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
廈門市正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而在廈門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記者昨從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近期,該單位公布了「廈門市第五批新增市級非遺項目」的具體情況,共新增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閩南話《湯頭歌訣》、翔安車鼓弄、鼓浪嶼通背拳、宋江獅等。至此,廈門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9項。
那麼,
這新增的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具體有哪些?
它們有什麼特別之處?
今天和小編一起了解下其中的4個項目吧!
閩南話《湯頭歌訣》:
把中藥方劑唱出來
《湯頭歌訣》是清康熙年間的老中醫汪昂整合中醫古方編撰而成,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等都寫入歌中。在閩南,不少本地老中醫喜歡用閩南話韻律來唱誦《湯頭歌訣》,至今已300多年。
年逾八旬的廈門老中醫白鷺是閩南話《湯頭歌訣》的非遺傳承人。白鷺的父親白天福隨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歸國,救死扶傷。白鷺自小耳濡目染,4歲便開始學習閩南話的《湯頭歌訣》,9歲認藥學醫,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中醫。如今,白鷺吟唱的閩南話《湯頭歌訣》完成了所有錄音,為傳承發展留下了原始聲音資料。
專家表示,用閩南話唱誦,可以幫助中醫更好地記憶和理解中藥方劑,並能普及閩南話,幫助學習中藥和生僻字詞的閩南話發音,讓《湯頭歌訣》和閩南話的學習變得妙趣橫生。
圖片來源: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翔安車鼓弄:
進退有度方成舞
一男一女,一胖一瘦,走三步,退三步,詼諧滑稽的動作表演,逗得大家哈哈笑,這便是閩南人熟悉和喜愛的「車鼓弄」。
車鼓弄,又稱弄車鼓、車鼓陣,是閩南特別是翔安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娛樂形式,集說、唱、表演合一,是古代弄戲的遺存形式。
柯春向是翔安車鼓弄的傳承人。她說,想要演好車鼓弄,逗大家笑,其實並不容易。為了把劇情演繹得詼諧逗趣,演員都會刻意「扮醜」。演員們常常要私下不斷揣摩步伐、逗趣的姿勢等,才能在臺上生動演繹。
在翔安地區的鄉村迎神賽會、農閒節日的慶祝活動,以及新婚等喜慶日子,都能見到車鼓弄的身影。
圖片來源: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鼓浪嶼通背拳:
多流派融會貫通
鼓浪嶼通背拳源於通背劈掛拳,迄今已有270多年歷史,屬北少林拳種,是中華武術重要的拳種之一。
二十世紀初,通背劈掛拳第六世祖孫振寰挾藝南下,在廈門鼓浪嶼創辦了「通背武術社」,他將摔跤、大洪拳、譚腿、六合槍、太極拳等武術流派的精髓吸收進了通背拳中,形成了鼓浪嶼通背拳。
時至今日,孫振寰的學徒門生遍布各地。其留傳下來的套路有57套,其中拳術17套、器械20套、徒手對練8套、器械對練12套。
鼓浪嶼通背拳屬於長拳類項目,動作舒展大方,矯健美觀,有助強身健體,且具有獨特的表演價值。
圖片來源: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宋江獅:
始於宋末傳承700年
在廈門集美孫厝樂安,常年活躍著一支武藝精湛的宋江獅隊,從宋末至今,傳承了700多年30多代。
據悉,樂安宋江獅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有別於北方獅子的雄壯高大,也有別於廣東地區南獅的秀氣小巧,是廈門乃至閩南地區屈指可數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舞獅。
宋江獅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表演由獅旗開始,按啃獅腳、趴烏魚、跳柴椅、打四角、倒立走、倒頭翻、搶獅球、殺獅和救獅九章節,表現出歡快喜慶、技藝精湛的特點;表演中又以南拳的各種武術招式來表現,富有鮮明的陽剛之氣。
圖片來源: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