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50公裡每小時,正面裝甲12毫米,裝備一款94式37毫米36.5倍徑坦克和兩挺7.7毫米機槍,其車組人員共計3人,無論在車組人員配置上,還是坦克性能上在當時世界上當屬於一流,只是後來日本對坦克研製計劃漸漸跑偏等於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根據戰史資料在1939年5-9月間的諾門坎哈拉哈河之戰,是95式輕型坦克參加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首次參戰的95式輕型坦克表現不錯。日軍第一戰車聯隊即安崗支隊,作為增援部隊馳援哈拉哈河東岸。作為第一梯隊的安崗支隊第4戰車團配屬35輛95式輕型坦克、8輛89式中型坦克和5輛94式輕裝甲車,第4戰車團前出到哈拉哈河東岸20千米處,在731高地附近集結;而蘇軍主力部署在哈拉哈河西岸,少數蘇軍在東岸。當日軍發現東岸蘇軍有撤退到西岸的跡象時,決定當夜偷襲蘇軍陣地,該次戰鬥是日本一次教科書級別突襲戰,也是第一次有記錄的以坦克為主夜間作戰記錄。
日軍戰車第一梯隊以89式中型坦克為先鋒、3個95式輕型坦克連分左、右、後呈菱形布置,向蘇軍陣地進擊。據說當夜大雨、電閃雷鳴,劃破夜空的閃電將蘇軍陣地照得一清二楚,日軍95式坦克借著閃電光芒居然能以極高命中率先擊毀蘇蒙部隊坦克、裝甲車10輛,在戰鬥瞬間就佔據了絕對了火力和兵力優勢,成就了一次經典戰役。此戰日軍共繳獲4門120毫米榴彈炮,擊毀裝甲車,坦克共計10輛,自己只損失一輛95式坦克。
而實際上當時蘇軍駕駛員,其實還並沒有來得及得上坦克和裝甲車,當時蘇蒙軍隊也沒有預料到日軍會發起坦克夜襲作戰,這在當時世界裝甲兵作戰史上還是第一次,所以蘇軍沒有反應過來也是正常,此戰就像1941年日軍珍珠港偷襲美軍珍珠港一樣,在軍事歷史上只能實現一次戰術打擊而已,後來諾門坎戰役的結局就是最好解釋,而1937年日本97式坦克出來後,其97式坦克底盤技術也可以說也是世界一流的,日本完全可以按照97式坦克思路繼續發展中型坦克的研製路線,組建當時世界上第一支亞洲裝甲師部隊,但最終日本卻在1940年徹底停止坦克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原因其實也是很簡單全亞洲只有日本有坦克,幾乎是無敵地位那麼又何必浪費日本多餘資源去繼續發展新型坦克呢?但日本1941年又在計劃著與美軍開戰,最終與美軍交戰之後,日本居然才恍然大悟日本的坦克技術已經落後美國整整五年,而到1943年日本才開始嘗試亡羊補牢,已經為時已晚。
日軍本土決戰的一式中型坦克
日本二式自行火炮主炮是日本90式75毫米38.5倍徑野戰炮改裝而來
隨著太平洋戰場,日本聯合艦隊的全軍覆沒,日本最新研製一式中型坦克也未能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之中,只能龜縮於日本本土,望洋興嘆,而隨著日本一式坦克出現,也標誌著日本坦克研製路線開始回歸正常化,一式中型坦克雖然還是裝備著47毫米48倍徑坦克炮,但作為日本向標準意義的中型坦克技術邁進的轉折點坦克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後來日本三式坦克基本上就是一式坦克車身擴大版本,其正面裝甲也第一提升到了50毫米,裝備了一門日本75毫米38.5倍徑的90式野戰炮後,也標誌著日本終於有一款跟美軍謝爾曼坦克同臺較量的坦克型號。
日本三式坦克
根據技術積累日本也開發了屬於像德國一樣末日坦克計劃,日本計劃把三式坦克車體再擴大一倍,準備把仿製德國的99式88毫米44倍徑高射炮安裝在四式坦克炮塔之中,使得日本四式坦克擁有擊毀美軍潘興坦克能力,這個設想日本最終的實踐也只停留在了原型車上面,據說還沒有一輛原型車完成炮塔的組裝日本就宣布投降了,假如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研製成功投入量產,美軍謝爾曼坦克又將會遭遇跟西線一樣噩夢。
除日本四式中型坦克之外,日本還設計了五式I型105毫米突擊炮和五式II型105毫米突擊炮戰車,日本五式105毫米突擊炮戰車,無論是圖紙上和理論上,都是接近於完美的,車體前裝甲厚度:125毫米,戰鬥室前裝甲厚度:180毫米,車體側裝甲厚度:25毫米,裝備日本一門5式105毫米重加農炮,炮塔防空機炮採用日本2式乙型雙聯裝20mm高射機關炮,在車體前方部位副炮是日本47毫米48倍徑坦克,其最高時速40公裡,乘員組成六人,號稱亞洲的象式坦克殲擊車。日本五式突擊炮戰車,採用的主炮曾經在硫磺島戰役中使用過,就是日本折缽山上轟擊日本登陸部隊那兩門大炮的改裝型,該炮的威力甚至連美軍的驅逐艦都不放在眼裡,但遺憾的是根據有限資料只有找到一張二戰模型圖而已,並且就沒有確切的資料有說過日本成功製造五式105毫米突擊炮戰車的底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