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了解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情況,並勉勵青年學子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牢記總書記囑託,走向全面現代復興的嶽麓書院,不斷推進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千年學府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湖南衛視推出七集系列報導《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解讀新時代下嶽麓書院以及湖湘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
第一集 千年弦歌
△ 點擊視頻 觀看《千年弦歌》
記者 吳方:
嶽麓書院為何能延續千年辦學不絕,成為一座「活的書院」?帶著這個問題,我今天首先要去探訪一位嘉賓,大家都說他是「嶽麓書院的活字典」。
59歲的鄧洪波教授已經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工作了30多年,對這裡的歷史了如指掌,人稱「鄧書院」。
嶽麓書院創立於公元976年,一千多年來,講堂始終位於嶽麓書院布局的核心。歷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就發生在這裡。在講堂左側,鄧教授在有著272年歷史的《嶽麓書院學規》碑刻前停下了腳步。
記者 吳方:
鄧教授,我發現學規的第一條不是講怎麼做學問,而是「時常省問父母」,用一句歌詞來解釋,是不是就是「常回家看看」?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鄧洪波:
可以這麼理解。你也注意到了,十八條學規,前十條都是講的道德規範,後八條則規定了學習內容和方法,而且強調了要通曉時務和敢於質疑。
短短108字的學規,濃縮的正是嶽麓書院千百年來秉承的教育傳統。在立德樹人、務實治學、博學多思的學規精神浸潤下,這裡人才輩出,魏源、左宗棠、曾國藩、蔡和森、毛澤東等一大批學子成為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如今,270多年前的學規,寫在湖南大學學生手冊的第一頁,傳統文化中的豐富養料,繼續哺育著新時代的學子。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2020級博士生 劉敏:
在嶽麓書院求學,看到一處處的楹聯,都是讀書時讀到過的名人,就像生活在歷史中一樣。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2020級博士生 張曉新:
學規中的孝敬父母,讀書要過筆等等,常讀常新,對我們現在的做人和做學問都很有意義。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2020級博士生 聶希:
我為自己是嶽麓書院的一名學子感到自豪。
記者 吳方:
御書樓旁邊的這條長廊留存了大量的碑刻,其中有一塊「重修嶽麓書院記碑」,記載了嶽麓書院在明朝時期的一次大修。歷史上,嶽麓書院屢遭戰火,先後七毀七建,但令人詫異的是,每一次都幾乎是固執地選擇在原址上重建,至今巍然屹立。嶽麓山下的這一方土地究竟有怎樣的吸引力,讓人如此戀戀不捨,矢志不渝呢?
1918年,湖南大學籌備處主任楊昌濟主張在嶽麓書院原址上創立湖南大學,發表了《論湖南創設省立大學之必要》一文,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原因。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鄧洪波:
是我們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園,原址辦學不能動,這裡風景優美,環境育人,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傳統和現代都要,這裡是很好的一個教育基地。
記者 吳方:
文廟大成殿,是古代學子祭祀孔子的地方。今年的開學季,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142名本、碩、博新生就齊聚在這裡,舉行了2020級新生入學禮。所以,嶽麓書院不僅僅通過文物保護從歷史中「活」了過來,更重要的是繼續發揮教學與科研的功能,「活」在了當下,「活」在了未來。
在大成殿背後,推門而入,豁然開朗。這裡便是如今書院研究生上課的主要場所。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 陳仁仁:
嶽麓書院現在有專職教師近80人,學生400餘人,下設歷史學系、考古文博學系、哲學系,形成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格局。
今天的嶽麓書院,繼續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使命。在諸多人文學科研究領域都處於國內外領先地位。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 朱漢民:
書院不僅僅是文物,還是活的。我們還在繼承朱熹張栻的這樣一個教育的傳統,學術的傳統,繼續在這裡做學問,傳承學問,我們使院落有了靈魂,所以我們嶽麓書院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靈魂的延續。
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1903年成立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完成從古代書院到近代學堂,再到現代大學的轉型發展。弦歌不絕,文脈相傳,千年學府,其命惟新。在新時代中,這塊湖湘文化瑰寶將在賡續與創新中變得更加熠熠生輝。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鄧洪波:
