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主義文化如何獲得活力

2021-01-11 人民資訊

書名:《欲望之地: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

作者:[美]威廉·利奇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鄭渝川

我們今天所說的時尚,從文化層面來說,誕生於近代的法國和義大利,但真正意義上的時尚營銷,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美國不但擁有最具商業價值的大眾市場,且創造出不斷變化的時尚、不斷創新的概念。

美國時尚界最具轟動效應的創新,就是將巴黎首創的私密時裝秀引入大眾市場。百貨商店、時尚品牌的旗艦店會定期舉辦面向大眾或會員的時尚走秀,用最具渲染效應的方式將新品推銷給顧客。直到今天,儘管電商已經滲透到許多行業,但時尚業在虛擬技術高度成熟之前,光臨賣場現場試穿、觀看時尚走秀等,仍然是實體商場對抗線上銷售的重要倚仗。

百貨業催生消費文化

19世紀末,百貨商店的出現,顛覆了過去的零售分銷體系。當時,美國和歐洲國家已完成初步工業化,機器製造的大量商品迫切需要更多的展示和銷售空間。商人們開始推出一系列的商業誘惑策略:櫥窗展示、裝飾、廣告、時尚秀、分期付款、時尚博覽會、更專業的服務,從而催生了購物狂潮。

此前,零售分銷體系主要由大型批發商、臨街店鋪、社區商店組成。在短短20年內,美國各大城市都出現了裝有眾多櫥窗的大型百貨商場,瞄準工業化、城市化浪潮下湧現出來的新興中產階級。

百貨商店剛開始出現,就在同行業中引發了一連串的模仿。書中回顧了19世紀90年代後期,展示櫥窗、藝術海報、彩繪廣告牌、電子標識牌等是如何被有效應用於新的百貨商店。隨著企業、商品和品牌的廣告促銷,廣告業、公共關係業以及相關的商業學科(廣告學、公共關係學)也隨之誕生。從那以後出生的美國人,都成長於廣告的「狂轟濫炸」下,這為零售業、廣告業的更快速發展奠定了廣闊的客戶基礎。

商家永遠不會放棄讓商場空間價值最大化的追求,他們通過裝飾、陳列展示,以及玻璃櫃、電梯等設施來吸引有購買力的顧客,甚至單闢一層銷售兒童商品,設置兒童遊玩空間;把負一層或頂層改建成餐飲以及廉價品超市,以吸引工薪階層。這種空間設計時至今日依然是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商業綜合體的標配。

在分期付款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商業創新手段被引入消費後,中產階級顧客就有能力購買價格高昂的耐用消費品,包括鋼琴、家具、縫紉機,這也增加了百貨商店經營品類。再加上專業研究商業服務的專家對零售環境色彩、服務語言等給予指導,商店誘惑消費者的策略逐漸變得完整。

消費主義成為潮流

《欲望之地: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分別從教育、文化、宗教、政治等角度講述了美國消費主義的大眾文化是如何獲得活力。

在教育領域,19世紀末出現了服務於時尚業等行業的工藝美術院校,以及專門的市場營銷院校。到1920年,匹茲堡的卡耐基技術研究院、以紐約大學為代表的專門教授商業課程的院校已達125所。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與實業家約瑟夫·沃頓合作創建的沃頓商學院,以及哈佛大學的哈佛商學院。這些院校促成了廣告、投資金融、成本會計、現代銀行、商業推銷、零售等學科的興起。

大眾經常會將藝術與設計混為一談,藝術家卻經常強調二者的區別。有意思的是,在20世紀初的美國,藝術與設計其實都服務於製造業企業以及商業企業。各行各業的設計師當時都能獲得博物館場所的支持,從各種傳統藝術、邊緣藝術中調用藝術元素以應用於設計。

在政治領域,美國的行政部門在19世紀90年代開始大幅「擴容」。商務與勞工部設立於1903年,後來又成立了專門的商務部。20世紀初,美國還建立了美聯儲、聯邦貿易委員會等機構。這些機構的出現很大意義上是為了管理和監督工業、金融和商業領域,同時也積極為工業、金融和商業企業服務,比如幫助企業出口。

在19世紀末之前,美國的社會文化總體上是崇尚樸實的。消費主義潮流的興起,必須竭力消除原有的社會文化,讓顧客變成「購物狂」。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美國知識分子再造了這方面的概念體系,強調商業創造出的豐足社會要比傳統的農業社會(經常導致飢餓)更具道德,並因此推導出消費主義的合理性,認為消費本身帶動了經濟發展,創造必要的社會價值。

