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帝國,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同樣是古羅馬帝國的"兒子",西方立馬滅亡,拜佔庭卻延續了一千多年;它地跨亞歐非,長期擁有整個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後來卻戛然而止,不留一絲延續和傳承。
歐洲的文明源頭是古希臘文明,而帝國源頭,也就是世俗統治源頭是古羅馬。結果導致後來歐洲歷史上的一代代大帝國,都爭著搶著宣稱自己是羅馬正統繼承者。而由於西歐在近現代對世界的影響力,導致人們更加熟知像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等這樣的西方歷史,而稍微往東走一走,就顯得不那麼著名了。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審視,好像地中海東半邊的拜佔庭才更具備"正統性"。接下來咱們從"裡"也就是拜佔庭內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外"也就是帝國以外的其他種族或正確如何看待它、"客觀"也就是拜佔庭對古羅馬帝國各重要組成元素的繼承性上來看看它符不符合條件。
有必要以極其精煉的語言交代一下拜佔庭的來歷。
古羅馬帝國走到後期由於疆域太過廣大,加之早有"二帝共治"的習俗,到戴克里先當皇帝的時候把帝國一分為二,開啟了這個分治的先例。結果事實證明帝國越分越亂,直到末期君士坦丁大帝又將古羅馬帝國重歸一統,但他去世前也仿照戴克里先的做法,將帝國一分為三,分別交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結果又是一通混戰。到末代皇帝狄奧多西的時候,歷史又重演了,帝國再次被他統一的同時也再次一分為二,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從這次分開以後,羅馬帝國再沒有統一過。
古代歐洲文明的兩大陣營分清楚了,接下來概括的看一下東、西羅馬這兩個"帝國擔當"後來的命運。首先西羅馬帝國國祚極其短暫,剛分家出來單獨過日子,就被南下的日耳曼人給覆滅。,這種滅亡如果只是簡單的政權更迭、被入侵佔領的話,或許跟東邊還不會有那麼大的分化。
但事實上日耳曼人作為蠻族在南下的過程中,不是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土和統治更多的人口,而是因為身後有匈人追趕,他們不得不丟棄家鄉獲取新的生存空間。也就是說他們最希望的是西羅馬疆域內最好是一片"空地",結果一路上燒殺搶掠,羅馬城甚至被付之一炬,很少有古羅馬元素被日耳曼人繼承下來。也就是說,地中海西半邊的歷史從此出現了"斷層",要不是有一個基督教的聯繫,西半邊可以說是歷史完全從頭再來一遍。
作為當時的蠻族,他們不會有古希臘、古羅馬共和國那樣的元老院統治方式,更沒有能力像古羅馬帝國那樣能夠在皇帝的統治下,讓各層機構運轉正常從而管理過於龐大的疆域。他們就連自己都不是統一的,不過是一個個分支部族在自己部落首領的領導下佔領一片土地,然後首領會把這些土地分給有卓越軍功的手下,就這樣最初的貴族誕生了。等到佔領的土地越來越多,這些貴族再一層層往下分封,歐洲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也就正式邁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所以西半邊註定會出現一個個分裂的小王國。
而拜佔庭則完全不同,就在短暫的西羅馬帝國覆滅後,東羅馬又延續了將近1500年,國祚如此綿長的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並不是說日耳曼人就專打西羅馬不打東羅馬,相反雖然被迫南下的日耳曼人與西羅馬帝國住的近些,但是東羅馬的巴爾幹半島同樣與他們交界,而且追趕日耳曼的匈人是從東邊來的,東羅馬還要承受西方所承受不到的匈人入侵。只不過最終人家自己頂住了。
一會兒叫東羅馬,一會兒叫拜佔庭,咋這麼亂?別著急,這就談到了我們開篇提到的,拜佔庭人是如何自己看待自己的。
古羅馬帝國剛分裂的時候,他們確實是稱呼自己東羅馬,但當西羅馬不復存在後,古羅馬就剩下這"一根獨苗兒",所以他們自己就沒有必要再去加什麼方位名詞了,也是從那時起,他們一直稱呼自己是"羅馬帝國"。
但是在歐洲歷史上,由於古羅馬的起源性和影響力,許多後來的國家都自稱羅馬帝國,史學界為了區分,分別給它們冠以了不同的名稱。由於東羅馬帝國更多的繼承了古希臘文化,且首都拜佔庭城是古希臘人最建立起來的,所以乾脆就把這個帝國命名為拜佔庭帝國。而這個帝國從上至下、從誕生到滅亡每一個人從來沒有這麼稱呼過自己,他們只認為自己是羅馬人。
