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迄今最強引力波信號

2020-12-11 IT之家

北京時間 9 月 9 日消息,利用引力波探測器,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 142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天體物理學家對這一引力波事件非常關注,因為這對目前的黑洞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兩個黑洞碰撞的想像圖

宇宙中充滿了時空漣漪——引力波——的迴響,現在,在我們所聽到的 「宇宙交響樂」中,又增加了一段新的聲音。自 2015 年以來,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在使用引力波探測器來 「聆聽」宇宙中類似啁啾的信號,並通過解碼這些在時空中產生的細微漣漪,分析發出這些信號的大規模碰撞事件。現在,根據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的室女座幹涉儀(Virgo)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們探測到了一個新的引力波信號,來自一場快速而劇烈的 「爆炸」事件。對該事件的研究或許能幫助我們解開更多的宇宙謎題。

「這是又一個首次發現,」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這項新研究的團隊成員加布裡埃拉 · 岡薩雷斯(Gabriela Gonzalez)說,「我們永遠不會厭倦第一。」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這個被稱為 GW190521 的奇怪信號使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其形成的 142 倍太陽質量黑洞也是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即質量為太陽質量 100 倍至 1000 倍的黑洞)。

宇宙中的巨大爆炸

根據 2019 年 5 月 21 日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天文學家的推測,該信號是一個 85 倍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黑洞與一個 66 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黑洞碰撞時產生的,最後形成了一個 142 倍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黑洞

當科學家們仔細梳理引力波探測儀的觀測結果時,很快就發現了這個獨特的信號。這項新研究的合著者、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文學家筎然娜 · 瑪卡(Zsuzsanna Marka)清楚地記得,探測器是在 2019 年 5 月 21 日接收到信號。她是少數幾個將手機與宇宙探測實時連接的天體物理學家之一,每當引力波探測器 「聽」到宇宙中可能的信號時,他們就會收到提醒。

收到提醒之後,瑪卡開始檢查這些事件中是否伴有中微子爆發。不過,就在當晚,她已經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次十分特別的探測。「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巨大的質量,」瑪卡說道。她記得當時的想法是:「這太棒了,意義非常重大。這確實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大規模事件之一,令人難以置信,但還不清楚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大質量黑洞。」

黑洞的大小各不相同。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數據,恆星黑洞(一類由大質量恆星引力坍塌後形成的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 10 到 25 倍;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數十萬倍到數百萬倍以上,一般認為星系中心(包括銀河系中心)都會有超大質量黑洞。天文學家推測,可能存在某種介於兩者之間的黑洞,即中等質量黑洞。據估計,中等質量黑洞的質量大約為太陽的 100 倍到 1000 倍。

這張圖顯示了迄今為止探測到的黑洞碰撞和中子 - 恆星碰撞事件。產生 GW190521 的事件位於中心頂部,是所有碰撞中黑洞質量最大的

中等質量黑洞並不像大多數小型黑洞那樣,由垂死的恆星爆發形成。相比由單一恆星引力坍縮形成的恆星黑洞而言,中等質量黑洞的質量顯然過大;恆星在爆發過程中總是會失去一些物質,但當恆星達到一定體積後,無論它變大多少,當它爆發時會形成一個質量最高約為太陽 65 倍的黑洞。根據 LIGO 團隊的研究,更大的恆星在爆發時會失去更多的物質,最終形成同樣大小的黑洞。

這一過程可以解釋 130 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如何形成最高為 65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而對於質量更大的恆星(130 至 250 倍太陽質量),則更可能發生不穩定對超新星爆發,恆星將被完全毀滅,不留下黑洞或其他任何殘骸。因此,天文學家認為,恆星坍縮不會產生質量在太陽質量 65 倍至 120 倍之間的黑洞,這一範圍稱為 「對不穩定性空缺」。

直到最近,中等質量黑洞還只是理論上存在的神秘天體,即使以黑洞的標準來看也十分難以捉摸。利用 LIGO 的早期探測結果,天文學家對恆星黑洞進行了觀察;另一方面,事件視界望遠鏡也拍攝到了 M87 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圖像,但對於中等質量黑洞,對其進行探測並不容易。

