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2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丨陳俊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Day 6(2020年1月31日)第六天,中午常規巡視完病房剛脫下隔離服,穿著汗涔涔的衣服正準備去衝淋,就接到了指揮部的來電。專家組要求我再去一次病房,因為那裡有兩位很焦慮的患者,急需了解情況、確定治療方案。
再次進入隔離病房,直奔患者的床邊。
我首先去看了大家認為「非常焦慮」的那個患者。中年女性,害怕自己肺炎好不了,身體各種不舒服,心率快,不停的在給自己搭脈。她對我說:「如果我平時心跳有90次的話,那這幾天就有180次!」然而我的同事給她做的檢查並未發現肺炎有明顯加重,心電圖也沒有異常,但是患者的擔心真真實實的感染到了她身邊的所有醫護人員。
第二個看的是大家認為「有點焦慮」的患者。這位女性患者年齡與之前那位相仿,也是緊張擔心,無法自控的焦慮,但不同的是這位患者並沒有總是向醫護人員訴說自己的緊張,看上去相對安靜。與她聊了20分鐘後,我意識到這位貌似相對「較輕」的患者,其實焦慮症狀更嚴重,存在「驚恐發作」,也就是急性焦慮發作。這位患者不僅擔心家人是否感染,也擔心年幼的孩子,「萬一他發熱了?被確診了?怎麼辦?!他還那麼小,都不會照顧自己,萬一住進隔離病房,身邊沒有家人,小孩子怎麼活?!」。雙重壓力之下,患者前晚曾在幾分鐘內出現了異乎尋常的緊張,強烈的不適,呼吸急促、心慌、出冷汗,感覺自己要死掉、要爆炸了。症狀來的快,去的也快,2-3分鐘後症狀明顯減輕,然後就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因為她擔心這樣的症狀會不會再出現?
經過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療之後,我給兩位患者都處方了藥物,而對於那位驚恐發作的患者給予的抗焦慮藥物更強一些,後續再隨訪她們的變化吧,希望她們的症狀能儘快緩解。
穿著隔離衣查看患者的護理記錄今天還有個小插曲,第二次進病房時正巧遇到護士長帶著2位剛「進來」的小護士學習穿隔離衣。小護士兩眼放光,畢恭畢敬地看著護士長。護士長一邊示範如何穿隔離衣,一邊不忘給小護士打氣:
「裡面很忙的,你們要有思想準備!再苦再累,一定要堅持住!」
「我們進去就儘量不要出來,堅持到換崗,所以我建議你們抄上成人尿布。」
「穿脫隔離衣一定要仔細仔細再仔細,你們看看來會診的陳醫生,人家一個精神科醫生穿隔離衣都那麼熟練。對了陳醫生,你來幾天啦?」
Day 7(2020年2月1日)昨天遇到一位驚恐發作的患者,原因是擔心年幼的孩子萬一被感染了該怎麼辦。而今天遇到的這位患者,惡夢成為了現實,因為她年幼的孩子也被感染了,正在治療。
焦慮,非常焦慮,這事攤到誰頭上都得焦慮,人之常情。
讓這位患者焦慮的原因之一是孩子太小。她的孩子只有11歲,此時此刻正在上海的另一家專門接收兒童青少年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接受救治。原因之二是他們在上海沒有家屬,家人都在老家被隔離觀察,所以沒有人可以過來照顧孩子。
擔心、緊張、無助、害怕、自責……作為一個母親又能做什麼?自己的肺炎還沒得到控制,沒法去照顧孩子;即使自己好了,也沒有辦法進入隔離病房。
可就在今天我進隔離病房看她之前,一個好消息傳來:孩子病情好轉很快,已經可以出院了。但這條讓所有人都歡欣鼓舞的消息,對於這位母親來說竟然又成為一個讓她抓狂的新問題,因為她擔心這要是孩子出院了一個人回到家,那該怎麼活?!
所以,她怒了……郭德綱在他的單口相聲裡曾數次提到過:「人恐懼到了極點,那就是憤怒」。這下我們的護士們可倒了黴——拒絕動脈血氣檢查,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不斷增加,對誰都不客氣,抱怨我們對她「過度醫療」。
和這類患者交流時不能緊張,說話要不緊不慢;軀體語言要放鬆、開放,要通過非言語的交流技巧讓患者感覺到關注、被理解;話題要從患者關心的內容入手;要共情、要有適當的停頓、給患者思考理解的時間——所有這些熟悉的技巧,現在要穿著悶熱的隔離服,被包裹的像個會說話的粽子一樣去施展……好吧,我不得不承認,確實有挑戰。
所以,我決定從這位母親擔心的問題入手,幫助她尋找解決的方法,充分挖掘她自身的潛力去應對。經過耐心的交流,終於起到了效果。她與孩子的主治醫生進行了電話交流,醫生同意暫時把孩子留到她出院時再出院。焦慮減輕了,笑容出現了,她不忘感謝醫院人性化的措施。
我和我們的「安全守門人」黎老師今天有位同事離開了我們,不要誤解,她是順利完成支援任務,可以去隔離觀察大樓「閉關」兩周了。其實,在隔離病房中每天都上演著這樣的人來人往,就像前兩天我說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她是我們的安全守門人,是負責院感的同事,是我第一天進來後指導我如何穿脫隔離衣的黎老師。從昨晚起,她緊張,忙碌,奮戰的狀態慢慢放鬆下來了,她一直掛念著女兒,現在終於可以回家看女兒了,笑容也掛在她臉上。臨走前,黎老師拉著我拍了張合照,說感謝我的支援,這句感謝讓我好感慨,我們是彼此感謝,彼此守護。讓我更感慨的是,她還說:終於可以出去看看家人了,過兩天我會再進來!
關鍵詞 >> 抗疫日記,武漢肺炎,心理救援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