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拜佔庭帝國才是古羅馬的「正統繼承者」?

2020-12-15 三匠畫片

拜佔庭帝國,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同樣是古羅馬帝國的"兒子",西方立馬滅亡,拜佔庭卻延續了一千多年;它地跨亞歐非,長期擁有整個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後來卻戛然而止,不留一絲延續和傳承。

歐洲的文明源頭是古希臘文明,而帝國源頭,也就是世俗統治源頭是古羅馬。結果導致後來歐洲歷史上的一代代大帝國,都爭著搶著宣稱自己是羅馬正統繼承者。而由於西歐在近現代對世界的影響力,導致人們更加熟知像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等這樣的西方歷史,而稍微往東走一走,就顯得不那麼著名了。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審視,好像地中海東半邊的拜佔庭才更具備"正統性"。接下來咱們從"裡"也就是拜佔庭內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外"也就是帝國以外的其他種族或正確如何看待它、"客觀"也就是拜佔庭對古羅馬帝國各重要組成元素的繼承性上來看看它符不符合條件。

有必要以極其精煉的語言交代一下拜佔庭的來歷。

古羅馬帝國走到後期由於疆域太過廣大,加之早有"二帝共治"的習俗,到戴克里先當皇帝的時候把帝國一分為二,開啟了這個分治的先例。結果事實證明帝國越分越亂,直到末期君士坦丁大帝又將古羅馬帝國重歸一統,但他去世前也仿照戴克里先的做法,將帝國一分為三,分別交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結果又是一通混戰。到末代皇帝狄奧多西的時候,歷史又重演了,帝國再次被他統一的同時也再次一分為二,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從這次分開以後,羅馬帝國再沒有統一過。

古代歐洲文明的兩大陣營分清楚了,接下來概括的看一下東、西羅馬這兩個"帝國擔當"後來的命運。首先西羅馬帝國國祚極其短暫,剛分家出來單獨過日子,就被南下的日耳曼人給覆滅。,這種滅亡如果只是簡單的政權更迭、被入侵佔領的話,或許跟東邊還不會有那麼大的分化。

但事實上日耳曼人作為蠻族在南下的過程中,不是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土和統治更多的人口,而是因為身後有匈人追趕,他們不得不丟棄家鄉獲取新的生存空間。也就是說他們最希望的是西羅馬疆域內最好是一片"空地",結果一路上燒殺搶掠,羅馬城甚至被付之一炬,很少有古羅馬元素被日耳曼人繼承下來。也就是說,地中海西半邊的歷史從此出現了"斷層",要不是有一個基督教的聯繫,西半邊可以說是歷史完全從頭再來一遍。

作為當時的蠻族,他們不會有古希臘、古羅馬共和國那樣的元老院統治方式,更沒有能力像古羅馬帝國那樣能夠在皇帝的統治下,讓各層機構運轉正常從而管理過於龐大的疆域。他們就連自己都不是統一的,不過是一個個分支部族在自己部落首領的領導下佔領一片土地,然後首領會把這些土地分給有卓越軍功的手下,就這樣最初的貴族誕生了。等到佔領的土地越來越多,這些貴族再一層層往下分封,歐洲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也就正式邁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所以西半邊註定會出現一個個分裂的小王國。

而拜佔庭則完全不同,就在短暫的西羅馬帝國覆滅後,東羅馬又延續了將近1500年,國祚如此綿長的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並不是說日耳曼人就專打西羅馬不打東羅馬,相反雖然被迫南下的日耳曼人與西羅馬帝國住的近些,但是東羅馬的巴爾幹半島同樣與他們交界,而且追趕日耳曼的匈人是從東邊來的,東羅馬還要承受西方所承受不到的匈人入侵。只不過最終人家自己頂住了。

