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海鄉賢、香港玩具「教父」林亮在香港獲頒授銅紫荊勳章!敢為人先的南海精神與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之間擦出了異樣火花。
他叫林亮,是南海鄉賢「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香港歌王」羅文演唱的《獅子山下》,是林亮最喜歡的歌曲之一。歌中的「獅子山精神」,也是林亮每每受挫沮喪時,得以繼續奮鬥向前的精神動力。
11月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主持了2019年度勳銜頒授典禮,向出席的329位受勳人士頒授勳銜及獎狀。佛山南海鄉賢、「小黃鴨之父」林亮獲頒授銅紫荊星章。
香港「玩具大王」林亮接受媒體專訪。長期往來於內地、香港的林亮,決意要繼續擔當兩地間的溝通橋梁。「『獅子山精神』鼓舞了一代代香港人從無到有、奮鬥拼搏。我希望用我自己的故事,鼓勵更多年輕人了解內地、了解祖國。未來更應該握手抱團,共同用『獅子山精神』參與到祖國建設中。」林亮說。
從賣鹹煎餅到香港「玩具大王」林亮,原名林亮添,祖籍佛山南海。因為嫌棄最後一個字囉嗦、且筆畫較多,他索性只用前面兩字作名——這與他給人幹練的形象很相符。1924年林亮生於香港,今年95歲的他,從1949年在廣州創辦利民塑料膠木製品工廠至今已有70年。外界稱他為「小黃鴨之父」或香港玩具「教父」,以致敬他對玩具行業的貢獻。
日前,林亮獲頒銅紫荊星章。據悉,自1998年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定期以銅紫荊星章,頒授予長期服務社會並有傑出表現的人士,以資表揚。「這一塊銅紫荊星章,我會將它當成是一種鼓勵。鼓勵我繼續努力,繼續發揮餘熱,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林亮說。
林亮獲頒銅紫荊星章。林氏辦公樓內,闢了一個專區,用來展示公司的主要產品。林亮偶爾逡巡其中,細細打量玩具的塗裝、外形;每一款玩具,都濃縮著他的心血。但他最難忘的,還是在家鄉——佛山南海賣出的一個個鹹煎餅。
林亮的父親,曾是一名廚師,彼時月薪為30港元。林亮回憶,家中一切起居飲食,全靠父親一人支撐。全家住在父親員工宿舍,省去一大筆開銷。
林亮讀小學時,父親一天會給他3分零用錢。他用1分錢買麵包,其餘的存起來,買課本和紙筆。父親偶爾會給他帶一包白糖,將白糖撒在麵包上,就是最奢侈的甜品了。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父親遇害離世。林亮人生轉折自此開始。
當時,林亮剛考入華仁書院,他曾以為自己能一直讀下去,直至畢業分擔父親重擔。「當時天色已晚,我們全家都在等父親回家吃飯。始終不見父親回家,於是我就出門去找。」林亮一路尋找,卻在一個十字路口發現倒在血泊中的父親。
旁邊就站著一個端著刺刀的日本士兵,林亮瞬間明白髮生了什麼事。「那晚母親一直在哭泣。沒人能想得到,這種事居然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林亮回憶說。
林父一死,林家不能繼續住在宿舍。1942年2月,母親帶著林亮和妹妹,返回了佛山南海,一呆就是3年半。
農忙時,林亮跟著母親下田耕作,將收成挑至附近的村中擺賣;農閒時,母親就會煲好涼茶,讓林亮挑到茶亭中兜售。即便是省吃儉用,一家人靠幾元錢的收入,也只能堪堪果腹。
為了增收,林亮想盡了辦法。
「比如到了冬天收割芥菜的時候,我就把人家不要的芥菜根撿回來,水煮瀝乾,再用糖醋醃好,又能拿到市場上去賣。」
「每隔10天我就去廣州一趟,用自己省下來的錢買一些花生糖、鹹煎餅,在我賣涼茶的時候一起擺賣。喝茶的客人看到,就會順手買一個鹹煎餅吃。這也是個增收的方法。」林亮回憶道。
