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下)

2020-12-14 你的公考

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能做到禮讓,治國也就沒有困難了。禮是人際關係的具體規範,讓是人與人相互尊重的明確表現。仁的體用,首先在於禮讓。懂得禮讓就會去尊重他人的意願和權利,就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也就能夠有發乎真心的關懷和仁愛。因為對他人有仁愛和尊重,他人亦會反過來給以仁愛和尊重。如此便可以得人心,民心悅服,則國家自然得以大治。

註:何有,何難之有,不難的意思;如禮何,把禮怎麼辦,即如何實現禮制呢)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解讀:這裡孔子說明了求其在己。孔子並非不想身居官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首先立足於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素質。人總是希望能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希望別人能了解自己並推崇自己。但這需要自己先確定立身之道,修養自身,具備為人所知、所重的能力。一旦進德修業有成,立德立功皆在望。

不愁沒有職位,只愁沒有足以勝任職務的本領。不愁別人知道自己,應該追求能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

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解讀:這裡從義利的角度來區別君子與小人。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乎義,以義為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種義利觀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孟子說,雞叫就起來,孜孜不倦行善的,是一類人;雞叫就起來,孜孜不倦求利的,是一類人。要知道舜和蹠的區別,沒有別的,就在利和善之間。

(蹠,zhi,盜亦有道)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解讀:裡孔子勉勵世人要以賢人為榜樣,不斷學習,以賢人為標準,堅持自我反省。看到賢人有高於自己的地方,立刻省察自己應該如何改善,加以學習,想著與之齊等。看到不賢的人,亦應該自我反省,我亦如此不賢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憑藉著反省的精神加以改善,於是乃能德學俱進。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解讀:這裡孔子講到孝敬父母的具體做法。侍奉父母,要恭敬無違。父母是人,自然可能犯錯,子女最好先委婉地勸說。父母不聽時,子女仍要對他們保持真正的孝順,不可有怨恨父母之心。除此之外,子女自己要努力進德修業,要以和悅的態度、委婉的語言、適可而止的方式勸諫父母。學會理解父母,設身處地、心平氣和地想一想父母何以如此。

註:,輕微,婉轉;,勞心,擔憂)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解讀:這裡承接上面繼續論如何侍奉父母。「父母在 ,不遠遊」是先秦儒家關於孝道的具體標準之一, 對後世影響深遠,以至於成了做子女的處世進退必須考慮的前提。這種孝的原則在今天雖然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但是行止之間心存父母之情還是必要的。「兒行千裡母擔憂」,父母之心如此,兒女當令父母放心,這是孝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解讀:這裡孔子在論孝道 。這一部分在學而篇已出現過,是第二次了,當是重出只是詳略不同。《學而》篇第十一章:「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五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如果能夠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生前所堅持的準則,就可說做到了孝。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解讀:這裡是說關心父母的年齡也是孝道之一。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父母都能高壽,子女也能承歡;知而俱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擔憂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應當及時。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解讀:這裡孔子提出重言、力行的重要性,不輕易說話,是因為要說到做到。孔子主張謹言慎行,就是要重然諾。不輕易說話,更不隨心所欲地發表看法,以說空話、說大話為恥,這才是知榮知恥。

註:,及,趕上)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解讀:孔子在這裡談的是自我約束和節制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性。一個人要想減少過失,自我約束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犯錯誤,這樣的事比較少。」

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解讀:這裡講的是人的活動最重要的就是言和行。言的準則是要慎重、實在,當然說話就要慢一些;行的準則是要落實,當然就要快一些。君子沉默寡言,似乎不會說話,其實並非是內心遲鈍木訥,而是言語謹慎之故。但是辦事必須敏捷,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解讀:這裡是孔子對人們修養道德的勉勵。有德的人是永遠不會孤獨的,這是因為人性向善,所以人們才「必定」親近與支持有德者。

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信念, 相信人性是向善的。

4.26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解讀:子遊的這段話間接地表達了孔子關於服侍君王和交往朋友的見解。無論是事君還是交友,都要講求一個度,如不能適可而止,往往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為人、處世都要講求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不可單方面地去勉強。

