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畫 - 糖畫_吉安新聞網

2020-12-24 吉安新聞網

        

糖畫頗受小朋友喜愛

       

做糖畫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作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老藝人以勺子為「筆」,糖稀為「墨」,石板為「紙」,提頓放收之間,振翅欲飛的蝴蝶、張牙舞爪的蟠龍、憨態可掬的熊二瞬間惟妙惟肖完美展現出來。

糖畫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糖燈影兒」。據考,它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堅瓠補集》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稱之為「糖丞相」。

由此可知,最早的糖畫是先塑模再用糖稀澆鑄的,這極大地限制了民間藝人的想像力和創新力。不甘心中規中矩的民間藝人創造性地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會貫通,不再使用印鑄模具,而是直接操小銅勺,舀糖稀在石板上描繪出變幻無窮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文臣武將等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的糖畫藝術。

王要紅是吉安的一位糖畫藝人,今年50歲的她從事這門手藝已經20多年了。現在,她在某商場開了一家糖畫藝館,師傅就是她的爺爺王家其。

她回憶說,爺爺是從湖北逃難到吉安的,因為沒田沒地,就幹起了糖畫營生。那時的糖畫藝人是走商。爺爺每天起早貪黑挑著一副糖畫挑子走街串巷。挑子的一頭是熬糖的爐子,一頭是繪糖畫的石板和「轉糖盤」。隨便在哪個街頭巷尾放下挑子,挑子旁不一會便會聚集一大群人,有纏著爸媽叫嚷著要吃糖畫的,有懷著好奇心看爺爺繪糖畫的,更多的是湊熱鬧的,裡三層外三層「吸粉」無數。那時用的糖是白砂糖或者紅糖,加上用的是木炭生火熬糖,火候很難掌控,熬糖成為了難度最高的環節,糖熬生了,繪糖畫則不流暢,糖熬老了,糖畫則帶苦味。

更有意思的是,糖畫與別的生意不同,有條不成文的行規,就是用轉盤賭糖畫,也叫「轉糖」。規矩就是「先付錢再轉,半轉不算,老少無欺,請勿玩耍」。轉盤是一塊正方形的木盤,中間有軸,軸上橫著轉棒,一頭墜著指針,轉盤四周畫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圖案。

「轉糖」賭的是運氣,複雜的簡單的糖畫價格一樣,轉到哪個圖案付的都是一樣多的錢。當手撥動轉棒開始旋轉,孩子們最希望轉到蟠龍、花籃、孫悟空等糖畫造型,因為蟠龍圖案用糖最多,製作也費工夫。最不希望轉到的是糖餅,用銅勺從熱糖鍋裡舀出點稀糖,然後在石板上快速繞幾圈就完成了,又方便,用糖又少。但不管轉到什麼,孩子們的快樂還是有增無減,因為那糖畫的香甜總是讓小饞貓們垂涎三尺。

時過境遷,如今王要紅做糖畫也一直與時俱進,用的糖是麥芽糖,乾淨又衛生,顏色好看,口感也好。圖案也由原來的二三十種,增加到上百種。既有傳統的十二生肖、神話人物、花鳥蟲魚,又結合流行趨勢,新創作了人名糖畫、火爆動畫片人物(比如奧特曼、熊二等等)。

糖畫和繪畫不一樣,做糖畫沒有底稿。因為是用糖來繪畫,糖涼了之後非常容易凝固,所以「下筆」就不能停。每次創作新糖畫時,王要紅都要用鉛筆在白紙上練習,設計好糖畫的走勢轉承,類似「連筆畫」。等到起筆收筆都爛熟於心後,她才開始實踐操作。

採訪她的那天,她現場給我演示了幾種糖畫的製作。舀起熬好的糖稀,她調整好呼吸,輕輕磕一下勺底,迅速提勺遊走起來,金黃透亮的糖稀聽話地在她的手下迂迴盤轉,或急促或舒緩,不到一分鐘,一隻兇悍神猛的老鷹就做好了。旁邊玩耍的幾個孩子也被吸引了過來,如同看魔術表演一樣驚奇地看著。

