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灘公園已被淹沒,幾棵大樹只剩樹梢。這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黃梅小池鎮看到的情景。
7月15日16時,小池水位超警戒,成為全省今年最早突破警戒水位的長江幹堤。16日,記者實地探訪了當地汛情及防汛情況。
上壓下頂 江水高出地面3米多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長江中遊洞庭湖及鄱陽湖主要支流均發生不同程度洪水,7月12日晚,形成長江2019年第1號洪水。
黃梅,長江湖北段出口,離鄱陽湖湖水入江口僅38公裡,是江水「上壓下頂」的最前哨,也是湖北長江防汛劃句號的地方。今年長江1號洪水形成後,洞庭湖和鄱陽湖來水都維持在兩萬多立方米每秒,加上長江上遊來水,上壓下頂,黃梅長江幹堤水位持續上漲。12日8時,黃梅小池水位突破19.5米,超過設防水位;15日16時,水位達20.51米,突破20.5米警戒水位,到16日11時,水位達20.58米,超警戒水位0.08米,黃梅59公裡長江幹堤全線超警戒。「現在江水水位比堤內地面高3米多。」黃梅河道堤防管理局局長程曉峰介紹,黃梅是有名的「水袋子」,長江大堤內堤角高約17米,離堤角更遠農田高度14米,部分地區高度在14米以下,上壓下頂加上地勢低洼,黃梅一直是我省防汛的重點。
根據氣象水文預報,18日,長江幹堤黃梅段水位將上漲至21.41米左右,防汛壓力進一步加大。「預計堤身至少要浸泡10天以上。」程曉峰介紹,水漲起來後,退水有一定的周期,堤身長時間浸泡後,容易出現散浸、滲漏等險情,特別是部分土堤堤段。
30米一個人 500米一個崗棚
面臨嚴峻的防汛形勢,12日黃梅啟動四級應急響應,15日升級為三級應急響應。
16日中午,行走在黃梅長江幹堤上,記者看到防汛紅旗每隔幾十米一個,堤角防浪林中的雜草已被清割,防汛人員冒著烈日在大堤上值守。
黃梅縣河道堤防管理局副局長項訓華介紹,12日江水超設防後,技術人員、防守勞力開始上堤,目前每隔500米一個哨棚,平均每公裡防守勞力30多人。
在劉佐鄉,鄉長黃天初正和村民一起巡堤。「每天吃住在堤上,每兩個小時巡堤一次,不能有絲毫馬虎。」黃天初介紹,巡堤時,眼睛要看堤角有無滲水、潮溼、脫坡現象,堤坡有雜草要用手撥開查看,同時要用耳朵聽水聲有無異常,判斷堤身有無漏洞等。
在小池鎮臨港片區堤段,廢棄的交通閘口已被封堵,片區防汛負責人孫維英正在給村民培訓防汛值守知識,「重點險段要牢記、勤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截至15日20時,黃梅長江幹堤上23名技術人員、1421名勞力上堤值守,共搭建哨棚156個,同時儲備編織袋80500條、木樁14110根、浪把2820個,隨時應對險情。記者 祝華
(責編:張雋、關喜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