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生恩不如養恩大,父母將我們生下來,只用了不到十個月的時間,但是要將我們養育成人,卻是要用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心血來培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了,但他們還是能幸運的遇到能將他們撫養長大的陌生人,這種恩情,遠遠超過了父母的生育之恩。
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就開始了對我國的侵略戰,從書籍,文物,再到白銀,當時正處於清朝晚期,內憂外患非常嚴重,為了能主持朝政,光緒帝與慈禧差點撕破臉,在朝中也分為了兩派,所以當日本人入侵時,清廷根本自顧不暇。
1931年,清朝滅亡後,日本開始了更進一步的侵略戰爭,最開始我國東北地區成為了日軍得到主要目標之一,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攻佔東北全境,隨後我國上海,河北,天津等地也成為了日軍侵略的目標,1933年,日軍成立「關東軍防疫供水部」,他們利用鼠疫,禍亂在我國各地製造恐慌現象,第二年,日軍在吉林伊蘭縣動用轟炸機轟炸全縣,導致我國2萬人傷亡。
直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宣布投降,這場十幾年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在日軍投降後,不少遺留下來的日裔華僑被滯留在我國,據數據統計,人數達到上百萬,其中大多都是婦女或十三歲以下的日本遺孤,2011年,劉國強就日本遺孤這一類人群出版了一本同名小說《日本遺孤》,在書中詳細的記載了日軍在撤退後,這些遺孤們的真實生活。
在書的開頭,他寫道「 他們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日本人,他們既是中國人,也是日本人。他們處在歷史的夾縫中,他們成為了一段被人們遺棄的歷史」,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這些人中,有大部分被遺留下來的孩子被中國家庭收養後,正式成為了一個中國人,福地正博就是其中一個幸運的孩子。
1943年,他隨父母移居中國,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很好,後來,福地正博的父親也被抓去充軍了,就在日軍投降前夕,他們一家因為瘟疫和饑荒逃難,當時他才五歲,身體非常虛弱,一家人在路上走了五天。
途中幾次遇上侵華日軍,慌亂中,福地正博與母親還有父親和弟弟走失,這下兩人的生活更加艱苦了,後來他們跟著其他人來到了齊齊哈爾,不幸的是,福地正博的母親因為飢餓和感染了瘟疫而去世,小小的福地正造就站在路邊守在母親的屍體旁。
這是一個好心的婦人看到了他,並將他帶回了家,這個人就是安淑卿,她與丈夫王玉山都是老實的農村人,在那個年代,能顧好自家就算不錯了,但是安淑卿不顧群民的勸阻,執意將只有五歲的福地正博帶回家撫養,她認為日本與中國的戰爭,不應該牽連到一個無辜的孩子身上。
就這樣,福地正博來到安淑卿家後,她將他的名字改為王久德,並與丈夫出錢供他上學,將他養育成人,1966年,養父王玉山去世前,告訴了兒子他的真實身份,他還說,他與安淑卿都不會阻止他回日本尋親,這讓王久德非常感動與感激,1989年,王久德在養母安淑卿的鼓勵下,找到了自己的生父,福地正造,他見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也很激動,在得知兒子的遭遇後,福地正造感慨萬分,想要讓其回國留在自己身邊,但王久德卻說「永誌不忘養育恩」。
後來,王久德還是回到了中國,他對生父福地正造說的那句話沒有錯,如果沒有王玉山和安淑卿夫婦,他很有可能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餓死在路邊了,對於他來說,養父和養母對於他的恩情,遠比生育之恩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