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記丨驚恐發作、為孩子抓狂,「人恐懼到了極點那就是憤怒」

2020-12-22 澎湃新聞

抗疫日記丨驚恐發作、為孩子抓狂,「人恐懼到了極點那就是憤怒」

2020-02-02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丨陳俊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

Day 6(2020年1月31日)

第六天,中午常規巡視完病房剛脫下隔離服,穿著汗涔涔的衣服正準備去衝淋,就接到了指揮部的來電。專家組要求我再去一次病房,因為那裡有兩位很焦慮的患者,急需了解情況、確定治療方案。

再次進入隔離病房,直奔患者的床邊。

我首先去看了大家認為「非常焦慮」的那個患者。中年女性,害怕自己肺炎好不了,身體各種不舒服,心率快,不停的在給自己搭脈。她對我說:「如果我平時心跳有90次的話,那這幾天就有180次!」然而我的同事給她做的檢查並未發現肺炎有明顯加重,心電圖也沒有異常,但是患者的擔心真真實實的感染到了她身邊的所有醫護人員。

第二個看的是大家認為「有點焦慮」的患者。這位女性患者年齡與之前那位相仿,也是緊張擔心,無法自控的焦慮,但不同的是這位患者並沒有總是向醫護人員訴說自己的緊張,看上去相對安靜。與她聊了20分鐘後,我意識到這位貌似相對「較輕」的患者,其實焦慮症狀更嚴重,存在「驚恐發作」,也就是急性焦慮發作。這位患者不僅擔心家人是否感染,也擔心年幼的孩子,「萬一他發熱了?被確診了?怎麼辦?!他還那麼小,都不會照顧自己,萬一住進隔離病房,身邊沒有家人,小孩子怎麼活?!」。雙重壓力之下,患者前晚曾在幾分鐘內出現了異乎尋常的緊張,強烈的不適,呼吸急促、心慌、出冷汗,感覺自己要死掉、要爆炸了。症狀來的快,去的也快,2-3分鐘後症狀明顯減輕,然後就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因為她擔心這樣的症狀會不會再出現?

經過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療之後,我給兩位患者都處方了藥物,而對於那位驚恐發作的患者給予的抗焦慮藥物更強一些,後續再隨訪她們的變化吧,希望她們的症狀能儘快緩解。

穿著隔離衣查看患者的護理記錄

今天還有個小插曲,第二次進病房時正巧遇到護士長帶著2位剛「進來」的小護士學習穿隔離衣。小護士兩眼放光,畢恭畢敬地看著護士長。護士長一邊示範如何穿隔離衣,一邊不忘給小護士打氣:

「裡面很忙的,你們要有思想準備!再苦再累,一定要堅持住!」

「我們進去就儘量不要出來,堅持到換崗,所以我建議你們抄上成人尿布。」

「穿脫隔離衣一定要仔細仔細再仔細,你們看看來會診的陳醫生,人家一個精神科醫生穿隔離衣都那麼熟練。對了陳醫生,你來幾天啦?」

Day 7(2020年2月1日)

昨天遇到一位驚恐發作的患者,原因是擔心年幼的孩子萬一被感染了該怎麼辦。而今天遇到的這位患者,惡夢成為了現實,因為她年幼的孩子也被感染了,正在治療。

焦慮,非常焦慮,這事攤到誰頭上都得焦慮,人之常情。

讓這位患者焦慮的原因之一是孩子太小。她的孩子只有11歲,此時此刻正在上海的另一家專門接收兒童青少年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接受救治。原因之二是他們在上海沒有家屬,家人都在老家被隔離觀察,所以沒有人可以過來照顧孩子。

擔心、緊張、無助、害怕、自責……作為一個母親又能做什麼?自己的肺炎還沒得到控制,沒法去照顧孩子;即使自己好了,也沒有辦法進入隔離病房。

可就在今天我進隔離病房看她之前,一個好消息傳來:孩子病情好轉很快,已經可以出院了。但這條讓所有人都歡欣鼓舞的消息,對於這位母親來說竟然又成為一個讓她抓狂的新問題,因為她擔心這要是孩子出院了一個人回到家,那該怎麼活?!

