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6起正當防衛不捕不訴典型案例,其中,河北省辛集市耿某華正當防衛不批捕案格外引人關注,因為這是一起對非法入侵住宅暴力強拆的防衛案件。最高檢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指出,這是「對非法暴力拆遷行為的否定性評價」,面對非法暴力強拆,防衛行為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應當認定為正當防衛,依法不負刑事責任。
抵抗強拆適用正當防衛,此番最高檢發布正當防衛典型案例所傳遞出的司法訊號明確且頗具針對性,據央廣中國之聲報導,最高檢之所以公布這個典型案例,「就是為了全社會能形成共識:公民住宅權不可侵犯」。這一可追溯到《憲法》經典表述的法治共識,通過此次典型案例發布得以給包括司法從業人員、普通社會公眾在內的社會各界以最直觀的觸動。
勿庸諱言,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因暴力強拆引發社會衝突、傷亡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國家對非法暴力強拆的否定性評價早在2011年公布實施的新拆遷條例中就有明確,但對身處屢禁不止的暴力強拆個案中的當事人,此番最高檢典型案例對其反抗強拆行為的司法定性依然具有相當的突破性。事實上,包括此前淶源反殺案、趙宇見義勇為案在內的多起正當防衛案例均涉及非法入侵公民住宅的情節。本次強拆案例的核心亮點可能更多在於,具體司法引入正當防衛標準判斷對公民的抵抗強拆或強拆中的人身傷害與非法帶離行為,亮出了非常具有指向性的司法態度。
凌晨兩點,面對「全副武裝、翻牆入宅、暴力強拆」的侵入者,公民應當如何「法不向不法讓步」?應當看到,針對在衝突中起身反抗、造成多名強拆人員重傷二級的當事人,辦案機關態度一度不乏爭議,本案中河北辛集檢方最終給以「一般防衛未明顯超出必要限度」不批捕,有著非常複雜的綜合判斷過程,結合了不法侵害行為和防衛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度、力量對比、所處環境等等具體案情因素,在如何對待強拆衝突的複雜場域中難能可貴。
而正當防衛認定對防衛人而言,可能只是整個強拆遭遇的一部分,案發時最終「被人用膠帶綁住手腳、封住嘴後用車拉到村外扔在路邊」「房屋部分損毀」的情況,同樣也需要法律的明確態度。更進一步看,對於深夜持械翻牆入室的圍毆侵害,被害人如何能在即時場景準確判斷其侵害對象是財產而非人身,根據兩高一部《關於適用正當防衛的指導意見》,如何充分考慮防衛人面臨不法侵害時的緊迫狀態和緊張心理,「防止在事後以正常情況下冷靜理性、客觀精確的標準去評判防衛人」,可能依然是有待實踐繼續探索的方面。
最高檢通過發布典型案例的方式,試圖給更廣泛意義的司法從業人員以示範,讓正當防衛個案具有可複製的實踐價值,所立足的首先是從業人員的司法理念更新。最高檢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表示,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要同步更新正當防衛理念,減少因理念差異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固然每一起典型案例都具有相當的個案特性,其實施正當防衛的場景、所遭遇的處境都各有不同,但司法人員在對案件進行證據收集與固定、對事實進行專業判斷過程中的標準、態度卻應當體現統一的司法邏輯與價值觀。
非法暴力強拆,可能並不完全局限於侵犯公民住宅權這一載體,但對公民合法財產、人身權利的直接傷害這一行為內核,卻在直接挑釁正當防衛的制度初衷。對其進行防衛的法律認定、判斷標準已經不再局限於傷亡程度一項,需要綜合判斷侵害場景、防衛人的即時處境等多重因素,這對具體司法實踐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性要求。從防衛人角度看,在普通人心底堅定「法不向不法讓步」的信念,終究還需要對已經得到最高檢典型案例明確的司法態度,進行反覆不斷的個案實踐來重申和驗明。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