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是送別詩中的名篇。
這首詩感情餘味不絕,歷來受人推崇。
但也有人認為,第四句應該放在開頭。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先看詩題。
淮上,這裡指揚州。
有人認為,淮上應該在安徽境內。
其實不對。
淮上,在古時並不是特定指某個地方,而是指淮水以南的區域。
而揚州也屬於淮水以南。
再結合詩中的「揚子江」,可以判定詩人和友人的分別地點,就是在揚州。
1、揚子江頭楊柳春揚子江,是指南京以下的長江段。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揚子江頭,楊柳青青,一片春色。
乍一看,楊柳青青,春光迷人,詩人的心情應該很愉悅。
但這是和朋友分別,顯然詩人不可能愉悅。
揚子江頭,是分別的地點。
春,是分別的季節。
這裡有個問題:「楊柳」已經表明是春天(古詩中「楊柳」二字通常指春天的楊柳),為什麼還要再加一個「春」字?
因為「楊柳」和「春」不僅點明季節,更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楊柳,有留別之意,這是擬人的手法,表達出詩人依依不捨的感情。
而「春」色迷人,詩人卻無心欣賞,這反襯出詩人心中離別的愁苦。
詩人見到楊柳,心中依依不捨;再看到一片春色,心中更加愁苦。
大家看,「楊柳春」將詩人的離別之愁進行了一次疊加。
我們來看下一句。
2、楊花愁殺渡江人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楊花漫天飛舞,讓渡江的人非常憂愁。
楊花,為什麼讓人愁?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楊柳想留住楊花,但終究留不住,只能任它漫天飛舞。
這是用楊花暗喻離別之人,表達出詩人心中不舍但不得不分別的痛苦之情。
大家看,見到楊花,詩人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層。
詩人用了「愁殺」兩個字,來描述自己此刻的心情,就是非常愁苦。
前兩句還有一處妙筆,就是「揚子江」。
這三個字為什麼是妙筆?
大家看,詩人看到楊柳,心裡很愁苦;詩人再看到楊花,心裡更愁苦。
兩個「楊」字,而且都與愁苦有關。
可見詩人有意連用「楊」字,來表達自己的愁苦。
偏巧,這段長江還叫「揚子江」,「揚」和「楊」同音,更是愁上加愁。
這三個「yang」字,讓詩人的愁苦之情加深了三次。
這就是「揚子江」的妙處。
那麼詩人的愁苦之情該如何排解?
我們接著往後看。
3、數聲風笛離亭晚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微風中傳來笛聲,離亭也漸漸染上暮色。
詩人要和朋友分別,心裡非常愁苦,怎麼排解呢?
那就在離亭中多待一會、多聊一會吧。
但風中傳來了笛聲,提醒詩人現在天色已晚。
我們不用推測到底是什麼笛聲,只需要清楚:這笛聲讓詩人明白,天色已晚,不得不啟程。
大家看,詩人想和朋友再多待一會,但是笛聲提醒他:天不早了,趕緊啟程吧。
詩人想排解愁苦,而笛聲卻讓詩人更加痛苦。
詩人心中的愁苦是不是又加深了一次?
到這裡為止,詩人心中的愁苦已經加深了四次,該怎麼辦呢?
接著看後一句。
4、君向瀟湘我向秦。瀟湘,指瀟水和湘水流域,在湖南。
秦,這裡指長安。
你要去往瀟湘,而我要去往長安。
這裡補充一點: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詩人去長安,要入運河,是往北走;而朋友要去瀟湘,要入長江,是往南走。
這也是他們要在揚州分別的原因。
大家看這一句,好像只是在說行程。
詩人的感情仿佛戛然而止。
那麼深的愁苦,無緣無故消失了?
顯然不是。
我們來想一想詩人的心情:
我實在捨不得和你分開,但現在又不得不分開;
更難受的是,我們的方向相反,越走離得就越遠。
大家看,詩人心中是不是非常痛苦?
還不止於此。
分別之後,詩人心中的愁苦會慢慢消失嗎?
不會!
恰恰相反,這些愁苦還會一路伴隨著他,也會伴隨著朋友。
因為,這是無盡的愁!
這就是「君向瀟湘我向秦」的妙處。
詩人的感情仿佛戛然而止,其實餘味不絕。
但正是因為有前面三句感情的鋪墊,第四句才能餘味不絕。
我們試想,如果把這一句放在詩的開頭,先說:你要去瀟湘,而我要去長安。
那麼,這一句就真的只是描寫行程了。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哦。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了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