所以,她怒了……郭德綱在他的單口相聲裡曾數次提到過:「人恐懼到了極點,那就是憤怒」。這下我們的護士們可倒了黴——拒絕動脈血氣檢查,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不斷增加,對誰都不客氣,抱怨我們對她「過度醫療」。

和這類患者交流時不能緊張,說話要不緊不慢;軀體語言要放鬆、開放,要通過非言語的交流技巧讓患者感覺到關注、被理解;話題要從患者關心的內容入手;要共情、要有適當的停頓、給患者思考理解的時間——所有這些熟悉的技巧,現在要穿著悶熱的隔離服,被包裹的像個會說話的粽子一樣去施展……好吧,我不得不承認,確實有挑戰。

所以,我決定從這位母親擔心的問題入手,幫助她尋找解決的方法,充分挖掘她自身的潛力去應對。經過耐心的交流,終於起到了效果。她與孩子的主治醫生進行了電話交流,醫生同意暫時把孩子留到她出院時再出院。焦慮減輕了,笑容出現了,她不忘感謝醫院人性化的措施。

我和我們的「安全守門人」黎老師

今天有位同事離開了我們,不要誤解,她是順利完成支援任務,可以去隔離觀察大樓「閉關」兩周了。其實,在隔離病房中每天都上演著這樣的人來人往,就像前兩天我說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她是我們的安全守門人,是負責院感的同事,是我第一天進來後指導我如何穿脫隔離衣的黎老師。從昨晚起,她緊張,忙碌,奮戰的狀態慢慢放鬆下來了,她一直掛念著女兒,現在終於可以回家看女兒了,笑容也掛在她臉上。臨走前,黎老師拉著我拍了張合照,說感謝我的支援,這句感謝讓我好感慨,我們是彼此感謝,彼此守護。讓我更感慨的是,她還說:終於可以出去看看家人了,過兩天我會再進來!

