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2020-12-24 瀟湘晨報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

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通過專業評委和現場觀眾進行評估。本次飲食類項目及傳承人評估特別關注溫州集體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如瑞安、永嘉索麵製作技藝由村集體作為保護單位,此次參評也由村集體委派參加。

作為在這次活動中設置的競技板塊之一,主辦方組織了吹糖人、糖畫類項目的現場拼比活動,來自溫州各縣(市、區)的吹糖人、糖畫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臺競技,一比高低。

來自鹿城的吹糖人曹達豐說,吹糖人在他曹氏家族傳承已經100年歷史,於2014年列為溫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為該項目傳承人。

曹達豐一邊介紹製作工藝,一邊動手製作。記者發現,同樣一個吹糖人項目,來自不同縣(市、區)的代表性傳承人,手藝和流派不盡相同,最後呈現出的作品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舉辦此次活動有兩個目的,一是對飲食類非遺項目進行規範化管理,二是促進飲食類非遺項目的傳播。」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思好說,所有參與評選的飲食類非遺項目以及代表性傳承人經專家評選後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對於不合格的傳承人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整改,並可能退出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由政府部門重新認定傳承人,以完成傳承人的優勝劣汰。

目前,全市共有人類非遺項目4個,國家級項目34個,省級項目145個,市級項目963個。現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7位,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6位,溫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33位,全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633人,代表性傳承團體10個,代表性傳承群體18個。

根據《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溫政辦〔2009〕159號)文件精神,自2009年起,對市級以上65周歲傳承人的傳習活動實施扶持,每人每年發放2000元傳承補貼。2020年,溫州市財政繼續加大傳承人傳承經費扶持力度,全市列入市級以上傳承人全部享受補助,2020年共發放661位傳承人132.2萬元補助。

(原標題《一場飲食類非遺項目的「比拼會」 200多人同場競技》,原作者鄭榮,來源:掌上溫州客戶端。編輯 項銳。)