總的來說,在20世紀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消費主義已經成為主流的文化要素。正如作者所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發生的社會劇烈轉型,使得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商學院、聯邦政府開始成為那個時代的重要遺產,美國的金融和消費主義變得十分強大。儘管哲學家批評稱「商品與金錢淹沒了這個國家」,但沉浸於消費的人們,因為欲望得到了空前釋放,在投身金融投資時變得更為貪婪,這成為20世紀20年代金融冒險並最終引發1929年大蕭條的關鍵因素。

相關焦點

  • 《模擬人生4》綠色生活不消費主義是什麼 不消費主義特性介紹
    模擬人生4綠色生活不消費主義是什麼?不消費主義是綠色生活dlc中的新增特性,一些玩家還不太了解,下面帶來模擬人生4不消費主義特性介紹,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吧。
  • 要消費,不要「消費主義」
    而獲得他人尊重的重要方式,就是看個人是否能夠進行某種炫耀性的消費,能否不計後果地大講排場和大肆花銷,能否擁有某種象徵和代表身份地位的奢侈品。個人的自我實現更是有賴於對消費無止境地追求,有了還要再有,好了還要好上加好,一切為了消費,似乎只有在消費領域無所不能、無所不用其極,才能夠獲得最大的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 讓眾多品牌翻車的反「消費主義」到底在說什麼?|TREND
    消費主義是消費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而反消費主義是反對消費主義的思潮和社會運動,它反對以財富購買、佔有和消耗作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反對提前消費、過度消費,反對廣告、品牌和時尚,倡導可持續消費、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倡導簡單的生活方式,倡導精神財富,倡導人的全面發展*2。
  • 視界|波普藝術與消費主義:叛逆、商業與大眾
    他們都對新的商業藝術形式,或者成為消費主義藝術非常痴迷。獨立小組中不乏才氣縱橫的藝術家,如畫家理察·哈密爾頓 (Richard Hamilton)、雕塑家愛德華多·保羅茲 (Eduardo Paolozzi)、藝術批評家約翰·麥克海爾 (John McHale) 。他們經常在會議中討論美國的消費主義藝術,如漫畫、好萊塢電影、廣告設計等等。
  • 球鞋文化消費主義是如何蔓延到主機領域的?
    詹森 C 史密斯大學英語系助理教授 Jemayne Lavar King 說,他同時也是《Sole Food:簡述球鞋文化》一書的作者。King 教授表示,消費者對「一機難求」的 PS5 反響熱烈,因此造成了需求激增,也就給二手零售商哄抬價格提供了可乘之機,這是多年來由於球鞋文化的興起而在較大範圍內形成的消費主義趨勢的部分體現。
  • 波普主義:生長在消費主義之上的花朵,讚美物質主義的幻境
    自從達達主義的杜尚用一個小便池打破了藝術的「高低」之分,基於消費主義而誕生的波普便在60年代大行其道,逐漸成為了藝術的主流。「波普」其實就來源於英文的「pop」,本義即為流行、通俗。而這也成為了「波普藝術」的藝術的源泉。
  • 《搏擊俱樂部》與消費主義抗爭
    「我」希望通過藥物來獲得睡眠,即通過物質來彌補心中的不安。02分裂醫生雖然沒有給我開藥,不過參與臨終關懷小組的建議,出乎意料的讓「我」獲得了「睡眠」。在泰勒看來,只有破除我們的物質束縛,才能獲得真正的、精神層面的自由。泰勒對消費主義的反抗。
  • 《乘風破浪的姐姐》: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
    這種諷刺不僅源於寫出這樣歌詞的樂隊面對主流規訓時徹底的繳械投降,也在於這一幕讓我們清楚地認領了自己的失望:這個夏天的狂歡,無非是一個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讓我們來一一打破《浪姐》營造出來的幻象。
  • 小心消費主義的陷阱
    隨著網際網路的逐步完善,網購已經經過過了十多個年頭的打磨,如今各大網購平臺的商品總總林林,廣告代購多到讓人開花了眼,人們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消費主義的陷阱當中,所以這時我們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消費行為是否已經處於被控制的境地。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近年來,在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侵蝕下,恨不得365天每天都是情侶購物狂歡節,女性也被諸多商家設定為想像中的購買主力。可是女性真的熱衷於買買買嗎?這種通過買買買獲得自我價值的幻象又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呢?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活字文化·日刻策劃出品的音頻課程《用性別之尺丈量世界——18堂思想課解讀女性問題》中,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對女性與消費主義關係之間的討論:「消費無法讓女性更有權力、地位和發展機會,而是導致女性陷入對物質的依賴,對人生價值的誤判,並錯失發展機會。」
  • 塞林格對美國消費文化的批判與反思