就連拜佔庭城這座城市的名字,在古羅馬內戰中滅城之後,人們也不再這麼稱呼它了。由於是君士坦丁大帝重建裡這座城市,並把它作為東方的首都,人們為了紀念大帝開始給這座城市叫君士坦丁堡。但這也只是一個民間稱呼,你在當時留存下來的任何正史記載中,都不會查閱到君士坦丁堡這個叫法,因為就連當時帝國內各階層的人對這座城市的稱呼都不統一。
以皇帝為代表的統治階層,從君士坦丁大帝重建以後,一直把這裡命名為"新羅馬",也就是全羅馬人的新首都,義大利半島上那個羅馬城就成了"副都";城裡的市民階層管它叫君士坦丁堡;而城外的帝國百姓,比如西北方向的希臘人和東南方向的阿拉伯人,在他們眼裡帝國境內所有的市鎮跟首都比簡直就不算是城市,所以當他們去首都經商、辦事的時候,都會說"去城裡",所以"去城裡"這三個字的希臘語,就成了帝國內最多數人的對這座城市的稱謂。
也就是說,當時的拜佔庭人不僅把自己的帝國看成是唯一的羅馬正統,而且把自己的最大城市也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城市。
看完了他們自己的看法,我們再來看外人的看法。(為了方便區分,我們根據流傳廣度和通俗性,還是把這個帝國稱為拜佔庭,把它的都城稱作君士坦丁堡。)
西方的日耳曼諸王國中,法蘭克王國一步步做大,終於統治了歐洲大陸的中西部大片地區,開始借著曾經這裡有過一個西羅馬帝國,而自稱羅馬帝國,國王查理曼經由羅馬教皇加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但是一直得不到拜佔庭人的承認,就連查理曼本人也對自己的正統性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查理曼大帝曾試圖通過自己的女兒嫁給拜佔庭皇帝君士坦丁六世,而獲得合法性,結果君士坦丁六世的母親伊琳娜因不屑而撕毀了婚約。後來伊琳娜成為拜佔庭第一位女皇,查理曼大帝又試圖通過自己與女皇的結合,而實現東西統一、重現羅馬輝煌,結果求婚的使臣剛到君士坦丁堡,女皇就被內亂逼下臺了。
法蘭克分裂後,東法蘭克成長為神聖羅馬帝國,又是一個自稱羅馬帝國的政權。咱們不必說它到底有多分裂,網上流傳的一句話是這樣形容它的:「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後來還是不得不在國名前面加了一個「德意志」的前綴。可見西方由日耳曼人建立起來的這些帝國,無一不是嘴上強硬,心裡卻很明白其「羅馬性」無法與拜佔庭媲美。
當時還沒有崛起的北方斯拉夫人,就把君士坦丁堡稱作「帝都」,也就是說在他們眼裡整個基督教世界只有一個皇帝,而這個皇帝就在拜佔庭。直到後來拜佔庭帝國滅亡後,斯拉夫人才借著曾經娶過一個拜佔庭公主,而接過「正統基督教保護人」的旗號,統治者也才慢慢開始自稱凱撒,俄語凱撒音譯過來就是沙皇。
「裡外」都聊完了,咱們再來客觀的看待一下拜佔庭在「羅馬世界」中的地位。
首先,如果看地中海地圖你會發現,在古羅馬帝國疆域內,東半邊有古希臘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所在地,中間還夾著基督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古希臘文明更是深深的影響了古羅馬,希臘語在帝國內部也被認為比古羅馬的發源地拉丁語更高貴。而你再往西邊看,除了羅馬的起源地亞平寧半島外,像今天的西班牙所在地,也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以及它北邊的高盧,加上跨過海峽的不列顛,在當時羅馬人眼裡幾乎都是蠻荒之地,只有等著被希臘文明影響的份兒,自身並沒有輝煌的原發性文明。只有北非的今天突尼西亞地帶,也就是古代的迦太基文明,還勉強算是西半邊的文明高地,而這個文明的誕生,也是從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帶過去的。
所以從最早規定分而治之的戴克里先皇帝開始,就把東半邊看的更重要。規定自己作為東半邊的奧古斯都坐鎮拜佔庭城,然後再任命一個西半邊統治者坐鎮羅馬城。接下來的君士坦丁大帝更是重建拜佔庭城後遷都於此。等到那個徹底分裂的皇帝荻奧多西,把帝國分別交給自己兩個兒子的時候,也是把東半邊給長子、西半邊給次子。也就是說,如果把東、西羅馬比作「親兄弟」的話,那麼東羅馬在地位上無疑是「長兄」。
雖然隨著漫長歷史進程的發展,拜佔庭皇帝人選發生過無數改變,開始出現北非人、高加索人等,但帝國的「正統性」依然沒有動搖,原因就是在西方進入中世紀,基督教思想統治越來越嚴密的上升期,拜佔庭一直牢牢把控著耶路撒冷地區。直到失去這座城市,以及拜佔庭四面受敵請西方來助戰時,前三次十字軍東徵讓西方人發現了原來拜佔庭已經成了一顆「軟柿子」,於是後來的東徵就順手「捏」了一把。但在此前的幾個世紀裡,有的西方人終其一生攢下的錢財就為去一次耶路撒冷,當鄰居問:「老王,你這大包小包的要去哪?」,答:「去羅馬帝國」,「幹啥?」,「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