本以為王要紅憑藉這20多年的老手藝,收入肯定不錯,可她卻是一臉無奈的苦笑。原來,舶來品棉花糖對糖畫的衝擊很大,由於現在的棉花糖工藝改進,原來單一的球狀體已經轉變為多色布娃娃模樣,迅速博得孩子們的喜歡。萬般無奈之下,王要紅在堅守糖畫的同時,不得不兼營糖葫蘆、棉花糖製作。

傳承400餘年的古老糖畫技藝路在何方?告別王要紅後,我深深陷入沉思。

相關焦點

  • 糖畫製作出新高度,女子用糖畫為抗疫助力
    導讀:糖畫是中國傳統的一種食物,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平時的時候我們大家看到的可能都是一些比較有趣的人物形象,不過在現在這種時刻,糖畫其實也是可以有所不同的。相信大家都知道,糖畫雖然看起來可能很簡單,大多數人只是覺得好吃,但是糖畫製作起來卻並沒有那麼容易。也正是因為這樣,現在看到的很多糖畫其實都是一些非常簡單的樣式,很少有那種繁瑣的,因為製作的時候實在是個大麻煩。
  • 傳統民間工藝——糖畫
    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工藝以勺為筆糖稀為墨在大理石板上速度飛快地勾勒出精美的造型>深受廣大朋友喜愛糖畫,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兩種。糖畫製作一般分熬糖、融糖、畫糖和起糖四步,所用的工具有爐子、鍋、銅勺、銅起子、冷卻板、竹籤和插臺等。用溫火將糖慢慢溶解,當糖完全溶解後才可以繪畫,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後就會冷卻、凝固,對時間的把控非常重要,也是最體現手藝人功夫的時候。
  • 糖畫——藝與愛的傳承
    文/圖 楊 帆 龍恩澤若問兒時快樂的記憶裡有什麼是一直抹不去,總會時時想起的,那糖畫定是其中一種。舉著晶瑩剔透、栩栩如生的「蟠龍」「飛鳳」輕輕一舔,香甜的味道便溢滿整個童年,美好,難忘。41歲的花垣縣邊城鎮糖畫工藝傳承人楊秀敏決定將這祖傳技藝傳承下去。楊秀敏說,糖畫是他家的祖傳手藝,爺爺和父親都是糖畫藝人,靠著制賣糖畫維持一家人生計。「小時候,看著熱鍋裡的糖稀在父親的勾畫下變成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圖案,實在是太有趣了。」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就愛上了糖畫。12歲那年,楊秀敏正式跟隨父親學習糖畫。
  • 非遺|傳統技藝·河套糖畫
    非遺糖畫糖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糖畫,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這一頗具民間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和美好的想像,無論在廟會、集市還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歡迎的民間技藝之一。
  • 合肥非遺糖畫傳承人打破糖畫傳承困境 每周去學校免費教學
    糖畫起源於明代,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張雲萍是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糖畫、國畫傳承人,糖畫早已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為了傳承這門技藝,她每周都要堅持去學校免費教學。
  • 9歲學藝 成都街頭糖畫藝人41年糖畫上百種圖案
    行話說,「中國糖畫要看西南,西南又數成都最佳。」對一部分人而言,現在糖畫已經成為老照片中的一道光影,那是童年裡的模糊記憶。那麼,如今成都街頭的糖畫藝人又何在呢?近日,天府早報記者就採訪到一位手工藝人,他9歲接觸糖畫,一做就是41年,並且還要一直做下去。
  • 她把索菲亞教堂「搬進」糖畫
    索菲亞教堂糖畫。劉廣平進行糖畫製作。咱哈爾濱有位「糖畫奇人」,不但能40秒一筆畫出栩栩如生的「金牛迎春」「雄雞報曉」等十二生肖糖畫作品,還能用兩個多小時把索菲亞教堂「搬進」糖畫作品。已經創作3000多幅糖畫作品的她,準備把哈爾濱各色景致收入自己的糖畫作品。
  • 【圖說】民間手工技藝糖畫
    糖畫講究一氣呵成龍畫好了糖畫,俗稱「倒糖餅兒」,這種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獨特手工技藝,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吸收了皮影和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表現手法,不用印鑄模具,而改為直接操小銅勺,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
  • 糖畫—兒時的記憶
    在我們的腦海裡,糖畫是很多人兒時抹不去的美好記憶。藝人端坐於糖畫攤前,執勺在手,經過短暫構思,飛快地將勺中的糖液揮灑在光潔如鏡的大理石板上。看著糖漿像是魔法一般幻化成一個個神奇的形象,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圖畫,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戲劇人物……皆晶瑩剔透,栩栩如生。
  • 用糖畫出來的它,真美!