    在這種精神狀態下,消費成為整個社會共同尋找的治病良方和靈丹妙藥,以緩解他們的內心焦慮和釋放精神的壓抑。由此,美國消費文化逐漸佔據美國文化的重要位置。傑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對當時盛行的美國消費文化表現出極端的排斥和厭倦,同時又表現出明顯的認同與屈從。
  • 美國右翼崛起前夕:「反平權修正案」的主婦們是如何拉開文化戰爭...
    這部迷你劇的故事背景是1970年代美國如火如荼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講述了美國女性因對《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持不同立場而爆發種種矛盾衝突的故事。隨著1960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ERA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聲援。1972年,ERA在美國參眾兩院表決通過,提交至州立法機構。按照規定,只要1979年3月22日前ERA得到3/4個州(即50個州中的38個)的批准,ERA即可生效。
  • 怎樣幫你的女友爬出消費主義的大坑
    最近疫情放鬆了,女友又開始了買買買的日常活動,我迫於無奈,從多個角度給她講了講消費主義的危害,可算是讓她火熱的手稍稍降溫了。今天我就幫大家整理一些消費主義的特點、手法和危害,希望你說給自己女友聽的時候,她也能做些好的改變。當然這裡只是說女生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套路,不是說男生就沒有失了智的時候了。
  • 教皇方濟各批評荒誕的耶穌誕生場景:聖誕節已被「消費主義」綁架
    教皇方濟各強調:伯利恆的馬槽裡沒有消費主義,那裡只有愛和希望,據路透社報導,教皇方濟各指出,這些展覽展示了「人們如何試圖用藝術來展示耶穌是如何誕生的……」
  • 「黑色星期五」掀線上大戰,美式消費主義改頭換面
    原標題:北美觀察丨「黑色星期五」掀線上大戰,美式消費主義改頭換面 來源:央視當地時間11月27日,美國迎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黑色星期五」,以往隨處可見的搶購大軍很少出現,相反的是,各大商家正在網際網路上各顯神通,希望扭轉消費者的購物模式。
  • 蕭伯納鋼筆:拒絕消費主義陷阱,購買鋼筆的路上學會了什麼?
    任何把讓你掏錢的事情描繪的別有一番意義的事情,都是消費主義的一種體現。看清楚,不是說買東西就是消費主義,而是讓你通過買東西,去獲得一種虛無的快感,這叫做消費主義。  在購買鋼筆的路上,蕭伯納鋼筆總結了這18條箴言。別在被消費主義的陷阱所綁架,正確理性消費。  1.
  • 危害當代年輕人的認知膨脹和消費主義陷阱
    那麼這期節目呢,我在之前講女生的一些問題的時候,給大家提了一嘴消費主義。那麼今天呢,我又回到這個話題來給大家講一講消費主義偽造文化的事情。那麼在這一期節目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的收入是多少?我說每個月啊大家可以打在評論區上告訴我。在這期發出之後我會去看的,不是道大家有沒有在網際網路上看到這樣的網友啊,他們滿嘴都是非常奇怪的言論啊。
  • 比蘇聯更殘酷:麥卡錫主義之下,美國如何將「大清洗」推向全民化
    這也是美國在冷戰的歷史中國內最為詭異殘酷的一段時期,相比於蘇聯的「大清洗」,這一次「麥卡錫主義」的風暴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為美國日後對於全民的監控和控制埋下了伏筆。事實上,「麥卡錫主義」的出現並不稀奇,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思想自然可以傳播,在美國當然也可以傳播,而且在美國這種矛盾種類非常複雜的國家,共產主義的思想非常快的紮根成長了起來。
  • 貝索斯的長期主義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貝索斯的長期主義吳晨(作者系《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1999年末,美國網際網路泡沫即將破裂前夕,亞馬遜剛上市沒幾年,老闆貝索斯上了美國三大電視臺之一NBC的晚間新聞節目。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貝索斯就堅持長期主義,他把這樣的文化總結為「第一天」(DayOne)的文化,希望員工牢記,即使亞馬遜已經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之一,他們仍然需要保持像創業之初一樣。張磊在《價值》中重點談到堅持長期主義的重要性,強調「追求事業和夢想……著眼於長遠,全神貫注並全力以赴。」
  • 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美國又開始「攻擊不存在的敵人」
    華春瑩的原話是這樣的:「美方有關做法挑動意識形態對立,破壞中美正常人員往來,是對中方的嚴重政治挑釁,也是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和美反華勢力對華全面遏制打壓的又一表現」。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值得我們警惕。什麼是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主義真的要沉渣再起?它又將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