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的故事為何能廣泛流傳?忠孝情結導向與通俗作品演繹

2020-12-18 待曉兒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非常流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非常大。

但是從這個故事本身來說,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簡陋,整個情節用「花木蘭替父從軍」這七個字完全就能概括出主要內容。

那麼,既沒有精彩的打鬥場面,也沒有鮮明的人物塑造,這個故事為什麼會流傳如此廣泛呢?

價值觀的正面導向作用,讓《木蘭詩》地位極高

「花木蘭」的故事到底起源於何時,這個已經無法考證了,但其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被歌詠是一個確切的事實。

那麼在此之前應該是有一些零星的故事片段,至於是否真的有「花木蘭」這個原型,倒不是必須的。

其實有點像西方「荷馬史詩」這樣的內容,原型不一定有,可能是後人編出來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用民歌的方式講出來,流傳就比較方便。這種「民歌」又具有較為出色的社會價值,屬於「樂府」的一種。

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如果從文辭上來說,南朝樂府顯然更好,但如果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北朝那些偶爾出現的優質樂府詩的價值要更高一點。

《木蘭詩》就是北方樂府。

北方的樂府民歌其實數量少,低俗的多,呈現非常嚴重的「兩極分化」,這與當時這一地區文學素養低下有關,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沒有太高的文學水準。

所以,其中如果能出現一些價值導向和情節都比較好的作品,自然更容易脫穎而出。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那就是「南北朝」的問題。

雖然南朝一般被視為「正統」,宋齊梁陳是當時「衣冠南渡」的產物,而北朝的諸多國家其實是由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

但是,這些北朝國家是接受中原文化的,甚至是取締了原有民族的文化,完全替換為先進的中華文明,所以才是「南北朝」,而不是像「漢匈」這種敵對立場。

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的人們也是崇尚儒家思想的,他們也講求「忠孝節義」。

所以,北朝的樂府民歌雖然偶有一些「出格」的內容,但整體上還是不脫儒家倫理上的框架。《木蘭詩》的真正內涵不是花木蘭以女子之身轉戰沙場,而是她「代父從軍」的孝道。

也就是說,《木蘭詩》所講述的這個故事是有教化作用的。

這一點很重要,它決定了這篇文學作品能不能在封建禮制下的流傳。

我們做一個假設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花木蘭」的故事是講述以女子身份建功立業的故事,那麼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裡,這是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花木蘭所做的事情要比很多男子還要出色,那麼這就容易動搖社會穩定的根基。

就像武則天登上了帝位,即使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評語,但在歷史上的評價也以負面居多。

花木蘭的故事如果是這樣的導向,那麼用以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三綱」就會被顛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但是,如果是迫不得已「替父從軍」,既全了孝道,也沒有忘記忠義,這就完全是另一種導向了。

一介女子都能以這樣的方式來全「忠孝」二字,那麼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又有什麼理由做不到呢?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社會價值觀導向問題。

「花木蘭」的形象不僅僅在《木蘭詩》中,還有其他熱門作品

如今「花木蘭」的形象能如此流傳,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這首《木蘭詩》被選入了中學教材之中,很多人對於這個故事的了解其實就是這首《木蘭詩》。

但是,除了《木蘭詩》之外,還有一些熱門的文學作品中講過不一樣的「木蘭從軍」。

其中流傳比較廣泛、故事情節比較生動有趣的就是《隋唐演義》。

在「四雪草堂本」這一版本的《隋唐演義》裡,「花木蘭」有了明確的籍貫和結局,並且還和隋唐時期的英雄人物有了關聯。

在這部流傳廣泛的講史小說中你,花木蘭是隋朝時期的女子,因為突厥犯邊而替父從軍,但是並沒有那麼所向披靡。

花木蘭被擒住了,而擒住她的人是竇建德的女兒竇線娘。

說起這個人物估計可能有些人沒什麼印象,但是隋唐時期的那支「娘子軍」就是竇線娘領導的,而她是「羅成」的夫人。

花木蘭被擒住之後,因為「娘子軍」不接受男子俘虜,所以她的同伴都被殺掉了,而她雖然長相粗獷,但確實是女子,被證明之後,和竇線娘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竇線娘感動於花木蘭的忠孝情結,與其義結金蘭,並且在竇建德戰敗之後,委託花木蘭去給羅成送信。

