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2020-12-2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學術頭條,編審丨王新凱

作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鬱症已影響了全球超過 3 億人。了解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是,由於病徵類型多樣,抑鬱症的病理學成因至今仍沒有定論。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相關論文以 「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為題,發表在《自然 -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神經系統

近年來,共生微生物對宿主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

「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作為腸 - 腦軸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能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神經系統 。

(來源:McMaster University)

腸道菌群能產生具有神經活性的代謝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以及短鏈脂肪酸等微生物代謝產物,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神經系統。神經活性物質可以激活腸神經、迷走神經;或者經血液循環作用於宿主的神經 - 內分泌系統,調節 GABA、5-HT 等神經遞質的濃度。此外,腸道菌群對於外周炎症反應的調節,也會對大腦活動產生影響。

腸道菌群也被發現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腸道菌群能夠通過調節化學信號分子和免疫系統參與自閉症的病理機制;通過免疫、代謝和神經通路,調節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和病理表型。

抑鬱症和腸道菌群

那麼,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中,是否也有腸道菌群的參與呢?

此前的研究發現了抑鬱症的幾種生理機制,包括應激反應不良導致的 HPA 軸調節異常、炎症反應、神經可塑性下降和神經遞質系統(如單胺能系統、eCB 系統)擾動。

海馬(hippocampus)的變化是抑鬱症生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馬體積縮小是抑鬱症的臨床標誌之一。基於大鼠的研究證明,長期壓力引發的抑鬱症會減少海馬神經發生(hippocampal neurogenesis)。而抑制大鼠海馬的神經發生會導致抑鬱行為,這可能是因為海馬神經發生能夠減緩應激時 HPA 軸的過度活躍。採用藥物或幹預措施促進海馬神經發生,能夠抑制應激反應和恢復正常行為。據此,研究中常常將海馬神經發生減少作為抑鬱症的神經生理指標。

在抑鬱和焦慮患者中,腸道菌群的組成會發生特徵性的變化:促炎症菌富集,而短鏈脂肪酸產生菌減少。並且,將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移植給大鼠,會導致大鼠產生抑鬱樣行為。此外,益生菌幹預療法還被證明能夠改善動物的抑鬱樣行為和抑鬱症患者的情緒。

(來源:Hope to Cope)

這些發現都指向一種可能 —— 腸道菌群變化是抑鬱症的成因之一。然而,由於缺乏實驗模型,目前的研究仍未能從分子機制的層面上解釋腸道菌群和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揭開腸道菌群和抑鬱症的聯繫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通過給予小鼠長達 8 周的慢性不可預測的輕度刺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 UCMS),使其表現出食慾減退、體重下降、海馬神經發生減少等一系列抑鬱症狀,成功地構建了抑鬱症的小鼠模型。

之後,研究人員通過排洩物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fer, FMT),成功地將 UCMS 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給了空白對照小鼠。移植 8 周之後,受體小鼠也出現了與供體相似的抑鬱症狀。腸道菌群的移植導致了 「抑鬱症的移植」。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了代謝組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受體小鼠的脂肪酸代謝發生了變化 —— 隨著腸道菌群代謝產物中短鏈脂肪酸濃度下降,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 eCB)的脂質前體濃度也減少了,而 eCB 前體的減少會導致大腦中的 eCB 系統活動受到阻礙。

圖 | 腸道菌群失調參與抑鬱症的可能機制(來源:Institut Pasteur)

研究人員還發現,通過抑制 eCB 降解酶,或飲食補充 eCB 前體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能有效地使受體小鼠的抑鬱樣行為和海馬神經發生下降得到恢復,這進一步說明了腸道菌群可能通過影響 eCB 通路而導致情緒變化。

此外,研究還著重指出,表現出抑鬱症狀的 UCMS 小鼠和 FMT 受體小鼠腸道菌群組成變化的特徵是乳桿菌(Lactobacilli)豐度下降,而相應地給 UCMS 小鼠補充乳桿菌能夠增加大腦 eCB 系統活動水平和海馬神經發生,從而減輕小鼠的抑鬱症狀。