    當造型完成後,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糖畫的題材有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的內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若是側面的形象,便以線造型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兩種。
  • 手工糖畫亮相高臺街頭
    近日,糖畫手工技藝亮相高臺夜市,勾起了大家的童年記憶。糖畫是一種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其題材有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內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在高臺,製作這種手工糖畫的人叫羅新民。記者見到羅新民時,他正在模具的幫助下製作十二生肖糖畫。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糖畫製作 還記得小時候吃過的「糖畫」嗎? 這時糖畫師傅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健,也是糖畫的複雜之處,待定型時,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一個「藝術品」就完成啦!
  • 糖塑(成都糖畫)——吃的藝術
    成都糖畫是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四川民間過去又稱倒糖餅兒、糖粑粑兒、糖燈影兒等。成都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畫,曾廣泛流行於四川省成都市及周邊巴蜀大地城市鄉村。糖畫成都舊為益州,自唐宋以來製糖業發達,故民間糖塑(糖畫)藝術也一直非常興盛,歷史悠久。相傳,成都糖畫始於唐代,由陳子昂首創。以白糖為原料,一口糖鍋、一把糖勺、一把小鏟和一塊大理石板,成為藝人製作糖畫的幾乎全部家當。
  • 武氏糖畫:傳承五代,走出國門
    民間藝人現場製作糖畫。   糖畫、吹糖人是融民間物質與精神文化享受於一體的中國傳統藝術。糖畫、吹糖人,觀之若畫,食之有味,據傳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聊城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武氏糖畫、吹糖人技術保留了中華民族古代文化藝術,傳承至今已有五代。
  • 糖畫製作:從嘴裡甜到心裡
    中國發展網訊霸氣十足的龍、展翅欲飛的蝶、可愛吉祥的羊、機靈百變的鼠……近日,在奉賢南橋陽光四季園小區多功能室,進行了一堂「尋找童年的味道——趣味糖畫製作」課程。空氣中飄散著的絲絲甜香,不僅讓小朋友們垂涎三尺,也喚起了許多人塵封的童年記憶。
  • 糖畫:甜蜜的手藝誰想學(圖)
    7月1日,從事糖畫的民間藝人鄧文化在省城萬達廣場附近演繹了精彩手藝。  幽蘭人鄧文化做糖畫已有26年,他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民間藝術,如果有讀者愛好糖畫,他願意收徒。鄧文化在大型活動現場創作糖畫。  全村只剩兄弟倆堅守糖畫  手腕輕抬、手指輕晃,原本金黃色的糖漿,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大老虎。49歲的鄧文化一邊跟遊客聊天,一邊給遊客現場做糖畫。  鄧文化告訴記者,他是南昌縣幽蘭鎮厚田村人。在他們村莊一直有做糖畫的習俗,村民世代靠做糖畫走街串巷謀生,久而久之,整個村莊形成了獨具民間藝術的氛圍。
  •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發布日期:2020-03-02 09:18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 瀏覽次數:
  • 尋找「鄉村匠人」:井研糖畫手藝人凌強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食用,可欣賞,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和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廣泛流傳於巴山蜀水之間,備受老百姓喜愛。糖畫起源於唐代流傳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研城街道,就有一位堅守糖畫手工藝近30年的手藝人凌強。
  • 糖畫,可玩可吃,孩子們最喜愛
    糖畫就是其中一種,這種可玩可吃、形狀各異的玩具,孩子們最喜愛。圖為合肥城隍廟,人們團團圍住畫糖畫的師傅,有人買走了一個小豬糖畫。畫糖畫是一門傳統手藝,起源很早,約在明代開始用模具印製糖獅、糖虎和文臣武將等用以祭祀,後在民間得以傳承,演化為畫糖畫。糖畫的原材料是糖塊,畫糖畫的師傅用一個小爐子和小平底鍋來融化糖塊成為粘稠的糖稀,再用糖稀作畫。
  • 新華非遺網上展廳:栩栩如生的張氏糖畫
    新華非遺網上展廳:栩栩如生的張氏糖畫 2020-12-09 1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