一會兒叫東羅馬,一會兒叫拜佔庭,咋這麼亂?別著急,這就談到了我們開篇提到的,拜佔庭人是如何自己看待自己的。

古羅馬帝國剛分裂的時候,他們確實是稱呼自己東羅馬,但當西羅馬不復存在後,古羅馬就剩下這"一根獨苗兒",所以他們自己就沒有必要再去加什麼方位名詞了,也是從那時起,他們一直稱呼自己是"羅馬帝國"。

但是在歐洲歷史上,由於古羅馬的起源性和影響力,許多後來的國家都自稱羅馬帝國,史學界為了區分,分別給它們冠以了不同的名稱。由於東羅馬帝國更多的繼承了古希臘文化,且首都拜佔庭城是古希臘人最建立起來的,所以乾脆就把這個帝國命名為拜佔庭帝國。而這個帝國從上至下、從誕生到滅亡每一個人從來沒有這麼稱呼過自己,他們只認為自己是羅馬人。

就連拜佔庭城這座城市的名字,在古羅馬內戰中滅城之後,人們也不再這麼稱呼它了。由於是君士坦丁大帝重建裡這座城市,並把它作為東方的首都,人們為了紀念大帝開始給這座城市叫君士坦丁堡。但這也只是一個民間稱呼,你在當時留存下來的任何正史記載中,都不會查閱到君士坦丁堡這個叫法,因為就連當時帝國內各階層的人對這座城市的稱呼都不統一。

以皇帝為代表的統治階層,從君士坦丁大帝重建以後,一直把這裡命名為"新羅馬",也就是全羅馬人的新首都,義大利半島上那個羅馬城就成了"副都";城裡的市民階層管它叫君士坦丁堡;而城外的帝國百姓,比如西北方向的希臘人和東南方向的阿拉伯人,在他們眼裡帝國境內所有的市鎮跟首都比簡直就不算是城市,所以當他們去首都經商、辦事的時候,都會說"去城裡",所以"去城裡"這三個字的希臘語,就成了帝國內最多數人的對這座城市的稱謂。

也就是說,當時的拜佔庭人不僅把自己的帝國看成是唯一的羅馬正統,而且把自己的最大城市也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城市。

看完了他們自己的看法,我們再來看外人的看法。(為了方便區分,我們根據流傳廣度和通俗性,還是把這個帝國稱為拜佔庭,把它的都城稱作君士坦丁堡。)

西方的日耳曼諸王國中,法蘭克王國一步步做大,終於統治了歐洲大陸的中西部大片地區,開始借著曾經這裡有過一個西羅馬帝國,而自稱羅馬帝國,國王查理曼經由羅馬教皇加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但是一直得不到拜佔庭人的承認,就連查理曼本人也對自己的正統性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查理曼大帝曾試圖通過自己的女兒嫁給拜佔庭皇帝君士坦丁六世,而獲得合法性,結果君士坦丁六世的母親伊琳娜因不屑而撕毀了婚約。後來伊琳娜成為拜佔庭第一位女皇,查理曼大帝又試圖通過自己與女皇的結合,而實現東西統一、重現羅馬輝煌,結果求婚的使臣剛到君士坦丁堡,女皇就被內亂逼下臺了。

法蘭克分裂後,東法蘭克成長為神聖羅馬帝國,又是一個自稱羅馬帝國的政權。咱們不必說它到底有多分裂,網上流傳的一句話是這樣形容它的:「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後來還是不得不在國名前面加了一個「德意志」的前綴。可見西方由日耳曼人建立起來的這些帝國,無一不是嘴上強硬,心裡卻很明白其「羅馬性」無法與拜佔庭媲美。

當時還沒有崛起的北方斯拉夫人,就把君士坦丁堡稱作「帝都」,也就是說在他們眼裡整個基督教世界只有一個皇帝,而這個皇帝就在拜佔庭。直到後來拜佔庭帝國滅亡後,斯拉夫人才借著曾經娶過一個拜佔庭公主,而接過「正統基督教保護人」的旗號,統治者也才慢慢開始自稱凱撒,俄語凱撒音譯過來就是沙皇。

