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獻禮國慶】合肥糖畫手藝人王大山:製作大公雞圖案糖畫祝福祖國

2021-01-12 安徽門戶網站

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為了正常觀看視頻,請您 點擊

這裡

升級瀏覽器

編者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沉澱,是文化的凝聚。非遺文化承載了祖祖輩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創造,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脈搏。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萬家熱線邀請了廬州蛋雕、馬派皮影、徽派盤扣……非遺文化傳承人,用精心準備的非遺文化作品獻禮國慶,祝福偉大祖國生日快樂!

49歲的合肥肥東糖畫藝人王大山,製作糖畫、吹糖人十多年,一把銅勺堅守,以勺子代筆,用糖作畫,傳承古老技藝,傳播非遺文化。他特地為國慶,製作大公雞圖案糖畫,祝福祖國生日快樂。王大山希望,中國非遺文化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讓子子孫孫都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肖承瑤)

推薦閱讀:

勞動仲裁成功率近100% 合肥律師王濤:尋找雙方心理平衡點是關鍵

10月起合肥15路公交延長服務時間 80路公交恢復原有走向

相關焦點

  • 非遺|傳統技藝·河套糖畫
    非遺糖畫糖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糖畫,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這一頗具民間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和美好的想像,無論在廟會、集市還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歡迎的民間技藝之一。
  • 9歲學藝 成都街頭糖畫藝人41年糖畫上百種圖案
    掌握和接觸過上百種圖案會在大眾審美變化中增加和創新當天一早,成都動物園已經是一副熙熙攘攘的景象,吳逢全的糖畫攤,也已經被大朋友小朋友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相比那些岌岌可危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吳逢全覺得自己「境遇」還不錯。成都目前有像他這樣的糖畫藝人百餘名,數量居全國之首。如今的吳逢全,已步入知命之年,但他驕傲地說道,「糖畫的傳承情況比較良好,基本上都是家傳。兒子吳毅現在也是靠這門手藝吃飯,這門技藝會繼續傳承下去。」吳毅今年28歲,他已經完全可以獨當一面了,有時候也獨自在動物園出攤。
  • 新華非遺網上展廳:栩栩如生的張氏糖畫
    新華非遺網上展廳:栩栩如生的張氏糖畫 2020-12-09 1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合肥非遺糖畫傳承人打破糖畫傳承困境 每周去學校免費教學
    糖畫起源於明代,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張雲萍是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糖畫、國畫傳承人,糖畫早已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為了傳承這門技藝,她每周都要堅持去學校免費教學。
  • 糖畫製作:從嘴裡甜到心裡
    中國發展網訊霸氣十足的龍、展翅欲飛的蝶、可愛吉祥的羊、機靈百變的鼠……近日,在奉賢南橋陽光四季園小區多功能室,進行了一堂「尋找童年的味道——趣味糖畫製作」課程。空氣中飄散著的絲絲甜香,不僅讓小朋友們垂涎三尺,也喚起了許多人塵封的童年記憶。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糖畫製作 糖畫最常見的圖案是十二生肖,蟲魚花鳥、飛禽走獸,轉動竹箭,當箭頭指向什麼圖案,便選定了什麼樣的圖案,有種命運的意味。
  • 府南街道「傳承非遺,助力大運」文體活動項目糖畫活動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這一頗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為了讓轄區居民切實感受糖畫魅力,2020年9月28日下午3點,府南街道同德社區攜手成都青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同德社區一樓活動室開展了以「幸福府南,糖繪中國」為主題的趣味糖畫活動,活動當天邀請了省級非遺文化傳承老師梁老師向參加活動的轄區居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糖畫教學活動。
  • 「非遺糖畫」走進社區
    「非遺糖畫」走進社區 2020-12-30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發布日期:2020-03-02 09:18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 瀏覽次數: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精神,開啟拾遺之旅,體驗眉山糖畫技藝