關鍵詞 >> 抗疫日記,武漢肺炎,心理救援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當壓倒一切的恐懼來臨時:驚恐發作和驚恐障礙
    驚恐發作時的內心感受是非常可怕的,會伴有強烈的失控感、瀕死感和恍惚感(一剎那感覺周圍的環境和自己都不真實了),就好像這位患者所體驗到的一樣,仿佛在「生死線」上走了一遭。 驚恐發作的特徵性表現就是會沒有預兆的突然發生,通常在10分鐘內發作達到頂峰。很少持續超過一個小時,大多數在20到30分鐘內結束,可以隨時隨地發生。
  • 心理療法實戰分享:如何應用不怕死來治癒驚恐發作
    本人2014年第一次焦慮症驚恐發作,到2016年遇到不無自我心理療法的兩年間,症狀何其多,得過焦慮症的人都深有體會。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了,孩子當年才兩歲,我要陪她長大,我輾轉好幾個醫院各種檢查,卻沒有找到病的原因,最後得出結論焦慮症,但是西藥的副作用以及網友的服藥反應讓我對西藥更恐懼,一天幾次的驚恐,時刻在恐懼之中,但是卻沒有特效藥來治癒擺脫一切痛苦,我對醫學充滿了深深的失望。
  • 焦慮症和驚恐發作的區別,您了解嗎?
    但兩者的區別也非常鮮明,驚恐障礙的驚恐發作,是「發作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境,發作不可預測」,而應激性心理障礙,是有明確誘因的,而且,應激性心理障礙障礙,未必會嚴重到有驚恐發作的程度。驚恐障礙的首次驚恐發作,很多時候也會有類似的誘因,比如「心慌、心悸、頭暈」等等,這些誘因雖然也是真實的,但患者由此產生的緊張恐懼卻是誇張的、不必要的。正是由於誇大了危險,產生了惡性循環,才會導致驚恐發作。
  • 焦慮症患者驚恐發作時,心慌、喘不上氣,如何快速緩解?
    一般來說,如果出現這些狀況並且去醫院檢查排除了生理上的原因,那麼多半這是心理疾病,從這位讀者的描述來看,這個很像焦慮症的驚恐發作。在驚恐發作期間,你會感覺昏天暗地,感覺自己像是瘋了甚至快要死了,但其實呢,這些根本不會發生。它會持續大約20分鐘,其中有幾分鐘症狀特別劇烈。
  • 那個哭著鼻子請戰的小姑娘踏上戰場了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我去武漢前線的原因,就是不想每天看著新聞掉眼淚,我心疼那裡的每一個人,所以,我要加入這場戰爭,儘自己的一份力。」我問孩子怕嗎?她說,不怕,這兒有媽媽和那麼多大人,就是有點擔心爺爺奶奶和爸爸。我詳細了解病情後,把服用藥物及注意事項告訴她,並舉起拳頭示意「加油」,我們互相豎起大拇指給對方鼓勵。前天進艙,小姑娘告訴我好多了。我也問她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
  • 我們的使命仍在繼續,每一秒都在與死神搶人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還記得剛來武漢時,有天晚上推開窗戶,聽到附近小區許多人在喊「武漢加油」。這裡的人雖正飽受痛苦,但這座城市卻蘊含著勃勃生機。從新開病區時24小時內收治30名患者,到現在病區黑板上住院總人數在逐漸下降,我相信,在施行強有力的抗疫措施和積極治療後,病例一定會越來越少。
  • 但願能再見你們,你們也是我的親人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每一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相信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對於患者,還是湖北人民,或是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乃至全國人民,都將是終生難忘的。我們一起迎接最後的勝利!隨著我們珠海團隊的到來,他的治療方案裡除了西醫方面的調整,還多了專門為他調配的中藥。護士還針對他的焦慮、失眠做了耳穴壓豆治療。「我一定會努力加油的,會對得起你們的辛勞付出!我到過廣東很多地方,特別是珠海,終生難忘,那是青春和初戀的地方!現在,我也會永遠記得你們!」他轉走時戀戀不捨地說。
  • 一群人和「小刺蝟」病毒的故事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袁曉寧書記對個人防護反覆培訓並逐一考核,恍惚間覺得她就是我們的「護身符」;喬院長主動為來不及理髮的隊員理髮,讓大家倍感溫暖,更讓理過發的隊員後悔不已;後勤保障人員在短短3天內讓大多數隊員享用到了電熱毯或電暖氣,從此跟寒夜說拜拜......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一陣陣暖流湧入心田,讓大家告別了各種不適應和擔心,以滿腔的熱情用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
  • 走近焦慮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
    如果您看過本公眾號題為 「焦慮障礙,你需要知道的6件事「(用連結的形式)的科普文章,那您已對焦慮障礙有了初步認識。今天,我們再來詳細介紹一下焦慮障礙中兩個代表性的疾病: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焦慮和恐懼是很常見的情緒。焦慮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期性反應,可以表現為緊張、擔心、著急等。
