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2020-12-19 騰訊網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50公裡每小時,正面裝甲12毫米,裝備一款94式37毫米36.5倍徑坦克和兩挺7.7毫米機槍,其車組人員共計3人,無論在車組人員配置上,還是坦克性能上在當時世界上當屬於一流,只是後來日本對坦克研製計劃漸漸跑偏等於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根據戰史資料在1939年5-9月間的諾門坎哈拉哈河之戰,是95式輕型坦克參加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首次參戰的95式輕型坦克表現不錯。日軍第一戰車聯隊即安崗支隊,作為增援部隊馳援哈拉哈河東岸。作為第一梯隊的安崗支隊第4戰車團配屬35輛95式輕型坦克、8輛89式中型坦克和5輛94式輕裝甲車,第4戰車團前出到哈拉哈河東岸20千米處,在731高地附近集結;而蘇軍主力部署在哈拉哈河西岸,少數蘇軍在東岸。當日軍發現東岸蘇軍有撤退到西岸的跡象時,決定當夜偷襲蘇軍陣地,該次戰鬥是日本一次教科書級別突襲戰,也是第一次有記錄的以坦克為主夜間作戰記錄。

日軍戰車第一梯隊以89式中型坦克為先鋒、3個95式輕型坦克連分左、右、後呈菱形布置,向蘇軍陣地進擊。據說當夜大雨、電閃雷鳴,劃破夜空的閃電將蘇軍陣地照得一清二楚,日軍95式坦克借著閃電光芒居然能以極高命中率先擊毀蘇蒙部隊坦克、裝甲車10輛,在戰鬥瞬間就佔據了絕對了火力和兵力優勢,成就了一次經典戰役。此戰日軍共繳獲4門120毫米榴彈炮,擊毀裝甲車,坦克共計10輛,自己只損失一輛95式坦克。

而實際上當時蘇軍駕駛員,其實還並沒有來得及得上坦克和裝甲車,當時蘇蒙軍隊也沒有預料到日軍會發起坦克夜襲作戰,這在當時世界裝甲兵作戰史上還是第一次,所以蘇軍沒有反應過來也是正常,此戰就像1941年日軍珍珠港偷襲美軍珍珠港一樣,在軍事歷史上只能實現一次戰術打擊而已,後來諾門坎戰役的結局就是最好解釋,而1937年日本97式坦克出來後,其97式坦克底盤技術也可以說也是世界一流的,日本完全可以按照97式坦克思路繼續發展中型坦克的研製路線,組建當時世界上第一支亞洲裝甲師部隊,但最終日本卻在1940年徹底停止坦克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原因其實也是很簡單全亞洲只有日本有坦克,幾乎是無敵地位那麼又何必浪費日本多餘資源去繼續發展新型坦克呢?但日本1941年又在計劃著與美軍開戰,最終與美軍交戰之後,日本居然才恍然大悟日本的坦克技術已經落後美國整整五年,而到1943年日本才開始嘗試亡羊補牢,已經為時已晚。

日軍本土決戰的一式中型坦克

日本二式自行火炮主炮是日本90式75毫米38.5倍徑野戰炮改裝而來

隨著太平洋戰場,日本聯合艦隊的全軍覆沒,日本最新研製一式中型坦克也未能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之中,只能龜縮於日本本土,望洋興嘆,而隨著日本一式坦克出現,也標誌著日本坦克研製路線開始回歸正常化,一式中型坦克雖然還是裝備著47毫米48倍徑坦克炮,但作為日本向標準意義的中型坦克技術邁進的轉折點坦克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後來日本三式坦克基本上就是一式坦克車身擴大版本,其正面裝甲也第一提升到了50毫米,裝備了一門日本75毫米38.5倍徑的90式野戰炮後,也標誌著日本終於有一款跟美軍謝爾曼坦克同臺較量的坦克型號。