這次新的爆炸事件成為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的證據。天文學家的計算表明,這個引力波信號是一個 85 倍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黑洞與一個 66 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黑洞碰撞時產生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引力物理學項目主任佩德羅 · 馬羅內蒂(Pedro Marronetti)在一份聲明中說:「LIGO 再次讓我們感到驚喜,它不僅探測到了大小難以解釋的黑洞,而且使用的技術並不是專門為恆星合併事件設計的。」LIGO 項目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

「這非常重要,因為它展示了 LIGO 探測器的能力,其探測到的信號來自完全不可預見的天體物理事件,」馬羅內蒂說,「這項探測表明,LIGO 也可以觀測到我們意想不到的物體。」

是新的黑洞,還是更奇特的物體?

2019 年 5 月 21 日探測到的黑洞碰撞事件的數值模型

與往常一樣,當涉及到引力波時,天文學家就不得不圍繞著探測結果中破譯的少量信息來建立假設。他們將這一引力波信號命名為 GW190521,發現它的持續時間比 LIGO 之前探測到的其他信號短得多,只有十分之一秒;它的頻率也比之前的黑洞合併事件產生的信號低得多。天文學家還可以追蹤該信號至特定的天空區域。

根據這些信息,天體物理學家計算出了碰撞發生的距離——大約 70 億光年。他們還可以計算出了兩個相撞物體的質量,分別是太陽質量的 85 倍和 66 倍,而碰撞後的物體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 142 倍(在碰撞過程中,一些質量以引力波能量的形式丟失了)。

由於瀕死恆星產生的黑洞大小存在限制,因此這些初始質量表明,至少其中較大的黑洞——也可能是較小的黑洞——本身可能就是兩個黑洞碰撞的結果。「兩個黑洞合併,形成一個新的黑洞…… 然後它們再次合併,」瑪卡說,「這隻有在存在大量黑洞,即黑洞密度很高的環境下才會發生。」

瑪卡希望這場碰撞發生在一個活動星系核附近,由於活動星系核的強大引力,可以將其他天體錨定在附近。活動星系核是星系中心的一個緻密區域,其發出的輻射被認為是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物質吸積產生的。不過,利用目前有關的數據,天文學家還沒有辦法確定 GW190521 背後的確切機制。

從更長遠的角度,如果能發現更多正在合併的中等質量黑洞,或許可以解決關於超大質量黑洞的一個重大謎團,即它們的起源。

「它們就像房間裡的大象,有上百萬個太陽的質量,」美國西北大學天體物理學家、LIGO 研究人員克里斯多福 · 貝裡(Christopher Berry)在另一份聲明中說,「它們是由恆星質量黑洞(恆星塌縮時產生)演變而來,還是通過某種未被發現的方式產生的?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中等質量黑洞,以填補恆星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之間的空缺。現在,我們有證據證明中等質量黑洞確實存在。」

儘管天文學家對這個引力波信號和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可能性感到興奮,但他們並不能肯定目前的假設是正確的。當然,兩個 85 倍和 66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是最符合數據的,但天體物理學家也在考慮其他更奇特的解釋。

「如果某種全新的事件產生了這些引力波呢?」美國西北大學的物理學家、LIGO 團隊專家瓦西莉基 · 卡洛耶拉(Vicky Kalogera)說,「這樣的前景很吸引人。」她還補充道,目前對信號產生原因的假設包括一顆銀河系恆星的坍縮,以及某種古老的宇宙弦。

首次發現之後

引力波從兩個黑洞的合併中擴散出來

目前,LIGO 和 Virgo 探測器都處於下線狀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它們被迫在 3 月底關閉。不過,天體物理學家正計劃升級這兩臺探測器和它們的算法,以繼續探測宇宙中的時空漣漪。

探測器及其算法的升級對於追蹤更多像 GW190521 這樣的信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探測器本身更加靈敏,科學家就能捕捉到更遙遠的信號;而對數據處理算法進行微調,他們就能更容易地識別像這樣的更簡訊號。

岡薩雷斯表示,探測到兩個黑洞的碰撞事件,以及其中某個黑洞本身就是由合併形成的,這預示著宇宙中存在著很多有待觀測的信號。「我希望這意味著有更多的黑洞——可能是黑洞的集群,因為它們聚集在一起,所以合併得更頻繁,」她說,「我希望這些黑洞集群的規模很大,而且分布在很多地方,這樣我們就能探測到更多的黑洞。」