從嶽麓書院到現在的湖南大學,證明中國有著綿延不絕的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從古代書院到現代大學的文化延續和學制變革,也證明了我們的文化傳統是生生不息的,更是與時俱進的。我們應當對湖湘文化充滿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
(胡湘平)堅定文化自信 賡續千年弦歌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文脈傳承生生不息。這裡是湖湘文化的源泉,是悠久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縮影,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見的奇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正是嶽麓書院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與接續傳承,鑄就了湖南人敢為人先、捨我其誰的氣魄與風貌,促成了近現代湖湘人才群體的湧現。在這裡,厚重的歷史底蘊總是與鮮活的時代氣象交相輝映。歷經七毀七建,嶽麓書院依舊在原址上屹立不倒,並在古代教育到現代教育的變遷中,完成了華麗的轉身,這其中折射出的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今天,古老的嶽麓書院依舊青春。傳承「朱張會講」教育理念、育人之道,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現代大學精神與傳統書院教育中的優秀文化有機融合,散發出無限芳華。兩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調研,對傳承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寄予厚望,對大學生們不負韶華、不負時代,接好時代事業接力棒提出殷切希望。努力培養新時代經世致用、傳道濟民的棟梁之材,這是千年學府今天的使命與擔當。堅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傳承,賡續不絕的湖湘文脈必將譜寫出更輝煌的華彩樂章。
第二集 惟楚有才
△ 點擊視頻 觀看《惟楚有才》
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也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從這一方文化沃土中,滋養出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毛澤東、蔡和森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培育時代新人有了新任務和新要求。深入發掘、傳承發揮嶽麓書院精神的當代育人價值,對於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無疑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記者 王昊暘:「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大門前的這副門聯,是對千年學府人才輩出的真實寫照。不過有人可能會問了,這個「材」字,為什麼不直接寫成人才的「才」。那是因為,嶽麓書院希望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光是千裡挑一的人才,更是國家、社會的棟梁之材。
嶽麓書院文脈綿延、人才濟濟。從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清代「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從叱吒歷史的風雲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再到革命先輩蔡和森、鄧中夏……他們從這裡走向社會,以天下為己任,成為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
記者 王昊暘:陳老師,我們說嶽麓書院千百年以來,弦歌不輟,人才不絕。那麼嶽麓書院培養出的這些人才身上,有什麼共同的特性。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黨委書記 陳宇翔:嶽麓書院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各自的能力擔當和奉獻。但是從共性方面來講,一個是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再一個是傳道濟民的責任擔當,第三個是立己達人的道德修養。
宋元之際,嶽麓師生棄筆從戎、捨生取義。在潭州保衛戰中,「十戰九死」,慷慨赴難,書院雖毀,但浩氣長存。明清之際,嶽麓學子王夫之顛沛流離,歷經磨難,雖九死其猶未悔,後以「六經責我開生面」的使命擔當,隱居山林著書立說,誓為華夏留存精神火種。
記者 王昊暘:近代以來,嶽麓書院更是人才輩出。單就清代以來,嶽麓書院就培養了17000餘名學生。我們先來說說一位清朝畢業生中的資深「驢友」——魏源,19世紀初,魏源走遍了大江南北,西到嘉峪關,北到山海關,南至澳門、香港,可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魏源腳下的行走,是為了解答心中巨大的時代之問:世界潮流浩浩湯湯,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雖然他一輩子都沒有出過國,但在港澳遊歷的經歷,已經讓他開了眼界。最終,魏源寫出巨著《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為晚清「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近代以來,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嶽麓山下走出的學子們,為實現強國之夢不斷汲取先進思想,不斷探索民族復興之路。郭嵩燾成為中國第一位駐外使節,曾國藩努力推動洋務運動,左宗棠七十歲抬棺出徵、收復新疆,為國家統一嘔心瀝血。
