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2020-12-14 騰訊網

銘拓導讀:做管理的人,職責有兩個:一是知人善用;二是懂得做事的規則和邏輯,就是所謂的曉事。

高級領導的關鍵:知人、曉事

曾國藩寫過一段話,把高級領導應該什麼樣、做什麼以及怎麼做說清楚了。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竊謂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

「大非易辨」,比如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敲寡婦門、挖絕戶墳這種大是大非是容易辨別的,但是一種似是而非的、似非而是的事就不容易判斷了。居高位的人,就是所謂的高級領導,最重要的是知人曉事。

「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歷黽勉得之。」想知道一個人,不容易學。沒有壞人腦門上寫倆字「壞人」,好人寫倆字「好人」。你看一個人走過來,腦門上寫倆字「好人」,你只能說遇上了一個「二貨」。那怎麼判斷,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能幹的人還是不能幹的人,這是非常難學的。知人很難,而明白事理這件事可以通過閱歷,通過不斷地做事培養見識,通過努力得到。

「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固謬,狂狷亦謬。」如果明白事理,無論別人是不是跟你一夥兒的,慢慢就事論事,你會逐漸開悟,得到和諧的解決方案。如果不曉事,懷著私心是錯,秉公做事也是錯;小人是錯,君子也是錯;言行不一、偽善是錯,說話很直也是錯。

「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絕非和協之理。」你不曉事,再加上又不知人,則從頭到尾做得不對,不能做到平衡、和諧、中庸,不能和他人和睦做事。

因為曾國藩強調了知人曉事的重要性,以及曉事比知人更容易做到,他接著就說:「故恆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中國的傳統智慧,一直說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

曾國藩在這塊兒挑戰中國的傳統智慧,他認為,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小人。

他後邊又進一步闡釋他的觀點,說「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你今天能知人曉事,你就是君子;明天不能知人曉事,就是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卯刻偏私晻曖, 則為小人」,你一時公正光明,你就是君子;你在另一個時辰陰暗狹隘,你就是小人。這是他的觀點,我不完全同意,後面我會展開細講。

他接著說:「故群譽群毀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不參與別人對其他人的評論,一旦聽到大家都誇一個人或罵一個人,他就不說話,默默地走過去,不敢附和。

以我對曾國藩的了解,他並不是一個非常厚道的人,他有他刻薄的地方。我本身也不是一個非常寬厚的人,時常也會腹誹。我能體會到他在一大堆人誇一個人或罵一個人的時候,心裡很想湊過去跟著誇或跟著罵,跟大家一塊兒八卦、吐槽、毒舌。但是他剛才說的知人曉事的辯證關係,讓他不敢說,也不能說,就默默地走過去了。

這段話講的是高級領導的管理藝術,總體來說,管理學是很難的,它並不是一門絕對的科學。儘管相關的一些學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科學,比如經濟學、金融學等,但管理學整體還是一門藝術。管理人員,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和詩人一樣,在可見的未來,還很難被AI代替。

絕大多數管理決策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在曾國藩看來,管理學的難度有幾個層次。

1. 一切皆模糊

剛才說了,大是大非容易判斷,但似是而非的東西非常多,以及非常難判別。想一想,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你周圍的親人和朋友,只要不是太笨,總能找到藉口說自己是對的。

絕大多數管理決策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絕大多數的人似忠而奸,似奸而忠。

每個成人做任何事情,都能找出理由和藉口。每件成人做出的事情,都能從不同角度去解讀。這也是為什麼有發言權是很好的一件事,就是你總能給自己找一堆說法,說這麼做其實是特別正確的。一切皆模糊,是管理學的第一個難度。

2. 知人最難

識人識面不識心,你怎麼能知道這個人,是非常難的一件事。面試的時候,只有半個小時,你怎麼知道這個被面試的人能否勝任某個工作?

即便你能判斷他的行為能力、硬技巧,那你怎麼能判斷他是不是能跟你的團隊配合,是不是人品非常好。沒人會說自己人品不好,沒人會說自己不是一個很好的團隊工作者。你怎麼知道他有潛力成為十年之後的領袖?

平時老實謹慎的人,你怎麼知道在危急時刻,這個人還依然老實謹慎?