  • 抗疫日記丨溝通,無聲也感動
    抗疫日記丨溝通,無聲也感動 2020-12-03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驚恐發作」,急性焦慮的解決從這四個方面入手!
    正如其名,焦慮症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強烈的焦慮感、緊張擔心、坐立不安。焦慮是人面對壓力時的正常反應,適當的焦慮是有益的。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講,適度焦慮可以提醒危險,幫助人們做好準備去提前應對。與這種正常的焦慮不同,焦慮障礙是指過度的緊張、恐懼或擔憂。 焦慮障礙表現為精神上的擔心,以及身體上的不適。前者是指一種提心弔膽、恐懼和憂慮的內心體驗,並伴有緊張不安。
  • 突然發生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又找不到原因,可能是驚恐發作
    掙扎著去了醫院看急診,但是到了醫院之後,他的症狀又會逐漸緩解。醫生把他從頭到腳查了遍,卻什麼問題都沒發現。醫生說他可能是植物神經紊亂,建議他去看心理門診。但他認為心理門診是看「精神病」的,他覺得自己心理正常,不需要去看心理醫生。想問問華子,有沒有什麼藥能解決他的問題?一、青年人群中的驚恐障礙華子告訴他,他的問題不是簡單用藥就能解決的。
  • 天使日記丨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線工作的第29天
    天使日記丨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線工作的第29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作者:  2020-02-17 中午休息的時候收到了一份很特別的禮物
  • 焦慮驚恐|我只是短暫的「死」了幾分鐘……
    任何曾經有過驚恐發作經歷的人都知道,那可能是人世間最讓人難受的經歷了。最初的驚恐發作可能是源自一次意外的外傷,這使人感到特別害怕和無助,並強烈地預感這樣的驚恐發作將會再次發生。在某些案例中,驚恐發作會多次反覆出現。
  • 「健康科普」焦慮症的急性發作
    可分為慢性焦慮(即廣泛性焦慮)和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兩種形式。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以及運動性不安。【案例二】49歲的鄒先生驚恐發作病程已2年餘,近段時間病情越來越嚴重,不敢開車、不敢一人外出,擔心會猝死,平時感興趣的事情也興致全無,整個人悶悶不樂,在朋友的再三勸說下來到南翔醫院心理醫學科就診。那天,他帶著頸託走進診室,他告訴醫生,感覺精神上莫名非常痛苦,更不願與人接觸,戴了頸託就有安全感。
  • 關於驚恐障礙,你了解多少?
    什麼是驚恐障礙?驚恐障礙,簡稱驚恐症是以反覆出現顯著的心悸、出汗、震顫等自主神經症狀,伴以強烈的瀕死感或失控感,害怕產生不幸後果的驚恐發作為特徵的一種急性焦慮障礙。驚恐症狀是患者自我感受到的表現,患者在某些情況下突然感到驚恐、失控感、發瘋感、崩潰感、好象死亡將來臨,驚恐萬狀,四處呼救,同時伴有嚴重的自主功能失調,其起病快,終止也快,其表現將持續數分鐘或幾十分鐘的急性症狀,發作呈自限性。
  • 天使日記·我在戰「疫」一線丨當點點微光匯聚成星河
    天使日記·我在戰「疫」一線丨當點點微光匯聚成星河 2020-03-15 11:20:22   來源:央視網
  • 下沉日記D37丨豐橋札記(篇四)——青春支哥
    下沉日記D37丨豐橋札記(篇四)——青春支哥 2020-08-0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一種假心臟病「驚恐障礙」,別再提心弔膽浪費錢做各種檢查了
    但是,如果仔細去體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或正處於焦慮之中。事實上,一般的焦慮是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助手,畢竟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只有病理性焦慮才是疾病。那什麼才算病理性的焦慮?焦慮障礙有哪些常見症狀?如何確診?那麼今天殷醫生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
  • 七大罪:梅麗奧達斯憤怒的原因是啥,恐懼之刺最危險的人物是魯因
    梅利奧達斯的憤怒漫迷們都知道梅利奧達斯在七原罪中所代表的情緒是憤怒,顧名思義也是在極為憤怒的時候才會使出真本事。莫名想說沒有憤怒的團長已經夠厲害了,那憤怒到極點的團長實力會是怎樣呢?會不會像三英戰呂布中的戰神那麼英勇。在第五集中梅利奧達斯就接連憤怒過兩次,還是小範圍的。第一次是在第五集的開場白,與斑的對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