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心懷坦蕩寬廣,沒有驕慢,小人則相反

2020-12-05 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二集*

(本文共676 字,閱讀大約 2分鐘)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泰」字何晏註解當「縱泰」講,這個「縱」有舒緩放縱的意思,也就是沒有拘束的意思;「驕」就是驕矜傲慢。何晏的注是這樣說的:「君子自縱泰,似驕而不驕,小人拘忌,而實自驕矜。」君子心中沒有拘束對人則不傲慢,小人卻與君子相反,一切都拘束,與「驕」有什麼差別?這個「泰」指一切絕不拘束,一切都不拘束。在李塨(gong)《論語傳注》上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何其舒泰而安得驕?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驕侈而安得泰?」君子不論人多人少,地位高下,年齡大小,都沒有傲慢之心。「慢」也是五大煩惱之一,「貪,嗔,痴,慢,疑」這個傲慢也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我們看這個乞丐,看到一個豪華車子從身邊駛過,都會這樣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所以即使淪落為乞丐的人,這種傲慢之心也掩飾不住,更何況有知識、有技能、有學位、有官位、有財富的人呢?傲慢有很多種,但是外表看起來很規矩,但是其實內心很傲慢。「無敢慢」就是舒泰,雖不敢慢,但是心裡不緊張,有事怕錯就會緊張,就不是「泰」,小心也必須舒泰,這不算驕。「小人驕而不泰」,小人就不是如此,矜己傲物,怕哪一條錯了讓別人看不起,總想比別人都好,這正是傲。

我們看《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孔子的弟子子路,很受孔子的讚嘆,因為他穿著破棉襖和那些穿著裘皮大衣、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沒有覺得什麼不好意思的,沒有覺得有什麼羞恥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子路認為人一律平等,沒有貧賤高下。如果唯恐失去尊嚴就是傲慢,這是驕侈,何泰之有?表現出來就不是縱泰了。

----------------------正體----------------------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泰」字何晏註解當「縱泰」講,這個「縱」有舒緩放縱的意思,也就是沒有拘束的意思;「驕」就是驕矜傲慢。何晏的注是這樣說的:「君子自縱泰,似驕而不驕,小人拘忌,而實自驕矜。」君子心中沒有拘束對人則不傲慢,小人卻與君子相反,一切都拘束,與「驕」有什麼差別?這個「泰」指一切絕不拘束,一切都不拘束。在李塨(gong)《論語傳注》上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何其舒泰而安得驕?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驕侈而安得泰?」君子不論人多人少,地位高下,年齡大小,都沒有傲慢之心。「慢」也是五大煩惱之一,「貪,嗔,痴,慢,疑」這個傲慢也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我們看這個乞丐,看到一個豪華車子從身邊駛過,都會這樣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所以即使淪落為乞丐的人,這種傲慢之心也掩飾不住,更何況有知識、有技能、有學位、有官位、有財富的人呢?傲慢有很多種,但是外表看起來很規矩,但是其實內心很傲慢。「無敢慢」就是舒泰,雖不敢慢,但是心裡不緊張,有事怕錯就會緊張,就不是「泰」,小心也必須舒泰,這不算驕。「小人驕而不泰」,小人就不是如此,矜己傲物,怕哪一條錯了讓別人看不起,總想比別人都好,這正是傲。

我們看《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孔子的弟子子路,很受孔子的讚歎,因為他穿著破棉和那些穿著裘皮大衣、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沒有覺得什麼不好意思的,沒有覺得有什麼羞恥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子路認為人一律平等,沒有貧賤高下。如果唯恐失去尊嚴就是傲慢,這是驕侈,何泰之有?表現出來就不是縱泰了。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

