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伊朗沒個像樣的朋友支持他,他又是怎麼得罪美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呢?三弟從三維地圖上為大家講述!
中東這個地方的亂,其核心原因就是宗教和民族矛盾,而像沙特 埃及 阿富汗 巴基斯坦,土耳其 利比亞等國,信仰的都是遜尼派,而這兩個教派雙方,已互相攻伐千年之久。
伊朗面積164.5萬平方公裡,北鄰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土庫曼斯坦,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伊朗頻臨中亞 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又屬於「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再加上處在世界能源寶庫核心位置,周邊政治 民族環境複雜,歷來是國際爭奪的焦點地區。
阿拉伯之春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2010年12月17日,26歲的突尼西亞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在擺地攤時,遭受執法人員的侮辱與暴力,不堪忍受的他自焚身亡,選擇了用最極端的方式,來向腐敗不堪的統治階級,表達自己的抗議。
向整個社會發出了最強勁的號召,這一事件迅速有如狂風暴雨一般,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相應的伊朗作為中東地區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也受到了較為強勁的影響。
遜尼派和什葉派都想爭奪地區的領導權地位,雙方為此在原來矛盾的基礎上,繼續著抗爭,以沙特 埃及 約旦和海灣國家為代表的遜尼派陣營,反對以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勢力。
他們敵視一切異教徒,也反對遜尼派,更看不上什麼無神論者,所以大家可以發現,俄羅斯和咱們只跟伊朗談生意,基本沒有什麼政治往來,從這一點大家也許能看出,伊朗與周圍國家關係不好的原因了。
另外伊朗位居伊斯蘭世界的地緣中心,如果佔據伊朗的政權足夠強勢,那它必然會有意在政治上一統中西亞和北非,但現實情況卻是,四周都是遜尼派的地盤,自己獨獨改尊什葉派,這不是白白送出一個讓周邊勢力。
聯合起來圍攻自己的理由麼,所以伊朗主動轉變成伊斯蘭世界的另類,與世界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密不可分,以至於在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中,顯得格格不入。
那麼伊朗和美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這讓美國和伊朗徹底撕破了臉,美伊從此有好基友變成了仇敵。
而兩國關係的進一步惡化,主要發生在能源問題上,伊朗政府收入80%來自石油出口,當周圍許多阿拉伯國家,如阿聯 卡達 科威特。盡力實現經濟多元化,減少對石油收入依賴時,伊朗卻越來越依賴石油收入,政府財政收入難以預期。
經濟發展起伏不定,尤其因依賴石油收入,而抑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結果除出口石油外,伊朗幾乎製造不出世界市場所需的東西。
因此美國多年來,對在伊朗石油或天然氣部門工作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多次阻攔伊朗的石油 天然氣出口計劃。並且由於美國 沙特等國的阻撓,伊朗經由巴基斯坦至印度的管線,遲遲得不到實質進展。
印度其實國內非常需要能源,但迫於美國的壓力擱置,當然印巴目前的關係也是管線的嚴重阻礙之一,短期內該項目將不會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2004年11月底,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這使得伊朗核問題一度緩解,可是到了2006年年初,伊朗再次恢復了,己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首先加深了沙特對於伊朗的擔憂,伊朗對於地區霸權的野心和企圖,讓沙特感覺到自身地位受到了威脅,沙特的擔憂又反過來,加劇了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緊張局勢,使得整個地區的形勢進一步惡化。
伊朗的崛起,成為阿拉伯國家的威脅,伊朗認為它具有在該地區,建立霸權地位的能力和可能,有意挑戰中東目前的平衡和美國在中東的利益,這加劇了中東脆弱環境的混亂和動蕩。
從進入新世紀的開始,中東地區爆發了影響中東甚至,整個世界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伊核問題 能源危機等事件,中東地區形勢的劇烈動蕩背後,都有美國活躍的身影。
中東是聯繫歐洲和亞洲的重要地區,同時富含石油 天然氣等礦產資源,世界能源輸出的三大咽喉通道,荷姆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與亞丁灣的曼德海峽都在中東,美國已經大部分控制伊拉克和阿富汗,只剩下伊朗了。
這些雖然是對未來局勢的遠瞻,未必是以後的既定局面,但現在發生的一點,是我們有目共睹的。
那就是近年來,美國對伊朗的恫嚇力度不斷升級,強加給伊朗的帽子,從「流氓國家」到「邪惡軸心」,繼而到「暴政前哨」。他在中東的目的昭然若揭,這些舉動使伊朗深切感到,「落後就會挨打」的叢林法則,在伊朗看來,國家虛弱必然導致崩潰。
因此伊朗的突圍出路,還在於依託能源優勢,與東方國家建立起長遠穩定的外交關係,謀求更多的政治夥伴,以獲得更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