「裡外」都聊完了,咱們再來客觀的看待一下拜佔庭在「羅馬世界」中的地位。

首先,如果看地中海地圖你會發現,在古羅馬帝國疆域內,東半邊有古希臘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所在地,中間還夾著基督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古希臘文明更是深深的影響了古羅馬,希臘語在帝國內部也被認為比古羅馬的發源地拉丁語更高貴。而你再往西邊看,除了羅馬的起源地亞平寧半島外,像今天的西班牙所在地,也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以及它北邊的高盧,加上跨過海峽的不列顛,在當時羅馬人眼裡幾乎都是蠻荒之地,只有等著被希臘文明影響的份兒,自身並沒有輝煌的原發性文明。只有北非的今天突尼西亞地帶,也就是古代的迦太基文明,還勉強算是西半邊的文明高地,而這個文明的誕生,也是從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帶過去的。

所以從最早規定分而治之的戴克里先皇帝開始,就把東半邊看的更重要。規定自己作為東半邊的奧古斯都坐鎮拜佔庭城,然後再任命一個西半邊統治者坐鎮羅馬城。接下來的君士坦丁大帝更是重建拜佔庭城後遷都於此。等到那個徹底分裂的皇帝荻奧多西,把帝國分別交給自己兩個兒子的時候,也是把東半邊給長子、西半邊給次子。也就是說,如果把東、西羅馬比作「親兄弟」的話,那麼東羅馬在地位上無疑是「長兄」。

雖然隨著漫長歷史進程的發展,拜佔庭皇帝人選發生過無數改變,開始出現北非人、高加索人等,但帝國的「正統性」依然沒有動搖,原因就是在西方進入中世紀,基督教思想統治越來越嚴密的上升期,拜佔庭一直牢牢把控著耶路撒冷地區。直到失去這座城市,以及拜佔庭四面受敵請西方來助戰時,前三次十字軍東徵讓西方人發現了原來拜佔庭已經成了一顆「軟柿子」,於是後來的東徵就順手「捏」了一把。但在此前的幾個世紀裡,有的西方人終其一生攢下的錢財就為去一次耶路撒冷,當鄰居問:「老王,你這大包小包的要去哪?」,答:「去羅馬帝國」,「幹啥?」,「朝聖!」

