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2日 14:10 來源:中國江西網
參與互動(
)
●南昌縣幽蘭鎮厚田村曾經家家戶戶都會做糖畫
●如今該村只有鄧文化兄弟在堅守 他們為了傳承願意收徒
一把勺子加一把銅鏟,一口咕嘟咕嘟冒泡的糖鍋,不用毛筆,不用紙張,只需潑潑灑灑,纏纏繞繞,就能成就一幅神奇的畫。這畫不僅能欣賞,還能吃,甜絲絲的入口即化。7月1日,從事糖畫的民間藝人鄧文化在省城萬達廣場附近演繹了精彩手藝。
幽蘭人鄧文化做糖畫已有26年,他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民間藝術,如果有讀者愛好糖畫,他願意收徒。
鄧文化在大型活動現場創作糖畫。
全村只剩兄弟倆堅守糖畫
手腕輕抬、手指輕晃,原本金黃色的糖漿,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大老虎。49歲的鄧文化一邊跟遊客聊天,一邊給遊客現場做糖畫。
鄧文化告訴記者,他是南昌縣幽蘭鎮厚田村人。在他們村莊一直有做糖畫的習俗,村民世代靠做糖畫走街串巷謀生,久而久之,整個村莊形成了獨具民間藝術的氛圍。「我家四代都是做糖畫的,這手藝是從爺爺那輩兒傳下來的。我23歲起靠做糖畫為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從2000年起,村莊上的村民都放棄傳統的民間藝術,紛紛改行做其他職業,如今,僅有鄧文化與弟弟二人仍在堅守糖畫。
據稱由古人陳子昂所創
聊起糖畫的發展史,鄧文化打開了話匣子。他說,糖畫是由寫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古人陳子昂所創。當年,陳子昂很喜歡吃黃糖,而且吃法與眾不同,他是將糖熔化,在清潔光滑的大理石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花卉圖案,待凝固後拿在手上,一面賞玩一面食用,十分雅趣脫俗。
後來,陳子昂在閒暇之餘收了幾個徒弟傳授此技。這些徒弟又傳徒弟,並將它傳向四方。
糖畫看似雕蟲小技,實則融匯了國畫的白描,蘊含了民間剪紙的韻味,是集多種藝術為一體的藝術。「大型的糖畫叫大貨,例如有立體花籃,孔雀、龍鳳等。小貨是相對簡單的作品,如單個的花朵和水果等。大家經常看到的那種,也叫糖餅。」鄧文化說,糖餅是糖畫藝術的基本功,它要求速度快,斷絲利落,更要求形狀逼真,大小、厚薄一致。
甜蜜手藝希望後繼有人
糖畫看似不難,但裡面的門道不少,首先一關是熬糖,熬好的糖塊在常溫下,半個月都不會化,而且透明度較高,非常脆,不黏手。「此外,做糖畫的人是沒有底稿的,畫稿全在頭腦裡。我們在造型時多用飽滿、勻稱的線條,這樣形成的圖案才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對於傳統手藝的傳承,鄧文化告訴記者,他女兒雖然已經在學校做老師,但還是學到了做糖畫的精髓。如果有讀者愛好糖畫,他願意帶徒弟,希望把傳統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記者 馮訓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