相關焦點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在這樣的黑暗亂世環境中,君子應當秉持氣節,不與小人同流合汙。孔子曰:邦無道,則卷而懷之。此時邦無道,君子應當消極避世,以待時機。如果君子在小人亂政之時,經不住高官厚祿的誘惑,也不能頂住小人的打擊和威脅,屈從依附於小人,輔助小人幹一些禍國殃民的壞事,那才是偽君子、真小人。經受不住考驗的「君子」就不是君子,也沒臉自稱「君子」。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寧願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不是我們膽小啊,是小人會讓你防不勝防。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做好自己是關鍵
    經常聽到有人說,做人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古代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現代社會沒有將人有這種區分了,但在人們心中,有這種的區分意識:有德的人,沒有德的人;還有一種區分就是:老實人,聰明人。可見,老實人在大多人眼中成了無用的代名詞。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將交往看得很淡。
  • 周易裡的君子和小人,有明確道德界限嗎,君子也是小人成長而來的
    中國的社會道德觀念當中一直都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代表著社會中的兩種極端形象,「有德者」為君子,「無德者」是小人。君子坦蕩光明,小人狡詐陰險。然而人性是複雜的,這世間有純粹的君子或是純粹的小人嗎?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當中是否存在沒有陰暗角落的絕對光明,或者是沒有一絲光亮的純粹黑暗。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
  • 小人總能成功謀害君子,小人難道更幸運嗎?背後是殘酷的真相!
    這句話的意思是,賊雖然是小人,入室盜竊,但他的智慧卻高過了很多君子。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小人雖然人品不好,喜歡背後做一些陰險的事情,但他的聰明才智卻和很多正常人是相同的,甚至於會高過君子。小人總能成功,看似是他的幸運,其實還是包涵了他一定的努力在裡面的,努力於曲意逢迎,努力於阿諛奉承。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子路同學對孔子一向忠心耿耿,看到這種情景十分著急,心中有些不高興,就向孔子說出的自己的困惑:「老師,您平常鼓勵我們做君子,君子不應該是通達的嗎?難道也會窮途末路嗎?」子路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德與福的關係問題。
  •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小人,什麼是君子,小人凡夫俗子也,什麼是凡夫俗子?就是假人,俗人,沒有修行的人,沒有開悟的人,迷途的羔羊。肉眼凡胎,只知三維不知多維的人,一心學習,有知識有學位,但是自身潛能一點也沒開發的人,就算他是碩士博士,專家,教授國師大師,只要是肉體凡胎,沒有修身正心,開悟天人合一,都是凡夫俗子小人一個。
  • 曾國藩:君子越是謙讓,小人就越是狂妄
    君子愈讓,小人愈妄。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大抵世之所以彌亂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意思是世道變壞,第一在於黑白不分,是非顛倒。天地為牧場,上面有各種動物,小人也自有他的存在合理性,但對一個組織來說,如果到了「君子愈讓小人愈妄」的地步,那就意味著整個組織的毀滅。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只因他只顧著自己,哪怕是損人不利己的事他也會幹得津津有味。
  • 君子不敵小人 此君非真君
    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詞語,在周易裡面經常出現,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周易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因為一旦解釋這兩個詞語,就會讓君子和小人顯得呆板,後世的人就會用這些標準去生搬硬套,所以周易對於君子和小人都不作說明,讓你自己領悟。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小人如油難待、君子如水易處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刪除君子與小人作為兩個對立面從古至今都存在,有君子必然有小人,反之亦然一方面大智慧的人也認為小人難纏、不絕,另一方面也不屑於用自己的寶貴精力與小人做無謂的爭鬥。遠離並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處世智慧。《菜根譚》中有一段:「休與小人仇讎(chou,二聲),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
  • 為什麼既要做君子,又要做小人呢?
    很喜歡這樣一篇文章《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二)君子鬥不過小人著名的國學家曾國藩曾說過:「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有句話叫:輕君子,近小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君子與小人鬥,君子鬥不過小人。這是為什麼呢?
  • 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因為曾國藩強調了知人曉事的重要性,以及曉事比知人更容易做到,他接著就說:「故恆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中國的傳統智慧,一直說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 曾國藩在這塊兒挑戰中國的傳統智慧,他認為,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小人。
  • 你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 那你就大錯特錯
    都不是,眾人應該聯合起來去整治這種小人,與他們抗爭,絕對不能讓這些小人,用他們的私慾不斷侵蝕著別人的利益。心理學家對小人的論述;私慾的膨脹為小人的動機,雖然沒有小人人格的定論,但可以說,這些人的動機,就產生了小人人格的理論基礎,這種人格會在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中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