相關焦點

  • 拜佔庭,與古羅馬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和不同?
    公元7世紀至8世紀,拜佔庭帝國,曾與大唐帝國、阿拉伯帝國並稱世界三大帝國,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那麼,這個拜佔庭帝國究竟來自何方?又與古羅馬有什麼關係呢?西歐的史學家為了區分這兩個羅馬帝國,就以君士坦丁堡的舊稱「拜佔庭」來命名東羅馬帝國,這便是我們今天所稱的「拜佔庭帝國」。因此,拜佔庭帝國這一稱謂本身便是「他稱」,東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與此前的羅馬帝國一樣一直都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東羅馬也一直以羅馬帝國的正統自居。
  • 3分鐘讀懂拜佔庭帝國,歐洲歷史上最特殊的存在
    由於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大航海、兩次世界大戰等世界史最重大事件的影響,使得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西歐,對英、法、德等國的歷史了解得更多,但對於歐洲東半邊的拜佔庭卻知之甚少,起碼可以說在當代它不如西半邊有名,今天來「補個短板」,專門聊聊拜佔庭模式。
  • 別把新羅馬、東羅馬、拜佔庭、君士坦丁堡這些稱呼給搞混了
    歐洲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是古希臘文明,而緊隨其後的,便是分列古希臘所在的巴爾幹半島東西兩邊的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當古羅馬還沒有崛起的時候,從德黑蘭崛起的波斯帝國不斷向西擴張,終於在佔領小亞西亞之後,與古希臘諸城邦爆發了希波戰爭。
  • 查理曼大帝與拜佔庭第一女皇,為什麼沒能走到一起?
    歷史上的西羅馬帝國早已滅亡,古羅馬的正統繼承者只剩下拜佔庭,我們雖然給這個帝國稱為拜佔庭或者東羅馬,但人家歷任皇帝都直接自稱羅馬皇帝,從來沒加上過方位名詞。哪怕是同時一分為二的基督教,身處羅馬的教皇同樣也承認拜佔庭的皇帝就是羅馬皇帝。
  • 拜佔庭帝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為何竟被徹底希臘化?
    作為羅馬的最後遺存,拜佔庭帝國頑強地在巴爾幹半島之上存在了上千年之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卻不再像當年的那個羅馬拉丁式的國度,反而越發像一個希臘式的國家。拜佔庭,這個傳承著羅馬帝國衣缽的國度,為何會走向徹底的希臘化呢?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
    在公元元年前後,整個世界總共就沒有幾個超級大國,唯一可以稱得上帝國的,也就是東邊我們中國的漢帝國和在西邊的這個羅馬帝國。但到了公元4世紀左右,這個時候的羅馬帝國和當年最強盛的時候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經濟,都陷入了困境。更要命的是,這個時候,從北方新興起了一股強大力量,那就是日耳曼人。這日耳曼人是什麼人?他們是遊牧民族,主要居住在羅馬帝國的邊境一帶。
  • 千年歷史的羅馬繼承者,君十一的戰死,拜佔庭帝國的覆滅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拜佔庭帝國的1058年歷史不管是對於人還是對於國家來說,都是擁有極長歷史了。狄奧多西大帝,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皇帝。1204年,拜佔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陷,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直到1261年才被收復。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入侵君士坦丁堡,並以此為都城,更名為伊斯坦堡。拜佔庭帝國正式在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覆滅。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說起「宦官」一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作為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重要政治勢力之一,從秦漢時期就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直到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宦官勢力才基本消退。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
  • 一次拜佔庭與查理曼兩帝國政治聯姻的決策性失誤,第一女皇前半生
    長期受南部崛起的阿拉伯帝國侵擾的拜佔庭,在君士坦丁五世時期恢復了相當一部分國力,而且藉助阿拉伯內亂的機會,打了幾次勝仗,使南方和東部邊界得到了暫時的穩固。而且君士坦丁五世還藉此時機騰出手來擊敗了北方保加利亞人,帝國一度進入中興。
  • 拜佔庭及拜佔庭帝國稱呼的由來,為什麼要把東羅馬叫拜佔庭