你怎麼知道這個人手握重權之後,不會幹出壞事,不會起殺心?

知人是要有天賦、要犯很多錯誤才能做好的一件事。

3. 曉事也不容易

比起知人,曉事是更好的著力點,在這點上我完全同意曾國藩說的。你努力多讀書(比如《資治通鑑》)、多做事,閱歷多了,你就會徐徐開悟,多少有點明白事了,在商業判斷上也就多少能夠平和公允了。

4. 不曉事,君子也沒用

小人做錯了是錯的,君子做錯了也是錯的。剛才說管理是模糊的,知人是難的,曉事也是難的,更可怕的是,哪怕你知道他是一個好人,但他業績非常差,他也不是一個成事的人。

5. 對事不對人

先別忙著定某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小人。

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做管理的人,職責有兩個:一是知人善用;二是懂得做事的規則和邏輯,就是所謂的曉事。

曾國藩對居高位有深刻的體會。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但黑白分明的事是少數,實際發生的事情更多是處於灰色領域,實際做事的人面對更多的困境,是非成敗都在變化。這是曾國藩在晚清這麼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做了那麼多的大事後深刻體會到的。

針對剛才曾國藩這段對於高級領導的說法,我了解他的苦衷,知人特別難,人心變得快,老實和尚不老實,正人君子辦傻事,甚至持續地辦傻事,特別是在末世、在末法時刻。但是,我還是反對他這個觀點,這個觀點突破了他成事方法論的底線,是他的汙點。

我堅定地認為,人先於事,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當然要有業績,但是要先講價值觀。

在華潤有這麼一句常說的話:「業績不向辛苦低頭。」什麼意思呢?每個人都辛苦,你光跟我講說,你多苦多累,你幹到多晚,你熬了多少個夜,你如何累到身體不行,等等,但是如果你沒有業績,沒有成果,不好意思,我不能向你的辛苦低頭,不能認同你的辛苦。

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價值觀不向業績低頭。」如果你喪失底線,獲得了業績,這個業績不是我們要的業績。如果不能堅守「業績不向辛苦低頭,價值觀不向業績低頭」,會出現什麼?

一個團隊裡就會有相當比例的小人——很能幹但是品性不好的人,他們會不惜使用降維攻擊。

我的作家朋友大劉,在《三體》裡說過「降維攻擊」。小人能夠降維去打擊,你有道德,他沒道德,你站著,他趴下,你要遵守規則,他不遵守規則,那這個被降維打擊的人就佔據劣勢,去降維打擊的人就有優勢。

如果說只強調業績,不強調價值觀,時間長了,你會發現一個團隊裡一定有相當比例的小人。業績文化越強,小人使用降維攻擊的可能性就越大,這樣的團隊成就的事功越來越大,控制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戰車被能幹的小人們綁架,時間就會變成我們的敵人,翻車的風險與日俱增。

在末世,成事的人容易追求速效,容易忽略對於樸拙君子的培養,容易向聰明小人和降維攻擊低頭。這種心態和做法也加速了末世的敗亡。曾、張、左、李這四大名臣,造就了晚清的中興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這樣成事的人,大清朝很快就在內憂外患中煙消雲散了。

剛才曾國藩講的事大於人、業績大於價值觀的用人原則,或許在他去世之後對晚清的速朽做出了重要貢獻。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相關焦點