花木蘭接受委託之後,順路回家探望父母,人們這才知道這位替父從軍的「女郎」沒有死。這些事跡傳播得很快,可汗知道了花木蘭的故事之後,下旨招其入後宮。

花木蘭雖然長相粗獷,但心思細膩,她清楚地知道,這只不過是可汗收買人心的手段而已,自己去後宮也是被冷遇的遭際。

所以,書中塑造了一個和花木蘭長相完全相反的妹妹,即花又蘭。木蘭讓花又蘭代替自己給羅成送信,然後自己假意接受可汗的要求,在入宮時候自殺身亡。

花又蘭見到羅成之後,二人一見鍾情,最終結為夫婦,以這樣的美滿愛情來襯託花木蘭的犧牲和偉大。

所以說,「花木蘭」的故事不僅僅是在一首「民歌樂府」裡流傳,而是在很多野史趣聞、講史評書、散曲戲劇等等藝術形式中經常出現。

故事奇特,情節跌宕,價值導向又十分正面,「花木蘭」的故事自然就流傳得越來越廣了。

父親被晉朝冤殺,兒子卻成為忠臣,嵇康父子詮釋了何為名士風骨

相關焦點

  • 《木蘭辭》到《木蘭從軍》,為何我們如此喜歡花木蘭?
    歷史往回追溯,很難找到《木蘭從軍》最早的故事源頭。而其現今所有影視形象和戲劇形象改編的《木蘭從軍》故事,都是出自於公元7世紀南北朝時期《樂府詩集》當中的《木蘭辭》。《花木蘭》就已經開拍。充分表現出花木蘭所代表的,女性能頂半邊天這種鮮明的女性解放意識。不同的是,在美國文化土壤中改編而成的動畫影片《木蘭》具有了比豫劇影片更為深刻的女性主義的色彩。
  • 出自野史,姓氏是杜撰的,為何花木蘭還能成為古代忠孝貞烈典範?
    木蘭的傳說,到底從什麼時代開始?故事又為何不同?木蘭又到底姓啥?最近朋友圈被這些問題刷爆。今天筆者就給冷研粉絲簡單介紹下這位野史人物的歷史。先說第一個問題,木蘭始於何時。
  • 不被中國人接受的花木蘭
    那迪士尼旗下花木蘭動畫和電影為什麼就讓我們這些中國人看著有些不舒服呢?我們需要從1998年的花木蘭動畫說起。花木蘭的故事我們是從「木蘭辭」這首北朝民歌流傳下來的。而迪士尼創作的花木蘭也是根據這首民歌編纂出來,由於國內外的文化差異,迪士尼的創作者沒有考慮到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文化、政治、軍事等細節性的東西。基於迪士尼一貫的創作手法,重主線,避支線。
  • 2020西安首部原創音樂劇《花木蘭》演出圓滿結束
    它講述的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動聽的唱段娓娓道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這就是2020西安首部原創音樂劇《花木蘭》10月23日至25日,為慶祝陝西省婦聯、西安市婦聯成立70周年,由曲江新區管委會出品,西安演藝集團傾力打造的原創音樂劇《花木蘭》在陝西大劇院隆重上演,吸引眾多觀眾到場觀看。
  • 新版《花木蘭》古老中國故事與全球文化共舞
    20多年後,再度推出真人電影,迪士尼對這個經典IP情有獨鍾,不僅因為它有龐大的粉絲基礎,更因為「花木蘭」延續著勇氣與智慧並重的獨立女性精神,傳遞自我探索的價值。「從動畫片《花木蘭》到真人版,好萊塢不斷開採中國故事。這足以說明我們的歷史與文化是一筆難以估量的遺產,它們能從中國的傳奇故事,成為當代全球文化的一部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羅崗教授說。
  • 新版《花木蘭》為何變成今年「最華麗的失望」作品?
    我不理解為什麼電影裡的花木蘭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電影沒能說服我。當木蘭換上女裝騎馬進入戰場時,我都沒明白髮生了什麼。」從藝術與現實關係上看,《花木蘭》並非不能架空拍攝,影視作品裡的歷史呈現也無需極盡真實,畢竟連《木蘭辭》本身都沒提及木蘭的姓氏,花姓乃後人託作,而不論古今中外,每個版本的花木蘭故事也都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編。但問題在於,有技巧地改編歷史,反需要主創團隊對中國認識更為深刻,才能令想像力與文本和諧相處,而非不斷讓觀眾出戲——這也是改編的重要法則:知道規則在哪裡,才能最好地打破它。
  • 格格新歌《花木蘭》 颯爽演繹「誰說女子不如男」
    近日,著名歌手格格的全新力作《花木蘭》全網首發,朗朗上口的歌詞搭配獨一無二的旋律,為歌迷帶來了一首意蘊悠長的誠意之作。據悉,該作品由著名音樂人張超為格格量身定做,由朱雀音樂製作團隊傾力打造。
  • 劉亦菲《花木蘭》劇照曝光,將英姿颯爽的木蘭,演繹得淋漓盡致
    《花木蘭》是由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領銜主演的真人版劇情電影,定檔於2020年7月24日在北美上映。影片根據中國歷史上的女英雄花木蘭改編,講述了一位年邁的戰士的女兒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並成長為一位女英雄的故事。多年來被各式各樣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影響力從中國走向了全世界!
  • 《花木蘭》國內外口碑懸殊,劉亦菲造型絕美,用英文講述中國故事
    《花木蘭》在國外的首映禮剛剛結束,對於這部影片國內外的評價並不一致。對於國內觀眾來說,他們想要看的是原汁原味的花木蘭故事,而不是一群人在用英語講述中國的故事。而在國外觀眾的眼中,這是所謂文化包容的體現,從矯枉過正的種族歧視到現在的《花木蘭》,有些東西一直沒有變。有一說一,在《花木蘭》這部作品中,劉亦菲的造型的確是絕美。從現場片段中看,身穿紅色戰袍的劉亦菲,將屬於花木蘭的颯爽英姿展露無遺。
