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會有這樣和那樣的過失,這是在所難免的。有了過失如何對待?孔子說,「躬自厚而薄於人」,就是要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對自己要求要嚴,對別人要求要寬,這樣別人就不會怨恨你,你就會少樹冤家對頭。
做人做事,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出了問題,要主動承擔責任,先作好自我批評,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先看看自己做得對不對,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而不是推卸責任,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去。
是嚴於律己,還是苛責於人,孔子認為這是區分君子與小的標準之一。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別人。君子這所以為君子,就是他有寬廣的胸懷,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別人很寬容。
周公姬旦被分封在魯(今山東),他要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就讓兒子伯禽代他到魯國執政,周公就對兒子諄諄教導說:「故舊之臣沒有嚴重的過失,就不要捨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這是給伯禽指明了施政方針,就是為政要寬容,對人不苛求。伯禽到魯國之後,改變當地的風俗,變革當地的禮儀,使魯國成為禮儀之邦。
孔子說,「寬則得眾。」能以寬闊的胸懷對待別人,不求全責備,能夠容忍別人的小過失,就會得到眾人的擁戴和支持。
能夠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有問題先自我反省,從自身找原因,就沒那麼多時間去責怪別人了,對別人寬容了,不但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反而讓人敬佩。
三國時期的曹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並且睚眥必報。但是,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從繳獲的戰利品中發現了曹營中有人給袁紹寫信,很多人要求治罪,曹操卻說:「在勝負未分之前,我都不清楚將來會怎樣,這些人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讓人把信燒了,不再追究。曹操的做法令人佩服,使天下更多的英雄豪傑投靠在他的麾下,願意為他效力,終成大業。
這說明,寬以待人,人生的路就會越走越寬。對己要嚴,待人要寬,我們很多人說到,未必做得到,多數情況下,我們容易對自己要求松,對別人嚴格要求,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可以理解的,別人的做法都是有毛病的。
一旦出現了過錯,輕輕放過自己,先找一堆客觀原因為自己洗脫,撇清關係,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然後,通過苛責別人抬高自己,把失誤或者過錯一股腦兒地推給別人。這樣做,不但使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錯過改正錯誤的機會,還會招致別人的反感,甚至會引發別人的怨恨,反目成仇,就會為自己樹敵。
一般人多怨,就是因為對己太寬,責人太嚴。如果對別人求全責備,要求過高,別人做不到時自己就會心生怨氣,而對方同樣對你的苛求也不滿意,最後就會導致雙方互怨。
《中庸》:「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先端正自己,自己先做到,別人做不做得到,你不要過分責求,自己就不會有怨氣,別人也就沒有抱怨產生。如果一個人習慣於躬自薄而厚責於人,他會一直擺脫不掉人怨與怨人。
當出現了問題的時候,如果涉事的人都保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心態,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都是嚴格要求自己,多想自己的不足,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責任,能多看別人的長處,以寬廣的胸懷寬容別人,而不是責怪別人,誰心中還會有怨氣呢?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衛靈公篇》:
【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遠離別人的怨恨了。」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