  • 寧為樸拙君子,不做聰明小人
    寧為樸拙君子,不做聰明小人。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寧願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不是我們膽小啊,是小人會讓你防不勝防。
  • 曾國藩:君子越是謙讓,小人就越是狂妄
    君子愈讓,小人愈妄。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大抵世之所以彌亂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意思是世道變壞,第一在於黑白不分,是非顛倒。天地為牧場,上面有各種動物,小人也自有他的存在合理性,但對一個組織來說,如果到了「君子愈讓小人愈妄」的地步,那就意味著整個組織的毀滅。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只因他只顧著自己,哪怕是損人不利己的事他也會幹得津津有味。
  • 小人如油難待、君子如水易處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刪除君子與小人作為兩個對立面從古至今都存在,有君子必然有小人,反之亦然一方面大智慧的人也認為小人難纏、不絕,另一方面也不屑於用自己的寶貴精力與小人做無謂的爭鬥。遠離並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處世智慧。《菜根譚》中有一段:「休與小人仇讎(chou,二聲),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 周易裡的君子和小人,有明確道德界限嗎,君子也是小人成長而來的
    中國的社會道德觀念當中一直都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代表著社會中的兩種極端形象,「有德者」為君子,「無德者」是小人。君子坦蕩光明,小人狡詐陰險。然而人性是複雜的,這世間有純粹的君子或是純粹的小人嗎?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當中是否存在沒有陰暗角落的絕對光明,或者是沒有一絲光亮的純粹黑暗。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泰卦》寓意君子當道,上下交泰,天下太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在這樣清明祥和的環境中,君子們奮發作為,建功立業、利國利民。小人依附於君子,野心隱藏起來,不作為。聖人曰:邦有道,則仕。如果天下太平,君子應當如入仕有所作為。此時不作為,那就是小人。《否卦》寓意小人當道,天下混亂不安。此時小人道長,為非作歹;君子道消,隱藏躲避。
  • 君子不敵小人 此君非真君
    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詞語,在周易裡面經常出現,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周易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因為一旦解釋這兩個詞語,就會讓君子和小人顯得呆板,後世的人就會用這些標準去生搬硬套,所以周易對於君子和小人都不作說明,讓你自己領悟。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領導為什麼就愛用「小人物」呢?小人無過,君子常錯
    所謂的不義,也就是用小人的手段來對付小人。人有兩面性,既有魔鬼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你激活的是他惡的一面,他就會覺得,你有小人之心,就莫怪我用小人的手段了。(二)、小人的腦袋上沒有標籤,好人與小人又會因時、因地而發生變化。
  •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小人,什麼是君子,小人凡夫俗子也,什麼是凡夫俗子?就是假人,俗人,沒有修行的人,沒有開悟的人,迷途的羔羊。肉眼凡胎,只知三維不知多維的人,一心學習,有知識有學位,但是自身潛能一點也沒開發的人,就算他是碩士博士,專家,教授國師大師,只要是肉體凡胎,沒有修身正心,開悟天人合一,都是凡夫俗子小人一個。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 原來我們一直曲解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本意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原典意思是,小人的肚子有飽的時候,但願君子的願望和小人的肚子一樣,也有滿足的時候。現在引申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思是指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測品行高尚的人。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孔子通過對3個學生的問答告訴學生們,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智慧、有操守的人不能擔保他一輩子不倒黴,從古至今好人多磨難不計其數,因為他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為世人所用也是可能的,遇到困難也是在所難免的,當遇到難以承受的困境時如何辦?
  • 你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 那你就大錯特錯
    要借小人之道去對付小人在我們遇到小人之事時,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這種心態相對小人而言,這就過於寬宏大量了,用君子對君子的辦法對付小人,還會被小人製造一些假象而迷惑,這就容易讓小人趁虛而入,遭小人所陷害。而小人的事優勢,就在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他們看來人人都是小人,所以對誰都用小人對小人的辦法。
  • 為什麼既要做君子,又要做小人呢?
    很喜歡這樣一篇文章《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二)君子鬥不過小人著名的國學家曾國藩曾說過:「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有句話叫:輕君子,近小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君子與小人鬥,君子鬥不過小人。這是為什麼呢?
  • 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做好自己是關鍵
    經常聽到有人說,做人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古代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現代社會沒有將人有這種區分了,但在人們心中,有這種的區分意識:有德的人,沒有德的人;還有一種區分就是:老實人,聰明人。可見,老實人在大多人眼中成了無用的代名詞。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將交往看得很淡。
  • 小人總能成功謀害君子,小人難道更幸運嗎?背後是殘酷的真相!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俗話說好人長命,禍害遺千年。生活好像永遠都很殘酷,總用最殘忍的東西承託出來真善美,古代流傳至今的不論是東西方,好像都是悲劇會多一點,西方的四大悲劇,東方的《竇娥冤》、《趙氏孤兒》,好像只有謀害別人的小人能夠活下來,真善美的人往往都被撕成了碎片。但恰恰是真善美能夠為人所銘記,小人所被人厭惡。《增廣賢文》中就有這樣一句:「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