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還原百年前的真實戰場

2020-12-25 膠片密碼

《1917》在今年奧斯卡評選中一舉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是繼《戰馬》後又一部講述一戰故事的經典之作,這部影片將觀眾再次帶回了百年前的那場戰爭。

延綿的戰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標誌,導演在《1917》中對戰壕內的景象進行了真實還原。

在主角穿越戰場的鏡頭中,一輛報廢的馬克Ⅱ型坦克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馬克Ⅱ型坦克為著名的馬克Ⅰ型坦克的衍生型號。馬克Ⅰ型坦克是英國在一戰製造的新式武器,是坦克的鼻祖。英國為了誤導德國間諜,將這種新式武器命名為「水箱」(tank)。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個場景中,主角遇到英德兩軍的戰機在空中激鬥,德國戰機寡不敵眾,最終墜毀。

在一戰中,英國最出名的戰機便是索普維斯「駱駝」戰鬥機,它在一戰中起到了扭轉戰局的作用。

而德國最著名的戰機則是福克D7,它隨「紅男爵」 曼弗雷德·馮·裡希特霍芬的傳奇戰績一起聞名於世。

相關焦點

  • 《1917》的「一鏡到底」:成也真實,敗也真實
    更可以說唯有使用這套手法,《1917》才能完整地講故事,塑造了這套充滿特色、值得一看,但同時難以吸引觀眾重溫的作品。故事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名英國小兵受命要穿越戰場,找到前線的部隊,阻止其發動進攻跌入敵人的陷阱。
  • 電影《1917》真實震撼,當時士兵真實狀態如何?人類世界的地獄
    小編最近看了國外電影《1917》,這部電影使用精彩的長鏡頭,有一種讓人身臨其境,置身百年前那場慘烈戰爭的感覺。這部一戰題材影片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為我們奉獻上了一場戰爭視覺盛宴。「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導演薩姆·門德斯早前說道,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 草根評《1917》:氣勢磅礴 真實震撼
    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裡面對於戰爭的殘酷讓人心疼,而《1917》中荒涼的村莊,破碎的城市,低空盤旋的敵機,烽煙四起的戰場,甚至死去的士兵屍橫遍野,滿載河道。各個場景,無不反映了戰爭下真實又殘酷的現實。鏡頭下戰爭的眾生相也更讓人顯得無力又無助。這樣的畫面正是對百年前那場殘酷戰爭的真實復刻。
  • 《人間地獄》圖文評測:還原真實二戰戰場
    遊戲中1:1規模的地圖參考史實資料和衛星照片重新打造,囊括了二戰各種著名戰役戰場,真實的還原了二戰的武器載具裝備,專門提供給玩家進行大徵服作戰。  遊戲設置以美軍對德軍陣營排布,陣營人數最大為50人,在戰鬥過程中玩家們需要正確運用多兵種之間的戰術配合展開側重於團隊合作和交流的陣地拉鋸戰。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電影中演員的表演也完全沒有傳統戰爭電影中所慣用的煽情手法,並沒有刻意去展現士兵的勇敢和無畏,而是竭力還原在恐怖的戰場環境下人類的真實的情感。導演薩姆·門德斯顯然不希望觀眾記住電影中任何一張面孔,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年輕士兵在戰場上所遭受的苦難和折磨之上。這是一部沒有英雄的戰爭電影,有的只是一個個沒有被記住名字的年輕生命。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電影《1917》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劇本的靈感源於導演祖父——一位參與過一戰的作家的回憶錄。故事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他們為拯救上千名戰友的生命,而在戰場逆行、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呈現出一副悲壯而動人的史詩級戰爭畫卷。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在近期上映的一系列電影裡,《1917》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1917》以其精湛的攝影和剪輯製造了「一鏡到底」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事實上是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由無數個鏡頭構成的效果),為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一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視覺奇觀。它再次證明了電影和影院的共生關係——觀眾只有在電影院IMAX銀幕前才能真正領略「一鏡到底」的美感;這也表明,電影院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
  • 槍響之後,沒有贏家,《1917》一鏡到底還原真實的戰爭
    今天分享的影響是今年奧斯卡最大遺珠《1917》,十提三中,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3項技術大獎。本片已確認引進內地,但想要在影院一睹風採,可能還需等待。影片講述了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穿越槍林彈雨,通過傳達重要情報而阻止友軍落入德軍圈套的故事。
  • 戰意戰場真實還原度深度解析,網易:我落淚了!
    最近小編在貼吧中忽然發現了一個良心帖,該玩家從各個角度深度剖析了《戰意》這款遊戲在戰場方面的還原程度,論證有理有據,引得諸多網友驚嘆,可謂是良心點評。該玩家以百分比的形式,評價各個《戰意》中的系統直接或間接衍生出的制度現狀。
  • 《八佰》上映前,獲奧斯卡三大獎的《1917》,是今年最好的戰爭片