日本三式坦克

根據技術積累日本也開發了屬於像德國一樣末日坦克計劃,日本計劃把三式坦克車體再擴大一倍,準備把仿製德國的99式88毫米44倍徑高射炮安裝在四式坦克炮塔之中,使得日本四式坦克擁有擊毀美軍潘興坦克能力,這個設想日本最終的實踐也只停留在了原型車上面,據說還沒有一輛原型車完成炮塔的組裝日本就宣布投降了,假如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研製成功投入量產,美軍謝爾曼坦克又將會遭遇跟西線一樣噩夢。

除日本四式中型坦克之外,日本還設計了五式I型105毫米突擊炮和五式II型105毫米突擊炮戰車,日本五式105毫米突擊炮戰車,無論是圖紙上和理論上,都是接近於完美的,車體前裝甲厚度:125毫米,戰鬥室前裝甲厚度:180毫米,車體側裝甲厚度:25毫米,裝備日本一門5式105毫米重加農炮,炮塔防空機炮採用日本2式乙型雙聯裝20mm高射機關炮,在車體前方部位副炮是日本47毫米48倍徑坦克,其最高時速40公裡,乘員組成六人,號稱亞洲的象式坦克殲擊車。日本五式突擊炮戰車,採用的主炮曾經在硫磺島戰役中使用過,就是日本折缽山上轟擊日本登陸部隊那兩門大炮的改裝型,該炮的威力甚至連美軍的驅逐艦都不放在眼裡,但遺憾的是根據有限資料只有找到一張二戰模型圖而已,並且就沒有確切的資料有說過日本成功製造五式105毫米突擊炮戰車的底盤。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戰利品:在安齊奧戰役中被美軍繳獲的「象」式坦克殲擊車
    1944年,在安齊奧戰役中,美軍第5軍的士兵們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了被德軍遺棄的「象」式自行反坦克殲擊車、「黑豹」坦克與「黃鼠狼」突擊炮。其中「象」式自行反坦克炮被美軍格外重視,這款生產數量極少,甲堅炮利的重型反坦克在戰鬥中對美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美軍認為非常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
  • 二戰時期的「戰象」,走在時代前沿的武器,德國象式坦克殲擊車
    在二戰時期,德國喜歡用動物來命名自己的武器裝備,比如「虎」式坦克、「黑豹」坦克、「獵豹」坦克殲擊車等。這些武器在二戰還都是非常知名的武器裝備,不過今天小編介紹二戰德國的另一種「動物」,德國的戰象—象式坦克殲擊車。
  • 日本將裝備新型坦克殲擊車 增強自衛隊快速部署能力
    根據外國媒體《防務博客》報導,日本防衛省將根據一份名為《日本防衛計劃與預算》(2020年版)的文件,購買另外一種名為16型的坦克殲擊車,這款坦克殲擊車也稱為日本21世紀坦克殲擊車。據日本防衛省的新聞報導來看,日本政府撥款購買這款可以使用運輸機運輸的坦克殲擊車將會大幅度增強自衛隊機動部隊的快速部署能力。根據日本政府對於購買16型坦克殲擊車的預算文件來看,日本自衛隊要求33輛16型坦克殲擊車來達到增強武裝的目的。
  • 二戰元首的救星,簡陋至極的RSO坦克殲擊車,就是一輛平板車
    提起二戰德國的坦克殲擊車,往往是「黃鼠狼」、獵豹等著名的型號或者家族,不過德國的科技怎麼可能就局限於此呢,在當時德國還有一款RSO坦克殲擊車,別看它數量稀少,也曾面呈元首,被元首當成東線救星。RSO坦克殲擊車就是取消原本的貨箱等結構,在平板式的貨箱上安裝一門PaK40反坦克炮,保留了5~10毫米厚的炮盾結構,沒有額外的裝甲保護,火炮可360°旋轉。車體原來的駕駛室改成頂部開放式的盒式駕駛室。
  • 黃鼠狼殲擊車的遠親,一款二戰德軍中罕見的坦克殲擊車
    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是二戰德國的一款主力反坦克炮,原型炮於1941年11月進入德軍,並逐步成為德軍主力反坦克炮,其威力不錯的同時,但是卻比較重,為了提高機動能力,德軍改造了許多坦克殲擊車。其中有一個系列非常著名,那就是黃鼠狼(Marder)系列。
  • 別看叫「大象」其實一點都不溫順,二戰德軍坦克殲擊車
