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長沙9月9日電(劉天勝)輸入三維模型圖,導入材料,設備運轉,雷射照射……一件3D列印的樣品即刻成形。這是地處湖南的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國創中心)雷射先進位造實驗室內的一幕。這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先後引進了10位博士,其中雷射先進位造研究所和工業智能研究所各由兩名博士領銜,組成「博士F4」團隊。
早在2017年,馬明明博士就開始思考,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非常好,而在作為我國裝備製造行業「亮麗名片」的軌道交通領域卻還是空白,是否能引入這個技術,並引領行業的發展?
隨後,他前往西安、上海等地調研。2019年6月,雷射先進位造研究所在國創中心成立,確立增材製造、雷射清洗和雷射焊接三大主要研究方向。此後,研究材料的張月來博士以及十餘名雙一流本碩畢業的技術人員先後加入,團隊初具雛形。
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增材製造項目搭建了生產基地,在項目骨幹人員的努力下,受電弓部件、受流器配件等樣品快速面世,並向市場推廣。「產品較小,但作用很大、也很重要,可以幫助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關鍵部件擺脫傳統工藝制約,質量更加穩定」,馬明明博士表示。
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是湖南省支柱產業之一,並已經具備良好的數位化基礎和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2019年4月,工業智能研究所在國創中心應運而生,由深耕基礎研究的劉翊博士領隊。2019年9月,留美歸來的劉凱博士加入。十餘名計算機與軌道交通學科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很快加入這個「吃螃蟹」隊伍。
團隊從打造全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著手,著力在智能感知硬體和智能分析軟體兩塊發力。
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主要搭載兩款軟體。軌道交通車輛車載智能運維系統已運用於上海、南寧等地鐵車輛及動車組,主要採集車輛運行實時狀態數據,並對車輛故障提供診斷、預警。車輛周邊的相關配套管理系統相當於維保信息管理系統,好比一本大臺帳,詳細地記錄著維保人員作業、備品備件出入庫和更換等各種情況。軌道交通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可以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上獲取第一線數據,掌握所供應產品異常情況,從而提供最快最優服務。
國創中心主任、國創科技公司總經理李林表示,作為行業和湖南省唯一的一家國家級創新中心,國創中心集合現有技術優勢資源,通過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聯合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的發展模式,突破卡脖子技術、國際壁壘,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智慧與力量。
【來源:新華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