    但是在東歐的巴爾幹與亞洲相接的地方,歷史上曾經有過東羅馬帝國,經常被人稱呼為拜佔庭帝國,而且這倆名詞經常交錯出現,搞得人摸不著頭腦。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拜佔庭三個字的來歷,以及為什麼要用這個名字來代指東羅馬帝國。
  • 拜佔庭帝國的誕生:狄奧多西王朝
    東羅馬帝國,史稱拜佔庭帝國,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拜佔庭帝國則稱為拂菻。拜佔庭帝國存在的一千多年中,一直自稱為羅馬帝國,德國歷史學家沃爾夫為了區分各個時代中文獻中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就從中引入了「拜佔庭帝國」這個叫法。。
  • 「西歐宗教」碰撞「東方文化」,中間地帶的拜佔庭帝國如何自處?
    從古希臘到古羅馬時期,由於地中海地區的奴隸制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從蘇格拉底等先哲們的文學藝術作品和保存下來的哲學理念中,西歐人和羅馬民眾看到了傳承下來的這種人文思想,在西羅馬帝國與拜佔庭帝國的前期。 經久的軍事戰爭、長期的政治剝削、以及肆意瘋長的農奴制度與上層階級對底層勞動百姓的剝削,西歐社會和拜佔庭帝國的下層百姓們不堪重負。隨著拜佔庭帝國的擴張和向中亞地區及歐洲內陸的深入,政治與軍事的衝突在交戰的過程中促使了文化的兼容並蓄。
  • 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拜佔庭是如何做到的?
    基督教開始在歐洲地區廣泛傳播,當時的各個國家基本上都處於基督教的意識形態統治之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世紀西歐社會。基督教的最高領袖為羅馬教皇,實際上教皇對各國事務都有所插手,並且為了進一步擴張基督教的影響力,發動了十字軍東徵。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之時,拜佔庭帝國君士坦丁堡被西歐人攻陷,大量的文明成果,被掠奪到了西歐社會。
  • 拜佔庭帝國遷都到君士坦丁堡,保住了自己的國家並擴展到了幾千年
    根據專家的說法,雙頭鷹最初並非塞爾維亞人創造,而是拜佔庭帝國的象徵。那兩隻鷹的故事呢?如今,藉助於時空投影技術,我們邀請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來為我們講述拜佔庭帝國遷址的歷史。大人,觀眾們很好奇,為什麼拜佔庭帝國的象徵是兩頭鷹?(我取出了雙頭鷹的標記)觀眾們都是朋友。
  • 同是源於羅馬帝國,拜佔庭皇室憑什麼玩出一個如此繁榮的大帝國?
    作為羅馬帝國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的直接繼承者和唯一倖存者,東羅馬帝國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最終走上了強大的帝國之路,甚至逐漸開始步入更加先進的封建社會。商人貿易拜佔庭帝國繁榮的手工業、商業以及國內外貿易拜佔庭帝國內部雖然存在著複雜的農業經濟生產形態,但是總的來說國家控制下的佃農制才是最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 【文萃】修昔底德傳統與拜佔庭帝國的歷史書寫
    本文重點考察修昔底德傳統對拜佔庭帝國歷史書寫的影響,並在參考歐美學者研究成果的同時,運用文化史研究的方法,通過這一個案來管窺拜佔庭帝國的社會變遷對其學術和文化的影響。而且,拜佔庭帝國學者對修昔底德的態度也有所變化。究其原因,這既與拜佔庭帝國的社會轉型有關,又涉及拜佔庭人教育和文化的變遷。  首先,公元7—8世紀帝國的動蕩局勢導致教育和文化的衰落。查士丁尼逝世後,拜佔庭帝國陷入危機之中,內部發生多次血腥政變,外部則不斷遭受異族的入侵。其中,對文化影響重大的事件之一是埃及先後落入薩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手。
  • 奧斯曼帝國崛起背景——歐洲及拜佔庭帝國的衰落
    他幫助拜佔庭的篡位者坎塔庫尊登上了皇位,同時娶了他的女兒,而拜佔庭的另一位共治皇帝是他的連襟,保加利亞的沙皇是他的老丈人。要知道,當時的拜佔庭是基督教千年帝國,而一個基督公主嫁給一個穆斯林的國王,這還是在之前幾次歐洲十字軍東徵之後,而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拜佔庭已經衰落得不行,不得不依靠異教徒奧斯曼國的保護。
  • 文藝復興靈感源於拜佔庭典籍
    在羅馬帝國的晚期,分裂為西和東二個羅馬帝國,宗教也出現了兩個中心,而且都自認為正統,因而分歧也越來越多。公元1054年羅馬和拜佔庭教會徹底分裂,羅馬教皇和拜佔庭牧首互相開除對方的教籍,至此基督教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 羅馬正統在東方: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
    那麼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呢?476年(承明元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歷史的羅馬時代宣告結束。但「羅馬皇帝」的稱號並沒有消失,而是分為東西兩個繼續傳承。其中西方的「羅馬皇帝」衍生出了查理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東方的「羅馬皇帝」則被著名的拜佔庭帝國代代壟斷。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