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仁篇》新解:君子關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要有是非觀

2020-12-14 教育思享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

本章孔子講德。

關於本章的解釋,其實有很多種。一般來說,對於「君子」與「小人」、「德」與「土」、「刑」與「惠」的定義不同,就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特別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下,其中所理解出的內容甚至有著天壤之別。

本章之中,筆者結合個人感受,從「做人的眼界和格局」方面來理解,講幾點淺見。

01.自我定位要高。

本章之中的「君子」與「小人」,並不一定指的是不同性格、特點的人,其實將它們理解為一個人的兩種品德也完全理解得通。比如:一個人如果立志做一個志向高潔的君子,那麼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他都會自覺加強對自己言行舉止的要求,處處以「德」為先;考慮問題和事情的時候,便不會個人的利益得失擺在第一位,而是會優先考慮法度、規矩,只有當所有的事情都不違規、不越矩的時候,才會去想、去做。

但是,當一個人選擇當一個「小人」時(註:此處的「小人」並非我們當前通常意義上的貶義詞,而是指那些沒有追求、不願進步的人,是一個中性詞),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安逸或是懶惰。這個時候,他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會處處以自己為中心,守成有餘而拼勁不足,同時也會斤斤計較自己的利益,考慮自己的得失。

兩相對比之下,「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便表現得極為明顯。而在這樣的區別之下,到底選擇做一個「君子」,還是選擇做一個「小人」,便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02.選擇要正確。

「德」與「土」、「刑」與「惠」,兩相對比之下,孰優、孰劣,孰高、孰低自是一目了然。若是在不考慮其他利益的情況下,選擇什麼、摒棄什麼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沒有什麼難度。然而,在現實之中,「懷德」之人少,而「懷土」之人多;懼「刑」之人多,而求「惠」之人更多。究其原因,無非都是過度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去了。

顯然,不同的選擇,便會對一個人的品德產生不同的影響,也最終決定他是一個「君子」,還是一個「小人」。

所以,這就啟示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之中,一定要擁有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的志向,並以此來時刻警醒自己。只有這樣,當我們在面對不同的誘惑時,才能堅守自己的「初心」,做出正確的選擇。

03.不要過度執著。

其實,人生於世,就好像行走在一個陌生的迷宮之中,只是人生的迷宮並非只有一個出口,而是有很多個。我們在這樣的迷宮之中,每前行一段時間,就會遇到一個岔路口,或左右而行,或直接向前。每一個選擇並沒有直接的對與錯的區別,甚至當時間長久之後,每一個看似正確的選擇都有可能走向與自己初衷相違背的情況。

《醒世恆言》中有言:「使心用心,反害自身。」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珍惜當下,注重眼前,也未嘗不算是一種最正確的做法。如果過度執著於某一個方面或是某一種追求,到頭來或許會適得其反,而這樣的做法即使取得暫時的成績或是成功,也必定不能長久。

對於「君子懷德」這一章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之一句話:「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終身如此,可謂君子。」

相關焦點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解讀:這裡說出了環境對人有重大影響,因此孔子提出了居必擇仁的原則。否則,君子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人之際遇,有順有逆,然而在有所取捨的時候,要審慎的加以選擇。就如富有和顯貴是人人所期盼的,誰不想得到財富,身處尊貴之位呢,但有義存在其間。如果在理上是應得的,當然是好的,但如果無功而受祿,無功而居高位,不應該得到的富貴偶然間卻得到了,便為君子所深憂,因為君子不苟得。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朱子解讀: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
  •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下)
    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一旦進德修業有成,立德立功皆在望。不愁沒有職位,只愁沒有足以勝任職務的本領。不愁別人知道自己,應該追求能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重溫48句《論語》名言,學會為人、處世,受益一生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好處。 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懂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男寶寶女寶寶起名:濃淡適中的《論語》女寶名字,讓你如沐春風
    現在通行的《論語》20篇,討論倫理、教育、政治、為學等專題內容。《論語》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後來統一於鄭玄。現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論語註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一、《論語》中那些博大精深的智慧精髓!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我們的行正道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認為,是他們的德行、智謀不行,讓人家不信任他們,不讓他們通行。這說明,面對困境,子路對理想信念產生了懷疑。孔子反問他,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信任,像伯夷、叔齊這樣有德的人怎麼會寧願餓死呢?
  • 《論語》經典名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人生道路上都謹記這一點!
    ——《論語·子罕篇》大意: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篇》大意:見到一個品德能力超過自己的人,就要想著自已要努力跟他一樣;見到一個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樣的缺點。3、君子不器。
  • .| 「農信杯」親子誦讀作品展播:《聲律啟蒙 》、《論語》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名句節選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論語·八佾篇》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二,值得收藏!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中的經典名句: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如果一個人口口聲聲說立志求學問道,卻因為衣服飲食不如別人,而感到恥辱,這樣的人,就不必和他談論學問了,因為他的做法早已和求學之道南轅北轍了。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原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中有兩個「則」字,一般來講,則字後面是帶來的結果。這種解釋與兩個則字不順,其整章的主語也似乎不連貫。第二種斷句,以「君子」作為本章通用的主語,後面一氣連貫讀下(此解較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韓愈與朱熹——淺談《論語筆解》的特點與思想及其對朱熹之影響
    李翱一生追隨韓愈,有《復性書》、《來南錄》及《李文公集》等書。陳寅恪先生在其《金明館叢稿初編》之《論韓愈》篇中,對韓愈有很高的評價。依他的觀點,唐朝文化學術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承襲自南北朝之舊局面,後期則開宋朝以降之新局面,而韓愈則是「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後轉舊為新轉捩點之人物也」,即唐朝學術文化的前後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好處。  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懂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君子一生受用:100句中國古代經典名著裡的勵志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今解: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2.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今解: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
  • 小人如油難待、君子如水易處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刪除君子與小人作為兩個對立面從古至今都存在,有君子必然有小人,反之亦然一方面大智慧的人也認為小人難纏、不絕,另一方面也不屑於用自己的寶貴精力與小人做無謂的爭鬥。遠離並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處世智慧。《菜根譚》中有一段:「休與小人仇讎(chou,二聲),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 孔子《論語》起名:楚辭詩經的女寶名字,不想脫穎而出都不行
    一、楚辭詩經的女寶名字《論語》中有很多的講到一些倫理思想與道德修養的,很多的人觀點都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促進人的修養,父母們採用論語中的字眼來取名,非常的好聽有寓意。 1. 謹權出自《論語》:謹權量,審法度。
  • 「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老祖宗四句勸世箴言,教你把握人性
    它被古人譽為瓊漿玉液,不僅可以讓人醉生夢死,還可以讓天地顛倒、飄飄欲仙,李白有了它可以揮毫潑墨三百篇。 它書寫了鴻門宴,溼了清明杏花雨,瘦了海棠李易安,當它與《增廣賢文》的文化氣息相互暈染之時,便成就了一句句膾炙人口的俗語。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