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2021-01-14 騰訊網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一、看胸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義: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懼不安。

感悟:心胸的寬廣與否是區分君子小人的標誌之一,而心胸是否寬廣並非先天性的,需要靠後天的培養與自身的努力。孔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的胸襟寬廣,對人寬容,沒有仇怨。小人的心裡時常有鬼,永遠惴惴不安。

二、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釋義: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感悟: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孔子說過: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也是人之常情,現實生活中,關鍵是如何用好「制度反腐」這把利劍來規範「一把手」的權利與義務。

三、看利益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

感悟:君子明白大義,最終能成就自己的私利,小人只懂私利,最終失去的是自己的大義。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現實世界中,又有多少人能如此而為呢?

四、看是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釋義: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但如果是不合道義的,君子一定不會為虎作倀。

五、看言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釋義:君子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同流合汙而不和諧。

感悟: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小人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當然,在實際學習工作中,要做到「和而不同」並非易事,稍有不慎就會落得一個「刺頭」的雅號而成為圈內不受歡迎的人。

六、看氣質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釋義: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主要看氣質」。君子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喪事情緒低。這是人之本性,無可厚非。而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唯有不斷努力不斷奮鬥,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適度注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有一定道理的。

七、看志向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釋義: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

感悟: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

八、看追求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釋義:君子戀念仁義道德,小人戀念田宅鄉土;君子戀念法令制度,小人戀念小恩小惠。

感悟: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唯利是圖。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東西都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更是天壤之別。如果你自然與君子存在差距,不妨這麼想:對我等平民百姓而言,做君子也好,為小人也罷,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做一個守法誠信與知足常樂的公民。

九、看人品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釋義: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感悟: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而小人則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自己則永遠不會有進步。

十、看抉擇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釋義: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感悟: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

相關焦點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孔子也知道學生們遇到困境心中不高興,心中充滿了疑惑,就引導學生面對不如意的現實時如何堅持理想信念。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君子討厭你,只會對你疏遠,不與你打交道,不會背地裡做傷害你的事。你不去冒犯他,他自然也不會來幹預你,井水不犯河水。小人討厭你,就是要全世界都討厭你,和所有人分享對你的討厭,讓你隨時不舒服,時不時冒出來說你一兩句,甚至捏造事實來詆毀你。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這不僅因為小人善於偽裝和隱藏,君子很難完全辨認和發覺。比如《泰卦》的下三陽爻是君子,上三陰爻是小人;到了《否卦》,一切反過來了。上三陽爻是小人,下三陰爻卻是君子。君子和小人在不同環境下是會變化的。更在於「君子」和「小人」的分辨認知只存在於人的頭腦意識中,是人的主觀判定。大自然孕育人類並沒有在人身上刻有「君子」和「小人」的標籤特徵。嬰兒剛生下來非小人也非君子。
  • 曾國藩:君子越是謙讓,小人就越是狂妄
    君子愈讓,小人愈妄。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大抵世之所以彌亂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意思是世道變壞,第一在於黑白不分,是非顛倒。第二就在於君子越是謙讓,小人就越是狂妄。社會是一個大系統,大生態,個體處於其中,自然不能獨善其身。而就我們習以為常的職場、企業來說,不過是系統和組織大小區別,一個企業的崩壞也往往是不能實事求是,從而黑白顛倒,小人張狂,群魔亂舞。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周易裡的君子和小人,有明確道德界限嗎,君子也是小人成長而來的
    中國的社會道德觀念當中一直都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代表著社會中的兩種極端形象,「有德者」為君子,「無德者」是小人。君子坦蕩光明,小人狡詐陰險。然而人性是複雜的,這世間有純粹的君子或是純粹的小人嗎?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當中是否存在沒有陰暗角落的絕對光明,或者是沒有一絲光亮的純粹黑暗。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做好自己是關鍵
    經常聽到有人說,做人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古代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現代社會沒有將人有這種區分了,但在人們心中,有這種的區分意識:有德的人,沒有德的人;還有一種區分就是:老實人,聰明人。可見,老實人在大多人眼中成了無用的代名詞。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將交往看得很淡。
  • 曾國藩識人術:想知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3點就夠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往往就會和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晚清名臣曾國藩對交友這件事非常重視,他曾告誡子女:「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那如何才能判斷出一個人值不值得我們相交呢?曾國藩提出了3個標準,可以準確判斷出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
  • 你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 那你就大錯特錯
    其實在現實當中小人並不可怕,但小人的危害和他們的能量,我們絕對不能低估,正因為這種人的存在,往往給我們個人能造成很大的損失,而且是本不應該有的損失。所以要想讓別人不敢坑你,而尊重你,敬仰你,那麼有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採取必要的「不擇手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甚至可以運用「陰謀詭計」,以毒攻毒,以牙還牙,當然我們只是用來對付小人,惡人而需要利用的手段。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固謬,狂狷亦謬。」如果明白事理,無論別人是不是跟你一夥兒的,慢慢就事論事,你會逐漸開悟,得到和諧的解決方案。如果不曉事,懷著私心是錯,秉公做事也是錯;小人是錯,君子也是錯;言行不一、偽善是錯,說話很直也是錯。
  • 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易經》否卦六二爻
    小人吉。君子否。亨。包承。和泰卦九二爻中「包荒」相對。就像一塊橡皮泥,放在那裡,你需要它成方形的,它很快就能成方的;你需要它成圓的,它很快就能成圓的。總能滿足你的需要,這就是承了。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看起來平平無奇,乏味得很。有人調侃、諷刺、挖苦他,他總是笑笑不說話;讓他做點什麼,只要不過分,他也總能幫你做了。
  • 君子不敵小人 此君非真君
    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詞語,在周易裡面經常出現,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周易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因為一旦解釋這兩個詞語,就會讓君子和小人顯得呆板,後世的人就會用這些標準去生搬硬套,所以周易對於君子和小人都不作說明,讓你自己領悟。
  • 小人如油難待、君子如水易處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都逃避不了與小人的接觸。可以說,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大部分的精力都耗在了防範小人,與其周旋之上。即便是一個人以絕對實力碾壓了身邊的小人,下一個與之實力相當的小人又會出現。從本質上講,我們與小人的鬥爭既無勝負可言,也絕無終止之時。最大的勝利不過是降低自己遭受小人陷害的機率和程度。所以,古往今來擁有大智慧的聖賢,也都只是提出讓君子遠小人。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和「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對人格類型概念,對後世中國人的做人方式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論語·裡仁篇》新解:君子關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要有是非觀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本章孔子講德。一般來說,對於「君子」與「小人」、「德」與「土」、「刑」與「惠」的定義不同,就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特別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下,其中所理解出的內容甚至有著天壤之別。本章之中,筆者結合個人感受,從「做人的眼界和格局」方面來理解,講幾點淺見。
  • 你知道遇到小人怎麼辦嗎?
    很多人都會問:遇到小人怎麼辦?答案是:沒辦法,小人就像空氣中的病菌一樣,防不勝防,我們不可能消滅空氣裡的所有的病菌。我們也不可能打退生活裡的小人,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你不是羨慕我嗎?你不是嫉妒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