許多知識鴻溝仍然存在:微生物組是複雜的生態系統,具有時空動態性,這種動態性產生於微生物與宿主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每種癌症本身也是一個生態系統,癌細胞會以錯綜複雜的動態方式相互作用,並與基質細胞相互作用。常見因素如循環代謝物、全身免疫等,可同時影響並受到上述兩種生態系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