    二戰時期的德國,在火炮和裝甲車輛的製造上總能給世人帶來一些驚喜。「虎式」和「豹式」坦克、Sd.Kfz.250/251半履帶裝甲車等等,都是這個時期德國製造出的最好的武器裝備。 而在這些知名的裝甲武器當中,還有一款武器也是不逞多讓的存在,那就是斐迪南「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 二戰德國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先驅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最早的德國坦克殲擊車雖然二戰德國最早服役的坦克殲擊車,是用一號坦克底盤改裝的黃鼠狼1,但是真正從設計上來講,早在1935年左右,元首就提出了研製自行火炮的想法,在1939年9月,使用現成裝甲底盤搭載105或者128毫米口徑火炮的坦克殲擊車思路就已經提出,當時二戰才剛剛爆發幾天。
  • 二戰德國獵豹II坦克殲擊車,比獵虎更靠譜的坦克殺手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雖然是二戰德國的大殺器,不過它為了提高火力和防護,犧牲了戰車的機動性和可靠性,導致獵虎的戰績與它那門巨炮並不相匹配,不過二戰時的德國其實還有獵豹II的研製計劃,它無論是實用性還是可靠性,整體水平都比獵虎更靠譜。
  • 二戰後期的德軍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德國頂級黑科技唯一實戰型號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該型殲擊車光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十分強大的感覺,但是該型車輛的研製的參戰記錄都是在1945年時期是德國即將覆滅前幾個月的產物,但是關於該型車輛的研發日期卻是1943年2月甚至更早,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44年初就大規模生產這種殲擊車投入戰場,但是由於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豹式坦克表現突出因而研製計劃推遲
  • 二戰羅馬尼亞TACAM坦克殲擊車,用蘇聯的坦克和火炮打造武器
    二戰時的羅馬尼亞雖然只是一個僕從國,但是在武器裝備上仍然表現出了不小的創造力,曾自行設計改裝了多款裝甲武器,其中TACAM T60型坦克殲擊車,就是該國利用繳獲的蘇式坦克和火炮改裝的武器。TACAM T60型坦克殲擊車山窮水盡的國內工業如果僅從小國的圈子來看,二戰前的羅馬尼亞絕對算是矮個子裡的高個,自給自足問題不大
  • 二戰T40坦克殲擊車,美國版的黃鼠狼,因為火炮太少限制了產量
    二戰爆發後美國密切關注戰爭動態,積極研發新式的裝甲武器,尤其是坦克殲擊車,T40就是美國在正式宣戰後研發的坦克殲擊車,原打算大量投入戰場,最終卻只淪為一個過客。T40坦克殲擊車當時美國的裝甲部隊建設思路,即坦克集中使用,用來突破敵人防線等,但是反坦克任務主要交給專業的坦克殲擊車,所以優秀的坦克殲擊車研製就成為重點項目。
  • 二戰德軍神秘四號坦克殲擊車西線諾曼第戰役
    說到二戰時期德國坦克殲擊車,德國和蘇聯殲擊車對比英國和美國的坦克殲擊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蘇聯和德國坦克殲擊車都統一都沒有炮塔,而是直接把主炮安裝在了底盤上面,然後在增加的附加的裝甲提高防護力,起初德國就把三號坦克的底盤改成突擊炮,突擊炮東線戰場早期殲擊車的名稱,包括蘇聯SU系列突擊炮和自行火炮期初設計都是為了掩護步兵進行戰場進攻而設計的
  • 元首不想要的蒼蠅拍,二戰德國E-10/25坦克殲擊車
    E系列裝甲武器雖然被稱為二戰德國的末日武器,但是這個理念的提出卻是在1942年5月,相比於E-100重型坦克這樣的龐然大物,E-10/25坦克殲擊車則是最具實際意義的兩個型號。E-10殲擊車是E系列第一個比較具有實際價值的設計型號,在它之前還有更加小型的E-5。E-10重量約為10~20噸,它的定位為一種輕型坦克殲擊車,和黃鼠狼之類的有點類似,是以反坦克為主要功能的裝備。