當然,這一切還必須取決於未來的探測結果。「大自然做它該做的,我們不能告訴它該做什麼,」岡薩雷斯說,「我們收集數據,取得發現,然後由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們去推測並提出新的理論,來解釋這些巨大的黑洞是如何產生的。」

LIGO 和 Virgo 團隊將相關研究的結果發表在 9 月 2 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前一篇詳細描述了引力波信號的發現過程,後一篇則討論了該信號的物理性質及天文物理學意義。

相關焦點

  • 中等質量黑洞 黑洞這個開掛的超能力是如何練就的?
    中等質量黑洞 黑洞這個開掛的超能力是如何練就的?時間:2020-11-09 10: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中等質量黑洞 黑洞這個開掛的超能力是如何練就的?
  • 破譯70多億年前的引力波信號 幫人類釐清黑洞成長歷史
    「科學家發現了不可能存在的黑洞!」這幾天,相關話題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熱議。9月3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位於義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攜手探測到了一個約為142倍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
    國際天文學界表示,去年5月21日用LIGO和Virgo兩臺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一個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科學家認為這個巨大的黑洞... 國際天文學界表示,去年5月21日用LIGO和Virgo兩臺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一個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
  • 引力波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最強的引力波由災難性事件產生,例如黑洞碰撞,超新星(大質量恆星在其壽命盡頭爆炸)和中子星碰撞。預計其他波是由不是完美球體的中子星的旋轉引起的,甚至可能是由大爆炸所產生的引力輻射的殘餘引起的。下面的動畫說明了兩個中子星相互繞行並聚結時如何發射引力波。請注意,引力波本身是不可見的。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宇宙終結者還是締造者?
    黑洞的吸積盤和噴流不斷向宇宙空間輻射各類電磁波。捕捉宇宙電磁波,間接描繪黑洞輪廓。恆星衰老,向奇點無限坍塌形成黑洞。中等質量黑洞照片。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
  • 黑洞再添新成員!首個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它讓科學界轟動
    比方說前段時間,在距離地球70億光年之外的地方,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個本不該存在的黑洞,它的質量超過了太陽的100倍,但是卻遠沒有達到超大質量黑洞的標準,它究竟是什麼?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研究者表示,一開始,他們是在宇宙中捕捉到了一個神秘的引力波信號,後來通過追蹤,發現來自於70億光年之外的地方。
  • 科學家探測到兩個黑洞碰撞產生的閃光信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常人們認為黑洞不會產生閃光,正如它們名字:黑洞,此外,即使黑洞互相撞擊,天文學家的傳統儀器也無法進行觀測,但是2019年科學家探測到一次黑洞碰撞事件,發現黑洞碰撞時產生奇怪的閃光。2019年5月21日,地球引力波探測器捕捉到一對超大質量天體碰撞信號,在時空中產生漣漪。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這項由超過1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約70億年前,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在發生激烈碰撞後,形成了一個新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人類迄今探測到的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 人類發現「中等質量黑洞」!黑洞理論被打臉是肯定的了
    這就導致,就算你這顆天體原本是可以形成中等質量黑洞的,但是大量的物質在這個過程中被噴射出去了,這就導致留下來的物質不足以形成中等質量黑洞了。那這時候有人就要問了,既然如此,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實同樣的道理,因為質量更大,所以產生的引力就會更加強大,強大到物質就算噴射也不會被大規模地甩出去,質量得到了保存,所以質量就超大了。只有質量剛好卡在中間量級的恆星才會因為「對不穩定性」導致大量的物質被甩出,當甩出的質量使得其質量下降到中等質量黑洞以下的時候,「對不穩定性」效果就消失了。正是因為這個理論,科學家們才會得出宇宙中不應該存在中等質量黑洞的結論。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虎嗅網
