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西南寧,又發生一起惡性校園霸凌事件。一女生遭4名同齡人欺凌,在68秒內被打超過40次。
近日,一則「女孩當街遭欺凌」的視頻在網絡聊天群中熱傳,在這段視頻中顯示,在短短的68秒內,一名身穿白色T恤的女孩,先後遭遭4名同齡人辱罵、掌摑,拳擊臉部等處近30次,倒地之後她還被大力踢打超過10次,現場傳來的皮肉碰撞之聲非常響亮。
據知情人透露,這件事情的幾名當事人均為當地某校的在讀學生,現在當地的公安和教育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當一起又一起惡性的校園霸凌事件出現在新聞埠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感慨,現在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會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受害者?什麼樣的孩子又容易成為校園的霸凌者?
一般來說,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受到支持較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很多人都講自信,那麼自信的底氣源於什麼?可以說一個人最初的自信,就源於對生命關係本身的信任。
如果父母可以無條件的接納孩子,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抱持和心理支撐,那麼孩子就從內心深處建立起了最基本的安全感。這是一個人的人生底色。反之,孩子就會感覺到孤獨,沒有依靠,變得軟弱、內向。
家長的暴力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下幾種:身體暴力,語言暴力——比如經常的挑剔,指責,抱怨,羞辱等等。另外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也都是一種隱形的暴力,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
這種類型的孩子因為身上自帶「軟弱可欺」的氣質,所以他們也最容易招致攻擊。這就像在自然界,羚羊會被獅子捕獵一樣。這些孩子往往成為校園霸凌的犧牲品。
那麼又是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校園的霸凌者呢?他們為什麼會缺少作為一個孩子基本的童真以及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同理心呢?大體有以下幾種:
第一,在家裡是被父母霸凌的對象的孩子。成人比孩子更有力量,孩子天生依賴父母的保護。但是很多人格發育不成熟的父母,是把自己的孩子當做了自己情緒宣洩的對象。在這種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第一他們飽受霸凌,所以他們心懷怨恨,第二他們習得了這種暴力的方式,很容易使用攻擊,來對待那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人。
第二,從小被嬌縱溺愛的孩子。被嬌縱溺愛的孩子不知道人際的邊界,他們會認為所有的事情都理所當然,自己應該能夠為所欲為。而那些容易遭受霸凌的孩子,其實內心壓抑了很多憤怒,會有無意識的隱性逆反。兩者氣質碰撞在一起,很容易激發小霸王的憤怒。
第三,逆反人格的孩子。這類孩子和第一類孩子有很多重合之處,尤其到了青春期,他們需要通過與眾不同來彰顯自我價值。在這時候,善惡與道德被放在一邊,而想要獲取別人,關注獲得別人崇拜的心理需要佔了主導和上風。
也許很多年後,他們也會為自己當年的無知行為後悔,但是在當時他們沉浸在狂熱的展現自我能量的階段,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這種狂妄。
比起譴責詛咒,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背後的心理機制,關注他們背後的心理需要、情緒和歪曲的認知。
家庭與學校,是一個人構建人格的最基本的渠道。正因為如此做家長,實際上是一門責任最大的職業,老師亦是如此。
希望全社會的人更多的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譴責,制止更主要的是能夠預防此類事情的發生,這需要每一個家長和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的籤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
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臺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