  • 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的使命擔當
    它為何票房「撲街」?這又是否意味它就是一部糟糕的電影?……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期「影評」為讀者帶來影片《花木蘭》的熱評,敬請垂注。儘管電影作品可對歷史故事進行虛構演繹,但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尺度上。
  • 真人版《花木蘭》為何不叫座
    北京商報訊(記者 鄭蕊 楊菲)9月14日,電影《花木蘭》來到正式上映的第四天,然而,經過首周末的發酵,投資超2億美元並有眾多大牌影人參與的《花木蘭》卻並未形成業內期盼的高熱之勢,口碑與票房均不盡如人意。
  •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預售開啟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改編自迪士尼同名動畫電影的《花木蘭》已經開啟預售。該片集結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等華人群星,演繹一個奇幻冒險故事,傳遞了榮譽、家族和責任等永恆的主題。本片將於9月11日在內地上映,屆時主演原聲配音的中文版本也將上演影院首秀。
  • 劉亦菲版《花木蘭》評分僅4.9,幾處明顯硬傷,註定是部失敗作品
    最近,看了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原本對此期望值很高,結果,卻非常失望。看了眼豆瓣評分,大多數網友和我感受相同,給了4.9的超低評分,是目前所有《花木蘭》影視劇的最低評分。可惜了神仙姐姐劉亦菲想藉此翻身,卻弄巧成拙,成了眾嘲之地。
  • 《花木蘭》為品牌演繹現代女性形象帶來新故事
    核心提示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自開拍以來就備受影迷的關注,從官宣劉亦菲成為首位華人公主,到發布第一支電影預告,每一次風吹草動都能迅速登上微博熱搜。這不僅僅是迪士尼拍攝的第一位亞裔公主,也是其對1998年動畫版《花木蘭》進行的IP升級。
  • 花木蘭替父從軍,角色反串的背後是難以言說的民族大義
    儒家的核心思想為「仁」,圍繞這個核心對個體又擴展為「仁智禮義信忠孝」等德目,花木蘭的身上集中體現了這一主流社會價值觀,即「忠」與「孝」,忠基於家國情懷層面,孝基於道德層面。作為一個女性,在封建社會是沒有太多的機會去表現家國情懷,而她們的「孝」也基本被捆綁在後宅,相夫教子,孝順公婆,勤儉持家等,也就是說,女性身上的「孝」基本被約束在「三從」之中。
  • 豫劇經典《花木蘭》昨晚驚豔合肥
    中安在線訊 據江淮晨報報導,6月12日晚,「文化有禮、全民暢享」——第二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之豫劇《花木蘭》在合肥大劇院舉行。「戰地黃花分外香」的經典藝術讓合肥觀眾感受到巾幗英雄保家衛國展風採的別樣情懷。
  • 《花木蘭》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花木蘭的故事最早見於北朝民歌《木蘭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揚忠孝的名義傳播的。而忠孝之意的背後所蘊藏的朦朧的未被直接捅破的女性意識,在好萊塢版的《花木蘭》中被刻意放大甚至強調。「花木蘭」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事業,並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樣的故事具備女權主義的因素,但花木蘭本人卻並不是女權主義者。
  • 從《木蘭辭》的角度分析花木蘭,戎馬12年後,差點成為北魏皇妃
    花木蘭的故事是真實的,但是花木蘭這個人的名字存疑,而且她所生活的時間年代,是有不同版本的歷史記錄的。木蘭祠是在宋朝興建,可是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流傳著花木蘭的故事,所以說花木蘭至少應該是南北朝時期的人。第三、花木蘭姓花,那是因為明朝大才子徐渭給她取的。在徐渭的《四聲猿》裡,花木蘭有一家五口,父親花弧是後備役軍官,她還有一個大姐和小弟,母親則姓袁。這是一種民間廣泛認可的說法,也是我們現在最流行的說法。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藝術雖然難免虛構,但只有從生活中抽象出更高的真實,才會產生藝術的感染力,花木蘭的故事最早出自於北朝樂府詩《木蘭辭》,下面就從「原著」中去解讀這個故事的精華之所在。首先是對於花木蘭故事的演繹有幾個慣用的模式可能並不符合事實。
  • 《花木蘭》:挪用東方故事的西式女性主義表達
    □蔣峰作為一部好萊塢瞄準東方題材的重量級大片,映前備受期待的迪士尼公司2020年出品的電影《花木蘭》,映後卻表現平平。在東方語境中,花木蘭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傳奇人物,其替父從軍、徵戰沙場、載譽而歸、卸甲盡孝的故事,彰顯出人物的忠孝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