    PS:《1917》在中國的宣傳語也很有意思-「1917,依舊一起」,很應景。作為奧斯卡獲獎影片,《1917》有別於其他爆米花電影,受到更多關注。由此看來,《1917》帶給觀眾的視聽享受一定是無與倫比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觀眾把它作為重返影院的首選,是值得期待的。《1917》就是一部為大銀幕而生的作品,體現了現代電影工業之美。
  • 電影《1917》發布新預告片 深入戰場使命必達
    電影《1917》發布新預告片 深入戰場使命必達 2020-08-05 14:30:13 來源:微博 作者:電影1917 編輯:十點睡覺 瀏覽:loading
  • 電影《1917》:一鏡到底的「開掛」橫穿戰場,我像打了一場遊戲
    如果不是眾所周知的特殊原因,大概《1917》早在今年年初就會和觀眾們見面了,但儘管已經有許多中國觀眾通過其他渠道觀看過了這部電影,但仍不影響它成為今年院線當中的「一大殺器」,某種程度上講,《1917》就是為電影院而生的電影,「一鏡到底」的噱頭讓IMAX成為了它的標配。
  • 真實記錄式戰爭大片《1917》
    1917最近,好萊塢大片《1917》隆重上映。該片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1917年的一戰歐洲戰場上,兩名英軍士兵奉命去給處於交戰前線的部隊傳達停止進攻的命令,以拯救1600名英軍將士落入德軍布下的圈套遭到屠殺的命運。
  • 《1917》一鏡到底「直播」一戰戰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電影院復工後的首部院線大片,在第 92 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的佳作《1917》宣布將於 8 月 7 日上映。《1917》講述兩名士兵堅守一個信念,奔赴死亡前線,生死傳訊的故事。《1917》在攝影方面大膽創新,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展示戰爭的無情與殘酷," 現場直播 " 一戰戰場,令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解鎖了戰爭類型電影的全新形式,為觀眾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 《1917》獲奧斯卡最佳視效獎,注重細節是它成功的關鍵
    其實,故事情節很簡單: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了兩名英國傳令兵穿越敵境向前線部隊傳遞情報的故事,而它最鮮明的特色便是:以「一鏡到底」的方式逼真地展示了一戰時期特殊的戰場環境。《1917》卻別出心裁,由攝影師跟著主人公用長鏡頭從頭拍到尾,形成一種單線條敘事的模式,其好處就是高度寫實。
  • 這不是看電影,這是親歷戰場,大銀幕看 1917,身臨其境
    大家好,今天分享電影《1917》。《1917年》由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主演為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等,於8月7日正式上映。1917的最大賣點是電影很大膽地用上一鏡到底的鏡頭,去敘述這個傳訊兵直闖戰爭前線的故事。因此,整部電影都跟隨兩位士兵,從第一個角度帶領觀眾進入真實而殘酷的戰場。從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的方法,「讓觀眾一起踏上旅途,與角色同步呼吸」。「一鏡到底」的主要優點是可以給電影帶來非常強烈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 《1917》中的一鏡到底只是「噱頭」?那是你不了解羅傑·狄金斯
    正如這部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座小金人的影片《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和攝影大師羅傑·迪金斯,合力為觀眾真實還原了一個「舊世界」和那時人們想像中的「新世界」。在電影拍攝開始前,演員們花了6個月時間排練,劇組人員耗時9個月真實還原了戰爭場景、挖了5200多英尺的壕溝(將近1600米),可見用心。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1917是一部講述一戰的劇情片,主打長鏡頭,由導演薩姆門德斯祖父的真實經歷改編。豆瓣目前評分8.5分,IMDB評分8.3分位居影史93位,爛番茄評分88%。畫面感,是1917幾乎所有影評裡都會提到的東西。給我的最大感覺是,我真的好像一個任務中的第三者一樣跟著兩人一起行進,可以說很大程度還原了戰場中真實參與者的狀態,你也能切身感受到任務的艱巨和男主的執著。
  • 《1917》沒有必要糾結於一鏡到底,看懂了導演的真實意圖才是關鍵
    看完《1917》這部電影的第二天凌晨四點二十分,我從噩夢中驚醒,在暗夜中,眼前浮現滿那戰壕中間彈坑汙水中浸泡的已經幾乎要撐破軍服的士兵的屍體。也許,導演薩姆.門德斯在給這部電影取名時可能是費了很大心思,也或許他只是靈魂深處顫抖時的靈機一動:1917—《1917》。1917年,對於整個歐洲來說,已經歷經了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西線戰場早已是人間煉獄。
  • 《1917》:打破常規的「視覺盛宴」
    在最新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電影《1917》憑藉著「偽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一舉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的稱號,攝影師羅傑·迪金斯也因此獲得了「最佳攝影」的獎項。1917年,這是一戰進行的第四年。英德對壘的戰場上,兩名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Blake和Schofield接到上級命令,需要立即趕往戰場前線,向戰爭指揮「麥肯錫」上校傳達「立即停止進攻」的指令,拯救1600名士兵於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