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先來問個問題,你有過「摸魚時刻」嗎?想必很多人都會內涵一笑。不管是「窗口偽裝術」「午間消失法」,還是「吸菸大法」「尿遁神功」,這些工作學習中的「摸魚套路」,不少人都「走」過。這個話題我們之前已經聊過,今天就聊點不一樣的,聊聊生活中的「摸魚」。
客觀來說,像給汽車做保養是為了跑得更遠一樣,大多數人所謂的「摸魚」,只是高強度勞動中的短暫休憩,是為了更好完成工作的「臨時蓄能」。然而,從格子間裡的「雲遊」,到課堂上的「分心」,再到生活中的「走神」,「摸魚時刻」逐漸從工作學習時忙裡偷閒的概念,向更長的人生蔓延。
或許有人感到不解,「摸魚」本來就是為了放鬆身心,工作學習之外的生活坐擁大把閒暇時光,「摸魚」談何而來。可事實上,觀察現代人的生活就能發現,許多人的閒暇一點都不「閒」。理想中充實而有趣的周末,經常成為一個日記裡寥寥數筆的日期數字;計劃裡豐富而刺激的安排,在一次次點亮手機的猶豫和拖延中化為泡影。那些要看的電影、要做的運動、要補的睡眠、要安排的約會,統統讓位於一個個熱搜、一條條通知、一下下刷新,在收穫了短暫的樂趣之後,徒留入睡前憔悴的面龐,以及觸及靈魂的自我質問:今天都幹啥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不得不說,從工作學習的忙碌中釋放出來,投入到休閒娛樂是生活的必需也是必然。但是,倘若只是從熬夜工作變成通宵看劇,從「屏幕這頭」到「屏幕那頭」,那麼壓力和疲憊不會削弱半分。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每當假期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好像什麼都沒做就過去了」「不能再這麼『墮落』下去了」「明明是休息但感覺好累」……這些「無法消失的疲勞感」,瀰漫在我們的工作學習中,也蔓延到我們的閒暇時間裡,讓人生的弦只能緊緊繃著。
和工作學習的「摸魚」相比,生活的「摸魚」雖然不需要刻意,卻同樣是一門關於「時間的藝術」。有社會學家指出,「由於無法專心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人們只能自願地去做他們不真的想做的事情。」對忙碌了許久的人們來說,什麼是真正想做的事情?可能是與朋友久違的一次深談,可能是跟自己獨處的一場對話,可能是一晚踏實而美好的夢,可能是一餐愉悅而滿足的飯……不需要設置一套「老闆鍵」應付,也不要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迷失。生活的「摸魚」,不指望能撈到「錦鯉」,只要怡然自樂即可;也不用擔心被「炒魷魚」,因為主宰人生的永遠是自己。
「閒暇是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自由時間」。不久前社交媒體上流傳過這樣一張對比圖,相比父母30歲時的「元氣滿滿」,今天的年輕人好像有些「無精打採」。其實也不盡然,一旦發現興趣所在,任何人都能在自己的時間裡精力充沛。獨臂少年張家城學習之餘的時間裡都是籃球,「房間裡水桶、垃圾桶都被當做籃筐」;小英夫婦的農作之外的時間裡都是跳舞,「音樂一放就感覺所有煩惱都沒有了。」相比刷一天手機、看一宿劇集,他們或許也會一樣感到疲憊,但精神的豐裕和獨特的體驗,讓他們的閒暇時光具有了更多意義,這些是手機裡刷不來、屏幕上不會有的。
休息的時間,過得究竟是慢還是快?或許可以這麼說,決定生活「光速」的除了物理定律,也就只有自己的選擇了。
這正是:
摸魚遊刃有餘,
時間樂在其間。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