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搬家像拆"積木" 上海自然博物館將於5月12日閉館 2014年5月8日 07:51 來源:東方網
自然博物館內的馬門溪龍化石
東方網5月8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昨天一早,位於延安東路260號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裡熱鬧起來。不少市民帶著孩子來到這裡,趕在5月12日閉館之前,再來這座58歲的博物館追憶童年時光。一座博物館,是如何搬家的?巨大的恐龍要做多大的卡車?各種標本,各種展品,搬到新家後去哪裡找?昨天,上海科技館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張雲飛向記者介紹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搬家故事。
搬家:標本穿上保護衣馬門溪龍分拆裝箱
張雲飛說,目前自然博物館的展品有兩三千件,其中一部分會搬到新館。此外,館藏的28萬件藏品中還將選出很多適合新館定位的展品。工作人員列了詳細的搬家清單,包括所有要搬的展品都經過清洗、修復、裝箱等過程。為了保護標本,工作人員還會用很軟的保護衣包裹保護標本,這些材料都是保護古董的時候才採用的。
自然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馬門溪龍和黃河象也會搬到新家,還會有很多新夥伴。這些「大傢伙」都是用架子支起來的,所以在搬家前會像積木一樣先被拆下來,然後裝到幾個箱子裡運走。比如,像馬門溪龍這樣的「大傢伙」,經過分拆後只需要4個箱子就可以運抵新家。
這兩個「大傢伙」在新館就不會顯得那麼大了,因為還會有比它們更大的阿根廷機械龍。這些機械龍都是根據科學研究復原而成,不僅有骨骼,還有皮有肉,而且脖子還會動。
張雲飛說,和遊樂場的恐龍不同,這些復原的恐龍都是根據科學研究製成,皮膚的顏色、肌肉的構造等都力求真實。到時候,有霸王龍、竊蛋龍、馬門溪龍,有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新館裡會很熱鬧。
新館:體驗挖恐龍化石與展品幾乎零距離
據介紹,新自然博物館中會開闢恐龍研究室,喜歡恐龍的孩子和大人都可以親身體驗一下挖掘恐龍化石的經過,還可以像科學家一樣對恐龍模型進行研究。這是首次在博物館中引入實驗室概念,讓觀眾了解科學研究方法,通過親自動手來破解心中疑問。
新館還將打造一個1400平方米的「非洲草原」,和上海科技館的動物世界遙相呼應。「草原」上除了動物標本之外,還將藉助高科技讓背景屏幕的動物動起來,比現在科技館的動物世界更有觀賞性。芬蘭的冰河博物館還贈送了一些歐洲和北極動物標本。憑藉超高的工藝,那些北極熊栩栩如生。
此外,新自然博物館的欄杆儘可能降低,隔離玻璃儘可能減少,使得觀眾與展品幾乎零距離。
這些都為觀眾參觀博物館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選擇,也對觀眾文明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悉,將於今年下半年建成開放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館,位於靜安雕塑公園內,總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1.3萬件展品可現場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