    這是目前該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到的最大質量黑洞併合事件,被認為首次發現了中等質量黑洞的實體存在。更令一些科學家興奮激動又同時不解的是,新的發現處於所謂黑洞質量範圍的「缺口」,對天體物理過程中這類黑洞的形成理論模型和物理圖像再次發出挑戰。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宇宙線觀測站往往建在數千米高的地方,以探測簇射形狀發展最大的狀態。 引力波是近幾年才發現的「新信使」,它的信號極其微弱,所以很難被探測到。直到人類在探測技術上有了突破才讓我們能有機會一睹引力波的芳容,2015年9月14日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到第一個引力波信號。
  • 科學家利用引力波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傳統黑洞理論迎來新突破
    #近日,科學家利用LIGO和VIRGO兩套先進引力波探測器首次觀測到了中等質量黑洞。這次發現的黑洞遠遠超過以前常見的恆星級黑洞的質量(往往10-100倍太陽質量),而和往往位於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1000000-10000000000倍太陽質量)相比又很微小。從黑洞形成理論方面來說,中等質量黑洞也和其它兩種黑洞有本質上的差別。
  • 這一年,宇宙「面目」愈發清晰
    這一年,宇宙「面目」愈發清晰  深邃的星空,埋藏著無數奧秘,叩問2020年的宇宙蒼穹,陣陣迴響喚起驚奇與敬畏無數:人類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繪製迄今最大宇宙三維地圖、發現「不可能存在」的中等質量黑洞……宇宙的秘密,正在一點點被揭開。或是身邊的天文奇觀,或是地外的生命跡象,我們總在追問的路上,渴望收穫更多。
  • 2020年天文學發現大事回顧——宇宙最神秘天體之黑洞篇
    2020年9月2日——LIGO探測到最強引力波自2015年LIGO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後,這種緻密天體引起的時空漣漪就不停地蕩漾在我們的時空中。2019年5月21日,一次有史以來探測到最強的引力波信號掠過地球,在LIGO和Virgo的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上留下了印記。
  • 新方法可能可以檢測到原始引力波信號,有可能因此得到諾貝爾獎
    引力波已經幫助我們解開了許多宇宙的奧秘,但是引力波天文學仍處於發展初期。引力波是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之一,因為它是如此的微弱,以致於連愛因斯坦都不相信人類能探測到它的存在。正因為如此,我們所探測到的引力波都來自於宇宙最強的災難性事件,例如兩個黑洞的碰撞還有中子星的碰撞。
  • 2020年終盤點|這一年,宇宙「面目」愈發清晰
    藉助引力波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後,人類是否能破解超大質量黑洞形成的謎團?回望2020,我們以一趟時光穿越之旅,再次與宇宙對話。 氧氣現身河外星系科學家在「馬卡良231」星系發現氧氣。圖片來源:NASA氧在宇宙中的豐度僅次於氫和氦。此前,天文學家曾認為氧分子在恆星間的空間內應普遍存在,但一直未有證據表明銀河系外也有氧氣。
  • 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據外媒CNET報導,由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大規模碰撞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四倍。在一組新論文中, 來自LIGO和Virgo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編目了39個「新 」事件,這是自2015年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開啟以來已經檢測到的11個事件的基礎上增加的。
  • 奇異引力波事件:黑洞撕碎一顆中子星?如證實將是諾獎級發現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和義大利的3臺巨型探測器探測到了一次奇異事件,分析表明,這顯然是由一對黑洞和中子星在約9億光年之外相互運動併合產生的一束引力波脈衝。
  • 70億光年外傳來大新聞,8顆太陽質量瞬間消失
    所以在中等質量黑洞的低端部分,存在缺失的一環是一大類模型恆星的數值模擬結果,陳述較為清晰。 觀測實驗團隊傾向用探測結果來直接挑戰陳述清晰、放話最狠的理論預言, LIGO-Virgo引力波探測合作團隊深諳這一點,用這一類模型的數值模擬結果,有的放矢,更能同時引起觀測家和理論家的興趣,使得這一觀測結果廣為關注。
  • 往屆回聲|引力波:呱呱墜地,未來無限
    憑藉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成就,這個名字註定載入人類科學史冊。32歲的義大利人馬爾科·德拉戈(Marco Drago),全球LIGO科學合作組織中的一位博士後,在德國漢諾瓦的電腦屏幕前第一個看到了這個信號。如果你在網上後聽過這段音頻,會發現它微弱如秋天的蟋蟀鳴叫。但它帶來的驚喜和震撼,不亞於那一對黑洞的碰撞併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