1945年,林亮返港謀生。成為香港「玩具大王」以後,他經常會接到邀請,到學校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在那個年代,我多賣一個鹹煎餅,家裡生活就會好過一點。這也是我刻苦、勤力的動力,此後影響我多年。」林亮說,「每每回憶起那段日子,我都會覺得,那麼苦都熬過來了,再也沒什麼事能難住我了。」
林亮跟自己的小黃鴨留影。帶著家裡東拼西湊的100元,隻身一人返回香港。林亮回憶起當時的決定,笑稱「全憑一股不認命的熱血。」
無一技之長,林亮輾轉在農田、棺材鋪、銀行等工作過,最後他在中環的一個報攤工作,月薪僅有60港元。「當時很多人都笑我,說工資又低,工作又不體面,但我看中的是我能向老闆借書、有時間學習。這麼多年我從未停止過繼續讀書學習的夢想,這正是我想要的。」林亮說。
1946年,香港中區德輔道中,大華行樓下的新星書報攤,成為了當時22歲的林亮的夢起之地。林亮再一次展現出生意頭腦,在他建議下,暢銷雜誌高價售賣、一般雜誌就便宜些賣,只求儘快出手。這樣報攤老闆多賺了些錢。
「我問老闆,『能不能讓我每天帶些雜誌回家看?保證第二天原封不動拿回來』。」林亮回憶,報攤老闆當即答應。自此,林亮經常草草吃過晚飯,就回到出租屋看書。直至每晚9點房東斷電熄燈,他就到屋外月光下繼續看書。
1946年的香港有兩種商品最為熱銷,一是原材料主要為聚苯乙烯製成的男裝透明腰帶,一是原子筆。在當時的香港,這兩款商品某種程度上也是身份的象徵。尤其是前者,因其特別的外形,又有「玻璃褲帶」之稱。「玻璃褲帶」價格不菲,市售240港元一條。彼時香港豬肉100斤也不過245港元,按林亮當時的收入,要4個月不吃不喝才買得起一條「玻璃褲帶」。
不論是「玻璃褲帶」還是原子筆,其主要材料都離不開塑料。「plastic」,林亮立刻將其與自己在雜誌上看過的這個詞聯繫在一起。彼時的塑料製品仍為舶來品,尚未在日常生活中大範圍推廣。林亮仔細觀察後斷定,以後塑料製品大有市場。
通過廣泛閱讀,林亮掌握了與塑料相關的知識,他辭去了報攤工作,順利入職了一家化工原料公司。在林亮建議下,公司老闆投資建設起永新塑膠廠,大規模使用塑料生產尺子、梳子以及相框等日用品,並逐漸擴張至招牌、燈箱……這段經歷,讓林亮更加堅定了開發塑料製品的決心。
1949年,林亮與朋友在廣州開設了「利民塑膠膠木製品工廠」。1949年初,林亮看好內地發展前景,毅然在廣州創辦利民塑膠膠木製品工廠。工廠建成以後,林亮一度為進入內地市場的產品發愁。
「當時我就在商場裡到處逛逛,找靈感。」林亮回憶,「我發現,商場裡擺放著的玩具,基本是日本生產的。」
林亮聯想起曾經跟母親的一段對話。「我問媽媽為什麼市場上那麼多日本玩具?媽媽說日本人把玩具賣給中國人,再用賺來的錢去製造飛機大炮侵略我們。當時我就說,我以後一定要做中國人自己的玩具!」林亮翻出深埋的記憶,決定要用塑料製作玩具。
利民塑膠膠木製品工廠的第一款產品,是以鴨子為原型、一大三小串聯在一起。林亮稱,「一拖三」事實上代表著「家庭」和「團聚」,這是為了給那些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們予以慰藉。
投入市場的小黃鴨頗受歡迎。「當時我也沒想到,小黃鴨居然能賣得這麼好。」林亮笑道。
把小黃鴨打造成為國民玩具至今,小黃鴨在中國內地已經有70多年歷史。2014年,林亮對小黃鴨重新設計並命名為「LT Duck」,並跨界開發出了不同類別的產品線。
1948年,林亮生產出來的第一款玩具產品——小黃鴨。林亮的目標,是將小黃鴨打造成為一款如變形金剛之於美國一樣的國民IP玩具。「別人提到變形金剛就知道美國;我想繼續推廣小黃鴨,讓大家看到小黃鴨,就知道這是中國人的玩具。」
在香港九龍塘和新界沙田的大圍之間,香港人的精神高地獅子山,就坐落在此處。出身清貧的林亮,對「獅子山精神」十分有共鳴。
「『獅子山精神』代表著香港精神,代表著刻苦、進取、拼搏等香港人身上的優良品德。」林亮說,「我自小生活艱苦,深諳唯有靠自己才能闖出一片天,唯有靠努力才能過上幸福生活的道理。」
來源:南方都市報
原標題《小黃鴨之父獲頒銅紫荊勳章!重溫95歲南海鄉賢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