湖南省社科聯原主席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鄭佳明:嶽麓書院為什麼出來的人既能文又能武,它出來的人為什麼要經邦濟世,它出來的人為什麼有操守,因為他們是理學家,他們是一個學術團體,他們是一個文化人。另外一方面,他們從實際中學習,從戰爭中學習,所以他們能夠取得這些成就和勝利。
記者 王昊暘:您知道長沙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電燈的嗎?這得從嶽麓書院說起,嶽麓書院的末代山長王先謙,曾經中過進士,後來回到了家鄉,在嶽麓書院當起了山長。十九世紀末,他就開始製造火柴、電燈等現代商品,後來他乾脆開辦了一家小型發電廠。從此,湖南有了現代文明意義上的「光」。
作為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王先謙主講書院期間,正是清末維新思潮興起。倡導學以致用,王先謙改革書院教育制度及其課程,千年學府實現從舊學到新學的轉變。學生的課程表在經、史、掌故之外,又增加了算和譯。其中,「算」是現代數學、「譯」就是外語。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哲學系主任 殷慧:嶽麓書院從來不是保守的,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積極進取,日新不已的。就像在我們校歌裡說的「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致力於中西學問的匯通。
從書院到新學的改革,讓古老的嶽麓書院迎來了新生。唐才常、黃興、楊昌濟、程潛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嶽麓學子,追隨時代步伐,成長為民主革命志士;20世紀初在此學習的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從這裡走向歷史舞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尋找救國救民之路。
時光越過千年,朗朗讀書聲依然不絕於耳。如今的嶽麓山下,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20多所高校環山成城。「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輝煌,在新時代延續。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龍兵:嶽麓書院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這樣一個漂亮的院子,關鍵是它給我們留下的一種精神財產。它培養的學生不是說你能賺多少錢,當多大的官,是要關懷社會的,要心懷天下的。
湖南大學教務處處長 許和連:一千多年來,千年學府湖南大學為國育才的立場始終沒有改變,而且還在不斷培養各行各業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
湖南大學學生 張登霞:當代中國需要的是實用的人,我選擇以後去投身基層建設,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建設祖國。
湖南大學學生 李若凌:努力成為一個既要有出眾才學,更要有崇高德行的新時代青年。
胡湘平:為民族偉大復興培育棟梁之材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氣磅礴的對聯,呈現這座千年書院人才輩出的盛況和放眼天下的氣度。從北宋到明清,一代代嶽麓書院師生繼往聖、開來學,捍衛著立德樹人的價值堅守,延續著泱泱中華的精神火種。近一百多年來,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無數仁人志士從嶽麓書院出發,以天下為己任,把自己的夢想和命運,自覺地與民族、國家的夢想和命運緊緊地維繫在一起,鐵血擔當,矢志不渝,改寫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影響了世界發展的格局。正因為把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傳道濟民的責任擔當和立己達人的道德追求融入血脈基因,這座古老的書院才能在不同的時代,培育出為民族復興貢獻卓著的棟梁之材。千年書院,弦歌不絕。今天,嶽麓山下,20多所高校院所環山成城。學科設置與社會接軌,人才培養格局更加完備,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做人」與「為學」有機統一,綿延著湖湘文脈、吐露出時代氣韻的千年學府,正在成為新時代的人才高地、創新高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青年學子將是接過歷史接力棒的主力軍。巍巍麓山,煌煌庭院,新時代賦予新的光榮使命:培養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才俊、國之棟梁,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續寫「惟楚有材」的輝煌勝景。
來 源 | 湖南衛視
編 輯 | 謝 汀
校 審 | 潘振興 羅 瑤 李 丹
原標題:《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第一、二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