  • 二戰羅馬尼亞Maresal坦克殲擊車,貧窮的產物,追獵者受其啟發
    二戰時,並非工業強國的羅馬尼亞在重武器上比較匱乏,巴巴羅薩計劃實施後,羅馬尼亞軍隊大量使用繳獲的裝備,同時對這些裝備進行升級改造,以符合新的作戰需求,Maresal坦克殲擊車就是其中一款。根據這一思路,設計師很快就在繳獲的T-60輕型坦克身上搞出了一系列的設計,其中Maresal坦克殲擊車是最被看好的型號之一,甚至受到了盟友德國的關注,準備大量生產供應兩國部隊。
  • 二戰德國斯太爾坦克殲擊車,榨乾38T底盤的每一分價值
    斯太爾坦克殲擊車是斯太爾公司在二戰時為德軍研發的一種裝甲武器,意在提升部隊機動反坦克水平,是一種應急之作,製作了3輛原型車,沒能成功量產。對於原本重量就只有幾噸的38T坦克底盤來說,改裝成追獵者坦克殲擊車還算過得去,不過仍需要強化懸掛結構,現在還打算將更重的88炮裝上去,實在是太難了。
  • 「混血獵手」列傳:二戰德軍「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技戰史(上)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拼湊出來的獵手,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激烈的坦克戰貫穿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始終。面對敵人的新式坦克,除了加快己方同類裝備的研發外,臨時改裝坦克殲擊車也是有效的應對之策。坦克殲擊車—或者所謂「自行反坦克炮」,一般是利用無炮塔的坦克車體,加裝更大威力的火炮製成。
  • 遊走的獵人,帶炮塔的裝甲獵手,二戰美國M10/36系列反坦克殲擊車
    考慮到當時美國才剛剛開始M3系列中型坦克的研製和生產,軍工產能不足,那麼結構比坦克簡單的反坦克殲擊車,自然進入了美國裝甲兵委員會和美國軍械局的視野。美國裝甲兵委員會弄出來的第一款專用反坦克殲擊車,是以M3型半履帶裝甲車為基礎改裝而來的M3型半履帶式反坦克殲擊車。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喜憂參半的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
    不過地獄貓這個名字還被用在一輛坦克殲擊車上,它就是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在坦克世界閃擊戰這款遊戲當中,它屬於Ⅳ級戰車,對它的評價玩家們有著不同的描述。那歷史上的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是怎樣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 在M18「地獄貓」之前,美國坦克殲擊車的改進革命
    雖然兩種殲擊車都未曾投入生產,不過T49為後來的美國坦克殲擊車奠定了基礎,使其成為了二戰中美國坦克殲擊車的先驅。T42殲擊車和無處安放的37毫米炮1941年5月,馬蒙赫靈頓公司接到機載坦克的生產訂單,8月份準備生產全尺寸的T9坦克模型(也就是M22「蟬」式坦克,我上一篇文章中講過)。
  • 二戰時期德軍的犀牛88毫米主炮殲擊車一度成為東線戰場死神點名者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軍坦克88毫米主炮的坦克殲擊車最初第一版本便是著名的犀牛自行火炮,和大黃蜂型88毫米反坦克殲擊車。在此背景下,德軍利用老舊的三號坦克底盤和四號初期型底盤,分別生產出三號F型突擊炮G型突擊炮和著名的犀牛坦克殲擊車等緊急部署到東線戰場上,協助德軍坦克部隊防禦與進攻作戰,犀牛殲擊車當時一共生產200多輛投入戰場,組建獨立坦克殲擊營,作為德軍前線裝甲狙擊手特種戰車使用,德軍最先發明的這一套全新的戰術理念,之後盟軍和蘇軍才開始重視坦克殲擊車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