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近一百年,誰是中國最偉大的數學家?
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但相信會有很多人選華羅庚。
華羅庚的一生堪稱傳奇!
他191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常州,小時候便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被小夥伴們起了一個外號叫「羅呆子」。
1922年,他小學畢業後進入中學學習,時任老師王維克先生可算是他的第一個伯樂,發現了他的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和引導。
1925年,他15歲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但因為家境貧寒,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打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憑著對數學的熱愛,其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9年冬,他還不幸染病,導致左腿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一年後,時年20歲的他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一篇名叫《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
這時,他的第二個伯樂出現了,當時的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圖書館館員?好熟悉的職位!)。
其後華羅庚在清華待了5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講師,他還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等多國語言。
1935年,他的第三個伯樂出現了,美國著名數學家諾伯特·維納在訪問中國時,注意到了華羅庚的潛質,向英國數學家哈代(Godfrey Harold)極力推薦。
1936年,剛剛26歲的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關鍵性的兩年。在劍橋這段時間裡,他發表了至少15篇論文,其中一篇關於高斯的論文給他在世界上贏得了聲譽。
1937年,27歲他從英國回到清華大學擔任正教授(不知道是不是最年輕的?),後來隨校遷至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直至1945年。
1946年,他先應邀赴蘇聯訪問,後又前往美國訪問,在美國期間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正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他決心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國,並於1950年2月回國途中寫下了著名的《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說道:「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在這封信中,華羅庚喊出了「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
回國後,他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又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他曾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時,還不滿75周歲的他受邀在日本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由於心臟病復發,於當日晚上10時9分逝世,結束了他為祖國數學事業貢獻不止的一生。
縱觀華羅庚一生,可謂是自學成長的典型,之所以能從一名初中畢業生成長為一代數學巨匠,除了他本人的勤勉和對數學執著的興趣外,還與遇到的伯樂、打破常規的用人環境密不可分。
尤其是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唯才是舉,勇於打破常規調將初中畢業的他調到清華大學任職,更是值得稱道。
正是受到這些伯樂的影響,華羅庚同樣是唯才是舉,敢於打破常規,他與弟子陳景潤的故事可算是他自己的一個翻版。當時正處人生低沉期的陳景潤的數學才能打動了華羅庚,所以華老才將陳景潤從廈門大學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陳景潤也不負華老期望,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2005年,錢學森先生曾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老之問,放在現何解?如果華羅庚生活在現在,一個初中畢業生還會成長為一代數學大家嗎?
小夥伴們,你們覺得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長按點讚會送作者三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