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
本章孔子講德。
關於本章的解釋,其實有很多種。一般來說,對於「君子」與「小人」、「德」與「土」、「刑」與「惠」的定義不同,就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特別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下,其中所理解出的內容甚至有著天壤之別。
本章之中,筆者結合個人感受,從「做人的眼界和格局」方面來理解,講幾點淺見。
01.自我定位要高。
本章之中的「君子」與「小人」,並不一定指的是不同性格、特點的人,其實將它們理解為一個人的兩種品德也完全理解得通。比如:一個人如果立志做一個志向高潔的君子,那麼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他都會自覺加強對自己言行舉止的要求,處處以「德」為先;考慮問題和事情的時候,便不會個人的利益得失擺在第一位,而是會優先考慮法度、規矩,只有當所有的事情都不違規、不越矩的時候,才會去想、去做。
但是,當一個人選擇當一個「小人」時(註:此處的「小人」並非我們當前通常意義上的貶義詞,而是指那些沒有追求、不願進步的人,是一個中性詞),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安逸或是懶惰。這個時候,他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會處處以自己為中心,守成有餘而拼勁不足,同時也會斤斤計較自己的利益,考慮自己的得失。
兩相對比之下,「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便表現得極為明顯。而在這樣的區別之下,到底選擇做一個「君子」,還是選擇做一個「小人」,便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02.選擇要正確。
「德」與「土」、「刑」與「惠」,兩相對比之下,孰優、孰劣,孰高、孰低自是一目了然。若是在不考慮其他利益的情況下,選擇什麼、摒棄什麼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沒有什麼難度。然而,在現實之中,「懷德」之人少,而「懷土」之人多;懼「刑」之人多,而求「惠」之人更多。究其原因,無非都是過度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去了。
顯然,不同的選擇,便會對一個人的品德產生不同的影響,也最終決定他是一個「君子」,還是一個「小人」。
所以,這就啟示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之中,一定要擁有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的志向,並以此來時刻警醒自己。只有這樣,當我們在面對不同的誘惑時,才能堅守自己的「初心」,做出正確的選擇。
03.不要過度執著。
其實,人生於世,就好像行走在一個陌生的迷宮之中,只是人生的迷宮並非只有一個出口,而是有很多個。我們在這樣的迷宮之中,每前行一段時間,就會遇到一個岔路口,或左右而行,或直接向前。每一個選擇並沒有直接的對與錯的區別,甚至當時間長久之後,每一個看似正確的選擇都有可能走向與自己初衷相違背的情況。
《醒世恆言》中有言:「使心用心,反害自身。」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珍惜當下,注重眼前,也未嘗不算是一種最正確的做法。如果過度執著於某一個方面或是某一種追求,到頭來或許會適得其反,而這樣的做法即使取得暫時的成績或是成功,也必定不能長久。
對於「君子懷德」這一章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之一句話:「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終身如此,可謂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