「這項發現展示了腸道菌群對於維持正常大腦功能的作用。」 研究作者 Gérard Eberl 說。

腸道菌群的失調會導致一些菌群代謝產物的缺失,進而影響大腦的神經遞質系統,促使抑鬱症狀出現。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症下藥地進行飲食幹預、補充益生菌的 「精神益生菌」 療法,有希望成為有效治療情緒障礙的新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保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適當地補充腸道益生菌。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群,才能保證大腦的正常功能,將抑鬱等情緒障礙防於未然。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人體腸道內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古細菌,其中以細菌為主。到目前為止,在人類腸道中已經鑑定出超過1000種細菌,不同個體共享的核心菌群包含約160種。各種細菌物種以一定的比例共存,它們相互依存,相互競爭,共同維持著腸道菌群的相對平衡和穩定。
  • 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抑鬱症可能是一種腸道疾病?
    你以為是你的大腦控制你的身體?其實,有一些身體部位也可以反過來「控制」你的大腦,影響你的情緒。比如說,你的腸道。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菌-腦-腸軸」功能失常很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共度今生的腸道菌群
    人體為細菌的生活提供生存場所和營養,而這些微生物作為回報,可以調節人體的代謝和各個系統,保護我們的健康。終其一生,你的菌都會一直陪伴你,與你患難相隨休戚與共。尤其是你的腸道菌群,它甚至會像你的基因一般,可以通過分析它們的結構用來預測你將來可能患某種疾病的風險,比如你是不是容易患糖尿病,是不是容易變胖等。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1 腸道菌群與年齡腸道菌群在人類整個生命過程中不斷變化 。最初嬰兒的微生物區會在受到母體影響,嬰兒的腸道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微生物與體外一致[7]。新生兒的餵養和分娩方式決定了腸道菌群的定植模式: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內主要由雙歧桿菌支配。後來被一系列複雜的動態因素(飲食 、生活方式 、疾病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幹預。這個微生物大家族調節著宿主的代謝表型,影響著宿主的生化功能和對疾病的敏感度[8]。順產兒的腸道菌群由乳酸菌 、普氏菌屬和奇異菌屬佔主導。而剖腹產的嬰兒早期佔主導的有葡萄球菌且與母體的皮膚組織中的菌群相似。
  • iBonsir益邦臣: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的4個原因你中招了嗎?
    腸道菌群是人體正常的微生物,他們可以合成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的維生素,這些營養物質對人類的健康是有益的,腸道菌群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組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但是,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就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 大便拉不出,或是腸道菌群失衡了:調理腸胃,給你2個方法
    發「瀉」不出來是腸道菌群失調在醫學上,通常超過48小時不排便即可視為便秘。但是小劉的情況有所不同,他每天都會排便一次,只是大便幹硬,排出時感覺很費力,有時用力過大還會出血。其實這種便秘在醫學上認定為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講得通俗一些就是沒病找來的病,最大的問題在於飲食結構和運動量方面,如小劉的情況。追根溯源,便秘的形成多半是腸道菌群紊亂惹得禍。說到這裡我們來認識一下。
  •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2:55:0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Willem M. de Vos小組發現,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 每日優鮮被檢測出大腸菌群超標
    這是繼兩月前著名火鍋品牌海底撈檢測出筷子大腸菌群超標之後的又一公共衛生事件。 如果吃了微生物超標嚴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腸道疾病,可能引起嘔吐、腹瀉等症狀,而大腸桿菌群超標,也同樣會引起腹瀉、腸胃感染等。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
    維生素D缺乏與免疫功能降低有關,並可能增強細胞因子風暴。當然該領域還在研究中。需要特別注意,單獨服用補充維生素D並不能讓你免受COVID-19的侵害。不過,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損害免疫功能,從而增加感染風險和對疾病的敏感性。
  • 全球學者匯聚養樂多研討會 聚焦腸道菌群研究及多樣化益生菌的價值
    與會專家從免疫系統、口腔微生物、藥物與腸內菌群之間的關係發表了最新的研究進展與成果,分享了腸內菌群與疾病的相關研究。(第27屆腸內菌群國際研討會現場)益生菌對於眾多疾病治療或將起到輔助作用現代人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甚至氣候變化等因素都會引起腸內菌群失調,使人體健康受到威脅,而益生菌與腸內菌群的關係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我們現在了解到人體和動物消化道系統中生長著大量的細菌,腸道中細菌的總數量甚至高出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腸道微生物的菌群多樣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環境和宿主的遺傳背景在決定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方面各自起到 50% 的作用。而且由於外部環境在腸道菌群結構形成過程中的巨大影響,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極為不同。目前的研究證明只有極少數的細菌存在於大多數人的腸道中。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已有文獻表明[1-2],嬰兒腸道菌群的結構差異較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常成年人的腸道菌群結構趨於近似,擬桿菌屬佔腸道菌群的30%,而腸桿菌屬和腸球菌屬的含量少於1%。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導語:目前肝性腦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學者們敘述了肝性腦病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分析了腸道菌群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機制及相關治療,分析表明肝性腦病的發病與腸道菌群聯繫密切,通過調節肝性腦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療效顯著。
  • 自閉症發病和治療的關鍵環節或與腸道菌群相關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 腸道微生物和腸道構成的「腸腦」與大腦是雙向互通的,形成了菌-腸-腦軸進行連接。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腸道菌群?《自然》雜誌: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很多研究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腸道菌群種類少,有害菌偏多,益生菌不足。這樣的腸道菌群問題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同時分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慢性炎症,影響血糖健康。同時,最近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大量存在維生素D缺乏情況。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通過微生物本身直接或代謝產物間接與腸道細胞相互作用,影響人體的免疫、神經、代謝、內分泌等多系統的功能,進而造成各種慢性疾病,如腸道炎症、自閉症、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群的紊亂相關。
  • 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患者腸道微生物群落特徵的研究取得進展
    為了探討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s)患者腸道微生物群落特徵及其臨床意義,鄭州第一附屬醫院楊凌飛, 耿一萌, 劉愛華, 等人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28例NMOSDs
  • 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
    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通過多種途徑參與AD的發生和發展。在動物實驗中,AD模型小鼠具有不同的腸道細菌組成。接受來自AD小鼠來源的腸道細菌後,小鼠大腦中出現更多的β-澱粉樣斑塊(AD標誌物)。然而,實驗室研究成果是否能用於臨床AD的診斷,尤其是早期診斷症狀輕微的MCI,尚無明確證據。
  • Science子刊:嚴重抑鬱症中的腸道菌群和代謝特徵,及其相互作用
    目前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國內外多項研究提示腸道微生物紊亂與MDD發生密切相關。腸道微生物群包含大量的細菌和病毒,既往研究更多地關注MDD的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改變,但對於其微生物組功能尤其是病毒組功能知之甚少,揭示它們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將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腸道生態系統紊亂在MDD發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