今日五一假期最後一天
今日立夏,開始要注意午休了

相關焦點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下)
    緊接著上一篇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因白天睡覺而受到孔子批評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井裡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會跟著跳下去呢?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認為君子會想法設法救助落難的人,但不會陷自己於危險境地。然後批評宰我問的問題不道德,說君子可以被人用正當的理由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環境下做到矢志不渝,保持節操。貧富沉浮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在人生中經歷,但每個人對處在這樣的境遇中有著不同的心態。不仁之人,不可以久處貧困,久困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富樂,長富則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心。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淺析《論語·裡仁篇》:正視思想、注重行為,才能減少自己的過失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孔子說:「知道約束自己,管束自己,而因此產生過失的人,是很少的。」本章出自《論語·裡仁篇》第二十三章。他們之所以能夠被別人尊敬,除了自身的實力和成就以外,更多的是他們對待自己的態度,亦即孔子所說的自律之人。正是他們堅持不做「以約失之者」,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最終成為了孔子言論的最好的例子。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不能成功,除了缺乏一定的努力和運氣外,更多的還是我們少了一份孔子所說的自警自律的心。
  • 北京西城區下「繡花」功夫 讓裡仁文化從街巷走進樓門
    裡仁東街:裡仁文化滲入街巷胡同裡仁東街長約223.6米,位於西城區陶然亭街道龍泉社區東南部。東起龍爪槐胡同,西到菜市口大街,因在裡仁街東得名。從裡仁東街西口進入,一塊橙色的裡仁文化牆首先映入眼帘,上面簡要介紹裡仁東街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的由來,展示了《論語•裡仁篇》的內容,向來往的行人介紹孔子的「仁愛」之道,潛移默化的影響居民產生相互友愛、和睦相處、同情互助等美德。
  • 淺析《論語·裡仁篇》:有明確的志向並努力奮鬥,一定會取得成就
    他一邊給人打工,一邊給自己打氣鼓勁,同時還同情與自己命運相同之人。有一天,他對一起勞作的夥伴們說:「以後,如果我們之中有誰發達富貴了,可千萬別忘了一起吃苦受累的兄弟。」大夥聽了以後,都不自覺地笑了起來,覺得陳勝這話純粹是異想天開:「你看咱們這一群人,都是給別人打工賣力的,能吃飽飯就算不錯了,哪兒來的發達富貴呢?」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
    本篇共三十章,其中十四章直接記載孔子論述,其餘十六章以孔子與弟子及時人問隊形式記錄孔子言論。本篇取首章前兩個字命名。本篇是在《公冶長》篇談論「仁德」的基礎上,繼續論述「臨民之道」「為仁之法」「中庸之德」「文質並重」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等思想觀念。
  • .| 「農信杯」親子誦讀作品展播:《聲律啟蒙 》、《論語》
    ——《論語·為政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一:訥言敏行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是告誡人們,說話應當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敏捷、幹練、勤奮,不應該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 《論語》經典名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人生道路上都謹記這一點!
    ——《論語·子罕篇》大意: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篇》大意:見到一個品德能力超過自己的人,就要想著自已要努力跟他一樣;見到一個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樣的缺點。3、君子不器。
  • 讀《論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整部《論語》多半是人生哲理,處世格言,如「吾日三省吾身」(《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裡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二,值得收藏!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中的經典名句: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如果一個人口口聲聲說立志求學問道,卻因為衣服飲食不如別人,而感到恥辱,這樣的人,就不必和他談論學問了,因為他的做法早已和求學之道南轅北轍了。
  • 論語25:裡仁為美,絕大部分人都註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這樣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5篇。現在進入第四章《裡仁第四》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二十三章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釋義】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按語】朋友之間,處之以道,這個道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其一,朋友之間以道義相互砥礪,志同道合,才能天長地久,相互的勉勵規勸;其二,朋友之間的交往,也同樣有交友之道,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坦誠勸導,推心置腹,竭盡己力,如果對方堅持不聽,也就作罷,不要自取其辱。
  • 怎麼樣用《論語》起聰明機靈的寶寶名,讓你見識到一名一氣質
    中國自古就有取名尋《論語》出處的傳統,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如果你想為寶寶取個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鑽到故紙堆裡費盡心機地查找,就看看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帶來靈感。 一、《論語》中聰明機靈的寶寶名1.
  • 重溫48句《論語》名言,學會為人、處世,受益一生
    趙普去世後,家人打開他的箱子,發現只有《論語》二十篇。後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來評價他。 聽起來,可能有些誇張,但是,《論語》裡包含的修身、齊家、治國的觀點,時至今日,依然很有用。 小編挑選了48句經典《論語》,一起在經典中增長智慧吧!
  • 英語四級作文必背範文4篇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英語四級作文必背範文4篇,方便大家閱讀與鑑賞! 英語四級作文必背範文1 Dear Sir or Madam, I am
  • 《論語》裡的10句經典勵志名言,句句充滿正能量
    《論語》一書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用心學習。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論語·學而》。不要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要擔憂的應該是自己還不了解別人。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論語》時,受《公冶長》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段著名文字的影響,認為孔子思想主要是一種人倫道德之學,缺乏性與天道的形上層面。鞠曦認為古人把世界分為形而上與形而下,是由於人掌握了易道,並以卦為形式推定的,那麼,卦為道、器之中,便有形而中者謂之卦。他解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云:「『形』是主體推定存在的方式,由此推定『形而上』的存在是『道』,『形而下』的存在是『器』。那麼,人作為主體推定了『形而上』與『形而下』,主體對應於『形而上』和『形而下』,其自身的邏輯即是『形而中者之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