【來源:浙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非遺獻禮國慶】合肥糖畫手藝人王大山:製作大公雞圖案糖畫祝福祖國
    非遺文化承載了祖祖輩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創造,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脈搏。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萬家熱線邀請了廬州蛋雕、馬派皮影、徽派盤扣……非遺文化傳承人,用精心準備的非遺文化作品獻禮國慶,祝福偉大祖國生日快樂!49歲的合肥肥東糖畫藝人王大山,製作糖畫、吹糖人十多年,一把銅勺堅守,以勺子代筆,用糖作畫,傳承古老技藝,傳播非遺文化。他特地為國慶,製作大公雞圖案糖畫,祝福祖國生日快樂。
  • 這是一個藝術範兒的美食節 吹糖人、糖畫、捏麵人……小時候吃過的...
    「這幾天去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了嗎?」「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真熱鬧,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一定得去看看。」這幾天,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成了市民熱議的話題,大家見面都會互相詢問,有沒有到大召走走。如果您還沒有去過,不知道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有什麼好玩的、好看的,那就跟著記者一起去看看吧。
  • 糖人、糖畫……為什麼過年離不開它們?
    糖人、糖畫……一說起來這些,就有濃濃的畫面感在腦海裡盤旋。那是關於民俗、年節和熱鬧的最直觀記憶。(文:蘇小年)糖塑是我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俗稱吹糖,糖人模,從事這行手藝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國各地。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流傳至今。說完糖人,咱們再來說說糖畫。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立體的,一個大多是平面的。糖畫是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
  • 「80後」非遺傳承人創新「名字糖畫」 「易烊千璽」被顧客點名最多
    糖畫,你一定吃過或是見過,但你想過自己的名字用糖畫做出來嗎?渝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興李氏糖人糖畫的傳承人李梅就創新出一款精美的「名字糖畫」,通過深厚的書法功底,將自己的名字,或是愛人的名字變成可以吃,又好看的糖畫。許多遊客專程慕名而來,要求用糖畫寫「易烊千璽」「肖戰」等「愛豆」的名字。
  • 非遺傳承人耗時兩日繪製8米巨型糖畫
    非遺傳承人耗時兩日繪製8米巨型糖畫 (1/6) "← →"翻頁
  • 武氏糖畫:傳承五代,走出國門
    糖畫、吹糖人是融民間物質與精神文化享受於一體的中國傳統藝術。糖畫、吹糖人,觀之若畫,食之有味,據傳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聊城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武氏糖畫、吹糖人技術保留了中華民族古代文化藝術,傳承至今已有五代。
  • 「非遺人物誌」上饒有個「糖人胡」!胡壽高專攻「靈山糖畫」成網紅
    最近,在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吾悅廣場金街,一位臨街設攤製作糖畫的中年人常常被一群人圍觀。只見他手握一湯勺,舀起溶化的糖汁,在大理石板上抑揚頓挫來回澆畫,不一會兒,或一幅「書法」,或人物造像,亦或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便栩栩如生呈現在人們面前,引來一陣陣喝彩。圍觀市民紛紛用手機拍下這生動場景,分發朋友圈!
  • 「易烊千璽」被顧客點名最多「80後」非遺傳承人創新「名字糖畫」
    「易烊千璽」被顧客點名最多居然是因為「80後」非遺傳承人創新「名字糖畫」渝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興李氏糖人糖畫的傳承人李梅就創新出一款精美的「名字糖畫」,通過深厚的書法功底,將自己的名字,或是愛人的名字變成可以吃,又好看的糖畫。許多遊客專程慕名而來,要求用糖畫寫「易烊千璽」的名字。創新「名字糖畫」明星的名字寫得多每個周末,李梅都會來到渝中區山城巷製作糖畫。
  • 糖塑(成都糖畫)——吃的藝術
    2008年,「糖塑」(四川成都糖畫、湖北天門糖塑、江蘇豐縣糖人貢),作為傳統(民間)美術被列入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何謂「糖塑」?即以飴糖、蔗糖(白糖)等為原材料,通過加熱或熬化,以吹捏、倒畫、鑄模等加工手段和造型方法,塑造成平面或立體的人、物、鳥、獸等具體形象的造型藝術。
  •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發布日期:2020-03-02 09:18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 瀏覽次數: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精神,開啟拾遺之旅,體驗眉山糖畫技藝
    傳承人展示高超技藝 張昊 攝品-糖畫之魅力糖畫將工藝與美食巧妙融合,融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於一體,受到各個年齡段人們尤其是小孩子們的喜愛,觀之若畫,食之有味。糖畫雖然看起來是民間藝人的雕蟲小技,藝人往往在短短幾分鐘裡就能誕生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但除了熟能生巧以外,我們看不見的是背後是藝人精妙的繪畫構思,裡面蘊含了歷史、美術、地方民情風俗、蔗糖工藝等等複雜的元素。三蘇糖畫也是源自於此,傳承人的精心打磨,看似行雲流水,卻將作品的一分一寸都拿捏得很到位,足以見得這是一門高深的技藝。
  • 河南師傅表演「吹糖人」,一拉一捏吹出動物造型,小學生排隊要...
    近日,河南商報非遺文創學院持續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帶領惠濟區非遺傳承人,先後走進鄭州市開元路小學、鄭州市東風路小學、鄭州市實驗小學等多所學校,傳授非遺手工技藝,為學生們帶去了一場傳統文化的盛宴。糖畫老師從糖畫的起源、發展過程、影響等各方面向孩子們做了全面的介紹,並著重講解了糖畫的製作過程。吹糖人老師給孩子們吹起了老鼠偷油的糖人,掀起了活動的高潮。
  • 重慶渝北:龍興糖畫 六代傳承的民間藝術
    來源:渝北發布因為對糖畫情有獨鍾,龍興李氏糖畫第六代傳承人——八零後的李梅並沒有像同齡人那樣外出打工,而是留在了龍興古鎮,一心打理起了家中的糖畫事業。看似輕而易舉的糖畫,實則融匯了國畫的白描,蘊涵了剪紙的韻味。2017年,傳承了六代之久的李氏糖畫被列入了渝北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跟糖畫一同入選的,還有更為神奇也更加困難的吹糖技藝。
  • 「非遺糖畫」走進社區
    「非遺糖畫」走進社區 2020-12-30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傳統技藝·河套糖畫
    非遺糖畫糖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糖畫,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這一頗具民間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和美好的想像,無論在廟會、集市還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歡迎的民間技藝之一。
  • 新華非遺網上展廳:栩栩如生的張氏糖畫
    新華非遺網上展廳:栩栩如生的張氏糖畫 2020-12-09 1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對面、手把手 非遺傳承人教孩子們畫糖畫
    商報非遺文創學院進校園活動上,劉氏糖畫第五代傳承人劉勝利與孩子們互動11月13日,河南商報非遺文創學院走進鄭州市東風路小學,鄭州市非遺項目糖畫傳承人、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會員劉勝利,手把手帶領學生們體驗糖畫製作技藝。
  • 學糖畫、做麵塑,6位非遺大師走進社區,邀市民體驗非遺之美
    糖畫、蜀繡、夾江竹紙……2日下午,由由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以及四川省文化產業普及基地共同主辦的「恪守初心,共享非遺文化之美」公益非遺體驗活動在成都市高新區鐵像寺水街舉行。本次體驗活動包括夾江竹紙抄紙技藝體驗、夾江木板年畫、蜀繡、成都糖畫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及非遺學院非遺手作工作室推出的包括川劇臉譜、刺繡、剪紙、編結等在內的系列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驗課程。精緻的非遺文化展示和豐富的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的社區居民前來圍觀。
  • 成都糖畫:可觀可食的非遺技藝,妙手生花,甜在心頭
    「倒糖餅兒」、「糖粑粑兒」、「糖燈影兒」……這些成都人耳熟能詳的童年回憶,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糖畫」。 成都糖畫是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流傳於四川省成都市及周邊地區。 這一頗具民間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考,它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褚人獲《堅瓠補集》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
  • 合肥非遺糖畫傳承人打破糖畫傳承困境 每周去學校免費教學
    糖畫起源於明代,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張雲萍是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糖畫、國畫傳承人,糖畫早已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為了傳承這門技藝,她每周都要堅持去學校免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