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作者「老子」,其實是春秋時期資深段子手,有內容為證。
《老子》又名《道德經》,蘊含著大量的智慧和段子,愛好喜歡學習《道德經》的人非常多,但大家都苦於古文的深奧且艱澀難懂,讓很多學習者望而卻步。下面作者另闢蹊徑,把趣解與正解,故事加戲說糅合到一起,來滿足不同學習階段者的需求。初學者在輕鬆有趣中,一看便懂;深學者也能從正解中發現不一樣的,值得思考研討的觀點。泱泱華夏,人才眾多,筆者不敢自居,以「最差的老師」謂之,願「最差的老師」帶給大家「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
今天講第十二章,為了方便理解,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第十二章既含有深刻的哲理,又行文優美,是《道德經》中的著名章節,幾千年來,受人喜愛,讓我們一起去探尋老子獨特的思辨哲學。
【戲說+趣解】
老子:「尹喜,你最喜歡的東西,排前十位的有哪些?」
尹喜:「老師,我喜歡金錢、美女、權利、車子、房子、美食、歌舞、遊戲、打獵。」
老子:「你喜歡的這些,絕大多數人和你想的都一樣,如果這些東西都給了你,覺得是好事還是壞事啊?」
尹喜:「老師,那當然是好事啦!我做夢都想擁有,簡直想的想的睡不著覺,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老子:「尹喜,喜歡這些東西有什麼好處呢?你說說看。」
尹喜:「老師,好處可多了,有了錢就可以買大房子和豪車。有了房子就可以有很多美女,可以天天歌舞昇平。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還可以去週遊世界,去遊戲去打獵,這多好啊!」
老子:「尹喜,你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但是事情還有另一面,也要看的到啊!」
尹喜:「老師,另一面是哪一面呢?」
老子:「尹喜,絢爛的色彩雖五彩繽紛,美女成群雖百花如雲,如果看多了就讓人眼花繚亂,眼花繚亂就能導致目肓,最後你就不能分辨這些色彩了。美食大餐偶爾去吃還可以,如果吃多了,天天吃,你的味覺就變得不靈敏了,就不能辨別五味,以後再好吃的東西也感覺不到好吃。音樂聽的多了,耳朵就會受不了,甚至可以導致聽力下降。而遊戲打獵,讓人著迷,讓心發狂,痴迷其中使人喪志。貴重的珍寶,就會讓盜賊惦記,會影響你的行為行動。珍貴的寶物,喜歡的越多,會產生不軌的想法去獲得。所以有道的聖人,吃的飽,身體健康,能勞動就是目的。並不是天天想著看歌舞,聽音樂,打遊戲,吃大餐,開名車,戴珠寶,住豪宅,撩美女。聖人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求的。」
尹喜:「老師,像你說的那樣去生活多枯燥啊,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老子:「尹喜,大道都是簡單的,簡單就是樸素,簡單樸素才能長久。」
尹喜:「老師,要做到你說的好難啊!」
老子:「尹喜,多數人覺得難的事,才有含金量,做到了所說的這些,才符合大道的要求,好好努為吧!」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聾(4);五味(5)令人口爽(6);馳騁(7)畋獵,令人心發狂(9);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0);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11),故去彼取此(12)。
[譯文]
繽紛絢麗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過多的音樂,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不知節制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注重內求,而不要過分外求。
[注釋]
(1)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樣。
(2)目盲:比喻眼花繚亂。
(3)五音:指宮、商、角、徵、羽。這裡指多種多樣的音樂聲。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敏,分不清五音。
(5)五味:指酸、苦、甘、辛、鹹,這裡指多種多樣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7)馳騁:縱橫奔走,比喻縱情放蕩。
(8)畋獵:打獵獲取動物。畋,音tian,打獵的意思。
(9)心發狂:心旌放蕩而不可制止。
(10)行妨:傷害操行。妨,妨害、傷害。
(11)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安寧,而不為縱情聲色之娛。"腹"在這裡代表一種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的生活方式。也可引申為注重內求,不注重外求。
(12)去彼取此: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