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驅動榮昌經濟快速發展。」近日,榮昌縣科委主任徐蓉說,2014年,榮昌通過創新的新產品產值達126億元,佔全縣GDP的42%。
科技創新,已成為榮昌經濟發展最大的驅動力。
五大創新平臺集聚起人才資金等要素
2014年初,榮昌縣委就明確提出: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用科技創新來驅動榮昌經濟的發展。
徐蓉說,縣裡首先從搭建科技創新的平臺入手,把創新的人才、資金等要素集聚起來。如今,已建起了五大創新平臺。
一是創新驅動發展平臺。在榮昌工業園區內,有一幢原準備用作園區辦公的大樓,如今已被作為榮昌縣創新發展中心大樓,在2.2萬平方米的大樓裡,已設立起創新創業服務專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專區、畜牧科技孵化器專區、小微企業孵化專區等4大創新專區。目前,已有11家科技研發機構、科技服務組織、科技型企業入駐中心。
二是財政金融支撐平臺。榮昌縣政府從2014年起,整合部門資源加大創新投入。目前,全縣已整合落實各類創新投入資金2.12億元,佔目前政府性投入的10%以上。同時,設立1000萬元助保貸基金、200萬元小額貸款保險保證金、2000萬元產業引導發展基金以及5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
三是「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縣裡與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和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合作,在創新發展中心內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專區;引進重慶藥物種植研究所在榮昌成立渝西分所,重慶市林科院在榮昌建立渝西林下經濟研究所,陝西科技大學在榮昌建立陶瓷研究院,分別在道地中藥材培育、國家麻竹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畜牧科技創新、陶瓷新材料科研等方面進行創新合作。
四是創新驅動服務平臺。引進江蘇廣和服務外包有限公司入駐創新發展中心,正在進行信息化基礎建設和大型資料庫建設,即將開始營運。通過整合基礎電信信息化服務能力,以「雲計算」使用模式,打造新一代中國數據精準營銷雲智慧平臺。
五是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在榮昌縣公眾信息網建立了科技資源信息庫,將榮昌的21家企業、在榮科研院校和12家政府技術機構的364臺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五大重點產業的1362名技術人才納入平臺,供全縣企業、基地和園區共享使用。
30多位院士和專家創辦科技型企業
去年6月,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李硯耕在榮昌註冊創辦了重慶格德瑞重工有限公司。3月5日,教育部深空探測研究中心與重慶格德瑞重工有限公司籤下備忘錄,利用俄羅斯等國際國內資源,共同籌建深空採樣研究機構,開展深空採樣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和技術交流。目前,這家高科技創新企業所開發的700米以下深水開發、頁巖氣開發等設備已經投產。李硯耕院士正在聯合宋振騏等6位兩院院士,共同研發無人化鑽採裝備機械,並通過公司,進行無人化鑽採裝備的量產,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建設,使科研成果的價值得以最大轉化。
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的西南大學教授、博士吳俊偉創辦了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布爾動物藥業有限公司。據他介紹,公司員工只有50餘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職稱,博士和碩士生以上學位的就有18名;專門從事新產品、新技術研究的團隊有10人,而直接從事生產的工人只有20餘人。這家創新型企業的產品,95%以上都是針對拉美市場,其中通過技術創新生產的多維注射液產品,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在近兩三年的創新中,我們公司已獲得了重慶市4個高新技術產品和2個重點新產品,1個戰略新型產品,獲得國家專利授權28項。」吳俊偉說,去年,公司的產品在10多個國家的銷售額達1200萬元,今年前2個月,在國際市場上的訂單就已超過500萬元,利潤額超過30%。
「我們注重引導和引進科技人才來榮昌創業,真正使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徐蓉說,目前為止,已有30多位院士和專家教授在榮昌創辦起30餘家科技型企業。
創新已成為榮昌經濟發展的最大驅動力。徐蓉介紹,去年,榮昌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經費)佔GDP比重達1.72%;新產品產值完成126.3億元,佔GDP的42%;新興產業產值達101.3億元,佔GDP比重達34%,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目前,榮昌擁有市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市級博士後工作站1個、市級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1個、市級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16家,引進院士3名,專利申請1286項。
記者 羅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