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非常流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非常大。
但是從這個故事本身來說,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簡陋,整個情節用「花木蘭替父從軍」這七個字完全就能概括出主要內容。
那麼,既沒有精彩的打鬥場面,也沒有鮮明的人物塑造,這個故事為什麼會流傳如此廣泛呢?
價值觀的正面導向作用,讓《木蘭詩》地位極高
「花木蘭」的故事到底起源於何時,這個已經無法考證了,但其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被歌詠是一個確切的事實。
那麼在此之前應該是有一些零星的故事片段,至於是否真的有「花木蘭」這個原型,倒不是必須的。
其實有點像西方「荷馬史詩」這樣的內容,原型不一定有,可能是後人編出來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用民歌的方式講出來,流傳就比較方便。這種「民歌」又具有較為出色的社會價值,屬於「樂府」的一種。
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如果從文辭上來說,南朝樂府顯然更好,但如果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北朝那些偶爾出現的優質樂府詩的價值要更高一點。
《木蘭詩》就是北方樂府。
北方的樂府民歌其實數量少,低俗的多,呈現非常嚴重的「兩極分化」,這與當時這一地區文學素養低下有關,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沒有太高的文學水準。
所以,其中如果能出現一些價值導向和情節都比較好的作品,自然更容易脫穎而出。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那就是「南北朝」的問題。
雖然南朝一般被視為「正統」,宋齊梁陳是當時「衣冠南渡」的產物,而北朝的諸多國家其實是由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
但是,這些北朝國家是接受中原文化的,甚至是取締了原有民族的文化,完全替換為先進的中華文明,所以才是「南北朝」,而不是像「漢匈」這種敵對立場。
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的人們也是崇尚儒家思想的,他們也講求「忠孝節義」。
所以,北朝的樂府民歌雖然偶有一些「出格」的內容,但整體上還是不脫儒家倫理上的框架。《木蘭詩》的真正內涵不是花木蘭以女子之身轉戰沙場,而是她「代父從軍」的孝道。
也就是說,《木蘭詩》所講述的這個故事是有教化作用的。
這一點很重要,它決定了這篇文學作品能不能在封建禮制下的流傳。
我們做一個假設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花木蘭」的故事是講述以女子身份建功立業的故事,那麼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裡,這是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花木蘭所做的事情要比很多男子還要出色,那麼這就容易動搖社會穩定的根基。
就像武則天登上了帝位,即使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評語,但在歷史上的評價也以負面居多。
花木蘭的故事如果是這樣的導向,那麼用以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三綱」就會被顛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但是,如果是迫不得已「替父從軍」,既全了孝道,也沒有忘記忠義,這就完全是另一種導向了。
一介女子都能以這樣的方式來全「忠孝」二字,那麼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又有什麼理由做不到呢?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社會價值觀導向問題。
「花木蘭」的形象不僅僅在《木蘭詩》中,還有其他熱門作品
如今「花木蘭」的形象能如此流傳,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這首《木蘭詩》被選入了中學教材之中,很多人對於這個故事的了解其實就是這首《木蘭詩》。
但是,除了《木蘭詩》之外,還有一些熱門的文學作品中講過不一樣的「木蘭從軍」。
其中流傳比較廣泛、故事情節比較生動有趣的就是《隋唐演義》。
在「四雪草堂本」這一版本的《隋唐演義》裡,「花木蘭」有了明確的籍貫和結局,並且還和隋唐時期的英雄人物有了關聯。
在這部流傳廣泛的講史小說中你,花木蘭是隋朝時期的女子,因為突厥犯邊而替父從軍,但是並沒有那麼所向披靡。
花木蘭被擒住了,而擒住她的人是竇建德的女兒竇線娘。
說起這個人物估計可能有些人沒什麼印象,但是隋唐時期的那支「娘子軍」就是竇線娘領導的,而她是「羅成」的夫人。
花木蘭被擒住之後,因為「娘子軍」不接受男子俘虜,所以她的同伴都被殺掉了,而她雖然長相粗獷,但確實是女子,被證明之後,和竇線娘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竇線娘感動於花木蘭的忠孝情結,與其義結金蘭,並且在竇建德戰敗之後,委託花木蘭去給羅成送信。
花木蘭接受委託之後,順路回家探望父母,人們這才知道這位替父從軍的「女郎」沒有死。這些事跡傳播得很快,可汗知道了花木蘭的故事之後,下旨招其入後宮。
花木蘭雖然長相粗獷,但心思細膩,她清楚地知道,這只不過是可汗收買人心的手段而已,自己去後宮也是被冷遇的遭際。
所以,書中塑造了一個和花木蘭長相完全相反的妹妹,即花又蘭。木蘭讓花又蘭代替自己給羅成送信,然後自己假意接受可汗的要求,在入宮時候自殺身亡。
花又蘭見到羅成之後,二人一見鍾情,最終結為夫婦,以這樣的美滿愛情來襯託花木蘭的犧牲和偉大。
所以說,「花木蘭」的故事不僅僅是在一首「民歌樂府」裡流傳,而是在很多野史趣聞、講史評書、散曲戲劇等等藝術形式中經常出現。
故事奇特,情節跌宕,價值導向又十分正面,「花木蘭」的故事自然就流傳得越來越廣了。
父親被晉朝冤殺,兒子卻成為忠臣,嵇康父子詮釋了何為名士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