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2021-01-08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一,胸懷不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第三,韌性不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

第四,公私態度不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而小人則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五,善惡標準不同。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則容易驕傲自滿,做不到泰然自若。

(孔子訓道)

第七,敬畏心不同。

「君子有畏,小人無畏」,出自《論語·季氏》,原句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教誨,而小人卻無所畏懼,不敬畏天命,不尊重德行高的人,甚至輕侮聖人的教誨。

第八,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孔子)

第九,擔當不同。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卻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擔重任,卻可以用小事來察知。

第十,獨立性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既能融入大環境,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特見解,而小人則只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並不是真正的和諧貫通。

(君子第一要義:坦蕩)

以上便是《論語》給出的君子與小人的十大區別。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心胸寬廣;第二,重義輕利;第三,堅持理想;第四,大公無私;第五,明辨善惡;第六,不驕不躁;第七,心存敬畏;第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第九,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第十,保持思想獨立,不可隨波逐流。

以上十條,只要有一條做不到,就不能稱作真正的君子,但若要全部做到,又談何容易?你我凡人,要麼「長戚戚」、要麼「喻於利」、要麼「比而不周」、要麼「同而不和」,要麼「驕而不泰」,要麼沒有是非觀念,要麼沒有敬畏之心,要麼難當大任,要麼人云亦云,要麼遇到困難就退縮,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淪為孔子口中的小人。

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成為君子這件事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言外之意就是高標準還不能讓滿意,何況降低標準呢?顏回的回答,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提不出治國的辦法,那是君子的恥辱;提出完備的治國方案,卻不受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能容納然後才能看出君子。這說明,顏回面對困境,始終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不懷疑,不妥協。顏淵的確比子路、子貢看法高明,這也是孔子想要的結果。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朱子解讀: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
  • 君子不敵小人 此君非真君
    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詞語,在周易裡面經常出現,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周易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因為一旦解釋這兩個詞語,就會讓君子和小人顯得呆板,後世的人就會用這些標準去生搬硬套,所以周易對於君子和小人都不作說明,讓你自己領悟。
  • 君子心懷坦蕩寬廣,沒有驕慢,小人則相反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二集*(本文共676 字,閱讀大約 2分鐘)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何晏的注是這樣說的:「君子自縱泰,似驕而不驕,小人拘忌,而實自驕矜。」君子心中沒有拘束對人則不傲慢,小人卻與君子相反,一切都拘束,與「驕」有什麼差別?這個「泰」指一切絕不拘束,一切都不拘束。在李塨(gong)《論語傳注》上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何其舒泰而安得驕?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驕侈而安得泰?」君子不論人多人少,地位高下,年齡大小,都沒有傲慢之心。
  • 《論語·裡仁篇》新解:君子關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要有是非觀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本章孔子講德。一般來說,對於「君子」與「小人」、「德」與「土」、「刑」與「惠」的定義不同,就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特別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下,其中所理解出的內容甚至有著天壤之別。本章之中,筆者結合個人感受,從「做人的眼界和格局」方面來理解,講幾點淺見。
  •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有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說到心坎裡!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論語》格言20句,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論語》,穿越兩千多年歷史的烽煙,是現代人不可不讀的人類文化經典。要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論語》不能不讀,下面挑選其中的20句格言與大家分享。 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 《論語》10句格言,讀完終身受益!
    《論語》這部經典,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雖然短短兩萬多字,卻影響了我們中華文化兩千多年。裡面的格言警句層出不窮,膾炙人口,句句都讓人終身受益,下面挑選其中的10句,與大家分享: 一、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 周易裡的君子和小人,有明確道德界限嗎,君子也是小人成長而來的
    中國的社會道德觀念當中一直都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代表著社會中的兩種極端形象,「有德者」為君子,「無德者」是小人。君子坦蕩光明,小人狡詐陰險。然而人性是複雜的,這世間有純粹的君子或是純粹的小人嗎?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當中是否存在沒有陰暗角落的絕對光明,或者是沒有一絲光亮的純粹黑暗。
  • 寧為樸拙君子,不做聰明小人
    古人有句至理名言,可以作為我們人生在世的圭臬: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它的意思是說,做人不要盡想著站高枝,恨人有笑人無,你追求一百次榮光,一次受辱就把你打倒了。而你整體琢磨跟那些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結交,觥籌交錯,談笑風生,但一個人對你怨恨就可能導致你失敗。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經常有人說「我最近做什麼事情都不順,是不是犯小人了」。「小人」可不是現在的名詞,早在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就有了。那時小人的意思和現代不同,人們把統治者稱為「君子」,被統治的百姓稱為「小人」;人們把有德之人比喻成君子,無德之人稱為小人;還有人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面前,自稱為「小人」,也算是一種謙稱。後來人們乾脆把好人稱為君子,壞人稱為小人。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什麼人稱得上君子?什麼人稱得上君子?一般而言,君子講道義,講正理,胸懷坦蕩,踏實做事,老實做人,待人以誠。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
  • 王中江:在孔子看來,這是君子區別於小人的地方之一
    大公調回答少知提出的什麼是習俗和公共輿論(「丘裡之言」)問題,對事物的「同異關係」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說將不同和差異的東西統合起來就是「共同」,將共同的東西分散開就是差異。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強調,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如,卑下的土層對丘山之高,眾多支流和河水對江河之大等。
  • ...行為標準和追求目標。|《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11.20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筆者注】本章講的是篤這一價值的特點。朱熹《論語集注》:言不可以容貌取人也。李澤厚先生的解釋就是根據朱熹的註解而來。根據這一解釋,「莊」字被譯出「裝」字,意思是裝出來。筆者有兩處疑問:一是忠厚老實就是君子嗎?未必。即使一個人是真的忠厚老實,也不能與君子劃等號。剛談一談忠厚老實,就往君子身上靠,明顯不妥,距離君子遠著呢。二是忠厚老實能夠只通過臉色裝出來嗎?欺騙小孩子還行。根據一個人的臉色就稱讚他忠厚老實,說明稱讚別人的這個人沒腦子。還有一處疑問,筆者限於工具無法確定,即「莊」字與「裝」字有沒有通用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