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國內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正式登陸科創板,開盤漲幅即超250%,市值隨之突破1000億元大關。在晶片之戰備受關注的當下,寒武紀的上市可謂萬眾矚目。
而在四天前,就在相同的地點,有著國內晶片龍頭地位的中芯國際,剛剛上演完一出傳奇大戲:開盤即大漲 246%,市值突破 6000 億元;A 股全天成交 479.7 億元,佔當天科創板總成交額近 50%。不得不承認,中芯國際的暴漲,折射出了國內各界對晶片行業的熱情和期盼。有意思的是,從中芯國際決定回歸A股之後,寒武紀的上市時間表一直是跟隨中芯國際的,而這背後究竟只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是因為國內當前的形勢,或許是沾了中芯國際的光,亦或者只是單純地因為寒武紀自身的實力,其股價也在開盤就迎來了暴漲,漲幅也曾一度到了300%。
回看寒武紀上市風波
寒武紀不到四個月的上市之路,讓人覺得順暢得有點不可思議,甚至坊間還有傳言稱是有人在為他的上市保駕護航。不過,在大多人看來,寒武紀選擇在這個時間上市多少還有點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客觀條件。儘管從寒武紀開始IPO之旅,業內對寒武紀的質疑之聲就一直存在,但終歸,寒武紀還是跨過障礙,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寒武紀曾獲得阿里創投、聯想創投、科大訊飛等公司的投資,此次上市戰略配售,又獲得美的、OPPO等產業鏈合作夥伴加持。不少分析師認為,公司有望在人工智慧晶片的賽道上領先全球、實現國產化。但寒武紀自身也不乏挑戰。AI晶片領域的玩家可謂巨頭環伺,不僅有英偉達、英特爾等海外巨頭,在國內,華為也從寒武紀的AI晶片大客戶轉身選擇自研,成為競爭者。寒武紀將會闖出怎樣的未來?作為寒武紀董事長、CEO,陳天石表示:「作為一家中立的晶片公司,我們走最正統的晶片設計公司的路徑,把應用場景留給人工智慧行業的客戶,而我們做大家的『墊腳石』。我們有遠大的志向,但長跑才剛剛開始,通往偉大晶片公司的賽程很長,寒武紀將沿大路而行。」
商業化能力還無法短期內突破
寒武紀上市之後,其產品發展穩了嗎?張孝榮認為,這可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產品設計和製造,應該是基本穩定的。寒武紀新一代7nm雲端智能晶片思元290預計2021年將形成規模化收入,邊緣智能晶片思元220及相關加速卡預計在2020年內實現規模化出貨;另一個是商業化能力,制約寒武紀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商業化能力,規劃中的產品能否快速的按預期實現商業化發展,目前公司披露的信息有點不足。
他們目前正在建設提升自身的商業化能力。據招股書,截至2019年底,寒武紀擁有研發人員680人,佔員工總人數的79.25%。寒武紀首席技術官梁軍出身華為,曾就職於華為海思半導體公司……這個商業化能力,需要從產業生態入手切入,找到市場突破口,需要長期建設,無法短期(1-2年內)突破。
寒武紀上市的「後效應」
對於任何公司來講,上市並不是終局,寒武紀也是如此。但是寒武紀作為科創板「AI晶片第一股」,其為自身和行業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從自身來講,一位資深的晶片行業投資人表示:「寒武紀迅速上市後,受市場和環境的影響,不排除寒武紀會為了追求短期的財務利益,制定更多短期化的市場計劃,比如更注重財務管理,拿出部分資金對外投資,獲得短期收益,使財務報表更加好看。」另外,很多業內人士對寒武紀是充滿較高期待的,與股市上的熱鬧不同,業內人士更希望寒武紀能夠紮根行業,踏踏實實地成長,畢竟它現在能影響的範圍還非常的小,產品的影響力、基本的盈利能力,還遠沒達到要求。
對於整個行業來講,「如果寒武紀科創板上市成功,那麼很大可能將有幾家AI企業跟風上市,在行業內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除了寒武紀上市本身的示範效應,國內大的環境背景也有助力作用。與此同時,也有人表示了隱隱的擔憂,「AI晶片企業追求上市,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短期套現的風氣,這對中國產業界,整個人工智慧領域都不是一個好信號。」寒武紀上市究竟能在AI行業,在股市上,掀起多大的浪花,現在談還尚且太早,但寒武紀上市「自救」,確實為很多迷茫的AI公司探索出了一條新的可行性強的出路。
本文觀點源於網絡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能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對於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機構和個人直接或間接的投資盈虧,股股紅不承擔任何責任。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