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靖王的後代中,有兩位如雷貫耳的名字。其一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劉備,其二是唐中期的大詩人劉禹錫。後者被冠以「詩豪」的稱號,他在中唐與「韓孟」、「元白」分庭抗禮。劉禹錫的詩含蓄自然,境界高揚,尤其山水詩極有特色,半虛半實,每一首都是詩壇佳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劉禹錫的十首詩,體會文字背後詩人高揚的內心力量以及詩文中的哲理思想。
幼年時期,劉禹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既聰明又勤奮,能吟詩作賦,在親朋好友間備受稱讚,後得到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指點,寫詩能力突飛猛進。成年後,劉禹錫遊學長安和洛陽,與柳宗元同年中榜走上仕途之路。不過他的仕途之路並非一路平坦,宦海沉浮,屢遭貶謫,在他的大量詩篇中有不少關於遷謫詩作。不過這些遷謫詩作與屈原遷謫詩作帶有明顯的「怨憤」不同的是,劉禹錫打破傳統,以豪壯超邁的詩風打破遷謫文學的騷怨傳統,讓遷謫詩具備豪健向上的新風貌。
唐詩發展浪潮由盛唐瀉入中唐後,最具影響的是「元白」和「韓孟」詩派。前者以平易通俗見長,後者以奇險怪僻見長。而劉禹錫像是時代的異類,是中唐詩壇的一支異軍,獨立於「元白」和「韓孟」詩派之外,另闢蹊徑,卓爾不群,通過自己的獨特魅力引吭高歌,贏得世人的刮目相看。
在詩歌內容方面,劉禹錫通過不停的辛勤耕耘,使詩歌題材大有突破。他描寫農民勞動的場景,將勞動場景形象、活潑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表現出農民熱情勞動生活的積極態度,而不是盛唐眾多詩人所表達的那種對閒適生活嚮往的思想,可以說劉禹錫的此類詩作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未曾涉獵的。
對巴蜀風情與人民風俗描繪也是獨樹一幟的,被當地風情所感,取材新鮮獨到。他的那首舉世名作《竹枝詞》,模仿屈原的《九歌》而作,並以民歌的形式,將勞動人民的生活描繪成一幅真實鮮明的風俗畫卷,讓詩人忘卻被貶的痛苦,處處顯示出對淳樸民風的喜愛與讚美,每一詩句均表現詩人濃濃的抒情意蘊。這首《竹枝詞》偉大之處不僅是一首偉大的詩作,還是後世民俗研究的重要史料。
詠史詩也很有特色,題材較之前人更加廣泛。劉禹錫是繼杜甫之後,將「懷古」、「述古」、「覽古」的方向,評論史事,抒發感慨,取材非常廣泛,藉機對古人針砭時弊,諷刺現實的頑疾,並暗示當下以此借鑑。「詠物」詩延展了敘事功能,創造了詠物寓言詩的新形式。
整體來講,劉禹錫的詩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極富藝術張力,這與他性格剛毅的性格息息相關。他屢次被貶,雖然難免心情鬱悶,但他不曾絕望,寫下諸多諷刺詩篇,反映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同時強化詩人的剛猛氣質。
讀劉禹錫的詩,會讓人感覺有濃厚的哲理性。對於宇宙、人與自然方面,劉禹錫的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傾向,作品中的人生哲理讓其成為唐朝著名的哲學家。
身處唐中期,雖然劉禹錫的詩作不隨大流,但他的才華被眾多同時期的文壇大家所讚譽。他經常與好友韓愈、柳宗元、裴度等人唱和對吟,生活極為閒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劉禹錫的十首詩,首首都是經典之作,感受詩作中的哲理,讀懂你一定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