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畫頗受小朋友喜愛
做糖畫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作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老藝人以勺子為「筆」,糖稀為「墨」,石板為「紙」,提頓放收之間,振翅欲飛的蝴蝶、張牙舞爪的蟠龍、憨態可掬的熊二瞬間惟妙惟肖完美展現出來。
糖畫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糖燈影兒」。據考,它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堅瓠補集》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稱之為「糖丞相」。
由此可知,最早的糖畫是先塑模再用糖稀澆鑄的,這極大地限制了民間藝人的想像力和創新力。不甘心中規中矩的民間藝人創造性地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會貫通,不再使用印鑄模具,而是直接操小銅勺,舀糖稀在石板上描繪出變幻無窮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文臣武將等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的糖畫藝術。
王要紅是吉安的一位糖畫藝人,今年50歲的她從事這門手藝已經20多年了。現在,她在某商場開了一家糖畫藝館,師傅就是她的爺爺王家其。
她回憶說,爺爺是從湖北逃難到吉安的,因為沒田沒地,就幹起了糖畫營生。那時的糖畫藝人是走商。爺爺每天起早貪黑挑著一副糖畫挑子走街串巷。挑子的一頭是熬糖的爐子,一頭是繪糖畫的石板和「轉糖盤」。隨便在哪個街頭巷尾放下挑子,挑子旁不一會便會聚集一大群人,有纏著爸媽叫嚷著要吃糖畫的,有懷著好奇心看爺爺繪糖畫的,更多的是湊熱鬧的,裡三層外三層「吸粉」無數。那時用的糖是白砂糖或者紅糖,加上用的是木炭生火熬糖,火候很難掌控,熬糖成為了難度最高的環節,糖熬生了,繪糖畫則不流暢,糖熬老了,糖畫則帶苦味。
更有意思的是,糖畫與別的生意不同,有條不成文的行規,就是用轉盤賭糖畫,也叫「轉糖」。規矩就是「先付錢再轉,半轉不算,老少無欺,請勿玩耍」。轉盤是一塊正方形的木盤,中間有軸,軸上橫著轉棒,一頭墜著指針,轉盤四周畫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圖案。
「轉糖」賭的是運氣,複雜的簡單的糖畫價格一樣,轉到哪個圖案付的都是一樣多的錢。當手撥動轉棒開始旋轉,孩子們最希望轉到蟠龍、花籃、孫悟空等糖畫造型,因為蟠龍圖案用糖最多,製作也費工夫。最不希望轉到的是糖餅,用銅勺從熱糖鍋裡舀出點稀糖,然後在石板上快速繞幾圈就完成了,又方便,用糖又少。但不管轉到什麼,孩子們的快樂還是有增無減,因為那糖畫的香甜總是讓小饞貓們垂涎三尺。
時過境遷,如今王要紅做糖畫也一直與時俱進,用的糖是麥芽糖,乾淨又衛生,顏色好看,口感也好。圖案也由原來的二三十種,增加到上百種。既有傳統的十二生肖、神話人物、花鳥蟲魚,又結合流行趨勢,新創作了人名糖畫、火爆動畫片人物(比如奧特曼、熊二等等)。
糖畫和繪畫不一樣,做糖畫沒有底稿。因為是用糖來繪畫,糖涼了之後非常容易凝固,所以「下筆」就不能停。每次創作新糖畫時,王要紅都要用鉛筆在白紙上練習,設計好糖畫的走勢轉承,類似「連筆畫」。等到起筆收筆都爛熟於心後,她才開始實踐操作。
採訪她的那天,她現場給我演示了幾種糖畫的製作。舀起熬好的糖稀,她調整好呼吸,輕輕磕一下勺底,迅速提勺遊走起來,金黃透亮的糖稀聽話地在她的手下迂迴盤轉,或急促或舒緩,不到一分鐘,一隻兇悍神猛的老鷹就做好了。旁邊玩耍的幾個孩子也被吸引了過來,如同看魔術表演一樣驚奇地看著。
本以為王要紅憑藉這20多年的老手藝,收入肯定不錯,可她卻是一臉無奈的苦笑。原來,舶來品棉花糖對糖畫的衝擊很大,由於現在的棉花糖工藝改進,原來單一的球狀體已經轉變為多色布娃娃模樣,迅速博得孩子們的喜歡。萬般無奈之下,王要紅在堅守糖畫的同時,不得不兼營糖葫蘆、棉花糖製作。
傳承400餘年的古老糖畫技藝路在何方?告別王要紅後,我深深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