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是舉世聞名的數學家,是中國第一流的科學巨人,他的成就遍及數學的諸多重要領域,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人說,他是天才,他自己卻予以否認。那麼,他究竟是怎樣成為一名偉大的數學家的呢?讓我們從他的學習經歷中來尋找答案吧。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1925年,他在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現江蘇省華羅庚中學)畢業,隨後進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由於家境貧寒,他在這所職業學校僅念了一年半就輟學了,回到家幫父親經營小店。小店是名副其實的小,賣香菸是一根一根地賣。就這樣他一邊做小生意,一邊開始利用閒暇時間在家自學數學。
幾年後,他在家鄉中學找到了一份文書的工作,每月18元工資,雖然收入微薄,但比在家裡開小店好多了。他仍堅持學習數學,並很快在雜誌上發表論文,在數學研究領域嶄露了頭角。他的論文得到了清華大學一名教授的賞識。這位教授就是算學系主任熊慶來。剛開始熊慶來還以為他是個學成歸來的留學生,在大學任教,後得知他不過是一個初級中學的文書,不但不是大學生,而且還沒有讀過高中,不禁大為驚訝。
很難想像,一個19歲的青年,僅僅憑藉著手頭的三本書(《大代數》、《解析幾何》、50頁的《微積分》)以及兩本與數學有點關係的雜誌(《科學》和《學藝》)自學,就通過自己的思考寫出了關於斯圖謨(Sturm)定理的第一篇論文(《Sturm氏定理之研究》(1929年發表於上海《科學》雜誌)。他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1930年發表於上海《科學》雜誌)一文中還指出了蘇家駒算錯一個12階行列式。這種執著鑽研、頑強自學的精神令人感動。
1931年,熊慶來把華羅庚介紹到清華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工作的內容是管管圖書,打打雜。很快他被改任為數學系助理。考慮到人才難得,1932年,清華大學又破例請沒有讀過大學的華羅庚做熊慶來的助教,從此他得以安心做數學研究。兩年後,他升任教員。在清華學習期間,華羅庚不斷地將自己的新發現寫成論文投到西方國家刊物,然而由於他的發現都是西方的數學家已經研究出的結果,因此論文被退了回來。他繼續努力學習,在職業數學家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越走越遠。
1936年,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在劍橋學習的兩年時間,他並未登記考學位,他說,「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考學位的」。他每天到大學研究數學,在此期間裡他發表了十多篇數論論文,展示了非凡的才能和驚人的勤奮。此時,他的成果已使他躋身於世界一流數學家的行列。
1938年,他從英國回國,在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任教授。1946年,他應邀訪問蘇聯及美國,在Princeton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在美國Illinois大學工作。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到祖國。其後,他在國內全心全意傳授數學知識,考慮如何使數學大眾化,倡議普及數學,大力扶持中國的數學事業。
1982年,華羅庚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3年他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他當選為德國Bavaria科學院院士。
華羅庚在世界數學家的行列中名列前茅,他的成就令人讚嘆。但是,直到1980年、1983年、1984年法國Nancy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Illinois大學先後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之前,這位傑出的數學家一直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人們認為他是第一流的數學家,是一個極有天賦的人。但是,這位自學成才的數學家卻說「聰明在於學習,天才由於積累」。
他自曝讀小學的時候因為成績差沒有拿到畢業證,只拿到了一張修業證書。讀初中一年級時,數學是經過補考才通過的。那麼為什麼他還是成了著名的數學家呢?
就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華羅庚的思想有了一個根本的轉變,他突然認識到:既然自己的資質差,就應該多用時間來學習。從此,別人學一個小時,他就學兩個小時。這樣,數學成績就能不斷得到提高。這個原則,他貫徹了一輩子。他說,別人看一篇東西要三個小時,他就花三個半小時。經過長期的勞動積累,多少可以看出成績。在基本技巧爛熟之後,他往往能夠一個鐘頭看完一篇人家十天半個月都解不透的文章。因為有了前一段時間的加倍努力,在後一段時間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來天才就是這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