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紀,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有關整數分拆的問題,他寫信向大名鼎鼎的歐拉尋求證明。
很多人一看到這個1+2就會非常疑惑,怎麼1+2還需要證明?這裡的1+2當然不是算術,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簡單方便的表述。我們大眾所熟知的1+2=3,1+2=3這是由皮亞諾公理定義的,既然是定義,那就不需要證明。其實陳景潤的實際工作是證明每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表示為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2的正整數之和
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一個質數加上兩個質數乘積的形式,用式子表示為1+2,這式子中的1表示一個質數,2表示的是兩個質數的積。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
12=2+2x5,16=7+3x3
順便說一下,你所說的1+2=3僅僅是一道一年級算術題而已,不能用來表示陳景潤的證明結果。通常只表示為「1+2」。
數學家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採用了篩選法,從(1+n)開始已經證明到了「1+4」、「1+3」,而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這距離哥德巴赫猜想只有一步。數學被認為是科學中的皇后,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明珠,而數學家陳景潤目前是距離這個明珠最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