    知-糖畫之起源糖畫,這一盛行於民間的技藝最初起源於宮廷,16世紀的明代宮廷中,每逢新年祭祖時,官宦大戶人家往往用模具印製糖獅、糖虎和文臣武將等形象用以祭祀,後來該技藝傳入民間,逐漸演化為糖畫。到了清代,糖畫更加流行,製作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為龍、鳳、魚、猴等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 糖畫 - 糖畫_吉安新聞網
    不甘心中規中矩的民間藝人創造性地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會貫通,不再使用印鑄模具,而是直接操小銅勺,舀糖稀在石板上描繪出變幻無窮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文臣武將等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的糖畫藝術。王要紅是吉安的一位糖畫藝人,今年50歲的她從事這門手藝已經20多年了。現在,她在某商場開了一家糖畫藝館,師傅就是她的爺爺王家其。
  • 尋找「鄉村匠人」:井研糖畫手藝人凌強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食用,可欣賞,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和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廣泛流傳於巴山蜀水之間,備受老百姓喜愛。糖畫起源於唐代流傳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研城街道,就有一位堅守糖畫手工藝近30年的手藝人凌強。
  • 一口鍋,一勺糖,驚豔時光的非遺記憶——糖畫
    2019年,於國昌的糖畫在全國第一屆「迎春杯」手工藝術大賽中榮獲糖畫類一等獎。現場製作糖畫 勾起了兒時的回憶初夏時節的石家莊西部山區,風景秀美。昨日10時許,在鹿泉區德明古鎮的一處攤位前,糖畫藝術吸引了眾多來此遊玩的遊客。
  • 糖畫,可玩可吃,孩子們最喜愛
    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合肥城隍廟是最熱鬧的地方,很多市民都來這裡遊玩祈福,不少民間手藝人也跑過湊熱鬧,到這裡來擺攤,展示他們精巧的技藝,售賣一些很特別的產品。糖畫就是其中一種,這種可玩可吃、形狀各異的玩具,孩子們最喜愛。圖為合肥城隍廟,人們團團圍住畫糖畫的師傅,有人買走了一個小豬糖畫。
  • 走出國門的桐鄉糖畫小傳承人
    近日,桐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振東小學403班的魏樂樂帶著桐鄉非遺糖畫走出國門,登上美國NBC《小小達人秀》舞臺,在好萊塢環球影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展示桐鄉非遺糖畫製作技藝。稚嫩的小手一勺一鏟熟練地操作著,飛舞的鳳凰、靈活的兔子……各種惟妙惟肖的圖案在她的手中活靈活現,引得駐足觀看的外國友人目瞪口呆,贊口不絕。
  • 轉糖畫、捏麵人、看吃播,周六來寬窄巷子玩轉非遺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周六來逛寬窄巷子,不僅可以在網紅景點拍照留念,還可以將糖畫、竹編、羌繡等非遺一網打盡,沉浸在院落場景裡體驗非遺的樂趣。6月13日至6月27日期間,在寬窄巷子極具禮儀感的川西民居寬巷子24號院落裡將展示中華老字號、傳統非遺項目等場景互動體驗,展示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之美,讓市民體驗傳統非遺的趣味。讓你兒時的記憶裡,站在街巷駐足,盯著手藝人做「糖畫」絕對是個甜蜜的記憶。
  • 糖畫——藝與愛的傳承
    文/圖 楊 帆 龍恩澤若問兒時快樂的記憶裡有什麼是一直抹不去,總會時時想起的,那糖畫定是其中一種。舉著晶瑩剔透、栩栩如生的「蟠龍」「飛鳳」輕輕一舔,香甜的味道便溢滿整個童年,美好,難忘。41歲的花垣縣邊城鎮糖畫工藝傳承人楊秀敏決定將這祖傳技藝傳承下去。楊秀敏說,糖畫是他家的祖傳手藝,爺爺和父親都是糖畫藝人,靠著制賣糖畫維持一家人生計。「小時候,看著熱鍋裡的糖稀在父親的勾畫下變成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圖案,實在是太有趣了。」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就愛上了糖畫。12歲那年,楊秀敏正式跟隨父親學習糖畫。
  • 成都糖畫:可觀可食的非遺技藝,妙手生花,甜在心頭
    後來,民間藝人又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於一體,不用印鑄模具,而改為直接操小銅勺,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日的糖畫藝術。 如果你認為糖畫只是街頭藝人的雕蟲小技,那就大錯特錯了,它可不像看起來的那樣簡單。
  • 走出國門的糖畫藝人,竟然是來自永年|永年人的一天 第55期
    邯鄲市永年區西蘇鎮尚村四十七歲的李會師,就是一位糖畫藝人。他們家祖祖輩輩做糖畫,有資料記載的可以向上追溯四代,他是第五代嫡系傳人。李會師跟隨父親做糖畫,至今仍為傳承這項非遺進行著不懈地努力,他們家的「銀燦糖藝」如今是享譽海內外。說起糖畫最初是起源於唐朝,到了清代,糖畫更加流行,製作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為龍、鳳、魚等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 面對面、手把手 非遺傳承人教孩子們畫糖畫
    商報非遺文創學院進校園活動上,劉氏糖畫第五代傳承人劉勝利與孩子們互動11月13日,河南商報非遺文創學院走進鄭州市東風路小學,鄭州市非遺項目糖畫傳承人、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會員劉勝利,手把手帶領學生們體驗糖畫製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