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詩詞便是其中之一。詩詞文化最為繁榮興盛的時期是唐宋,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了不少的優秀人物,比如李白便是其中之一。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白是個爽朗大方,喜歡飲酒作詩交友之人,因此有不少好朋友,也很有名氣。
李白一生之中,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作品,比如一句「樹深時見鹿」成為了網絡爆紅語句。有趣的是,這句話之所以在網絡上爆紅,是因為有人認為其下一句為「夢醒時見你」,所以非常有韻味,可以讓人們深有同感。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句話出自《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帶著幾點露珠。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而我在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
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雲氣,白色的瀑布高掛在碧綠的山峰。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位於四川省江油縣,而這首詩為李白的早期作品。全詩一共有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而最後兩句則描繪「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展現出的是非常優美的場景,犬吠、水聲、桃花、細雨,無一不在描繪自然界的魅力。而「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則是作者移步進山後看到的景象,有鹿出現,而到達溪邊的時候已經聽不見寺廟的鐘聲了。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則是對寺廟附近景色的描繪,有竹林,有瀑布,一片碧綠,令人心曠神怡。最後一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中,作者點名了自己寫這個文章的關鍵性原因,因為找不到道士,感覺有些許的無聊,所以觀察起了周邊的景色,並心有所感,所以寫下了這個作品。
在某種意義上,這首詩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景色的讚嘆,同時也表達出作者訪人未果的失落。
對於這首詩,很多人都有所好評,比如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便指出,這首詩妙處在於「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當然,最終人們將其進行一定的改編之後,雖然和原文含義無關了,但是卻也非常之妙,所以才能夠廣為流傳。
參考資料:《舊唐書》、《唐詩評選》、《唐詩宋詞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