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館展陳的老字號「祝裕隆」金字招牌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物和老物件見證金華變遷。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金華人正默默守護一份又一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撿這些破爛做什麼?」
泛黃的紙張,清秀的字跡,不少書頁上有「省立農校」的字樣。「這些都是浙江省立實驗農業學校教師的講義,足有幾十冊之多。」45歲的金華市民王戰勇說,這是他新近發現的老物件。
這所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農校,舊址位於金義新區塘雅鎮,是省級文保單位。
講義出現的「台州農校」「丹崖書院」等字樣,令他迷惑不解,後來一查才知:抗戰期間,金華淪陷後,學校曾短暫搬遷至台州溫嶺丹崖山,改組為省立台州農業學校,借丹崖書院和丹崖禪寺的一部分做校舍。
「一個老物件就是一個歷史故事。如果沒有遇上它,我也許永遠不知道農校搬遷的歷史。我的家就在省立農校金華舊址附近,留住歷史的記憶,就是留住了鄉愁。」王戰勇希望,如果有更多人願意了解農校故事,他很樂意將它們展示出來,與人分享。
兩年前,金華市博物館館長徐衛在王戰勇家中見到一批老物件,有個人結婚證、出生證、生活照、離婚證、畢業證、糧票、布票、肉票……「這些都是一個個家庭的記憶,我見到這些老物件,就在想是否可以辦一場展覽,就叫『家的記憶』。」
後來,金華市博物館發動金華市民捐贈老物件,辦了一場「家的記憶——百年百姓生活印象展」,展覽接待觀眾超10.6萬人次,好評如潮,收穫了省級大獎。讓該館陳列部一位負責人印象最深的是市民說的一句話:「這些老物件我們家也有,原來它們也是有價值的,是可以收藏的。」她認為,展覽喚醒了許多人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意識。時下興起的「懷舊風」,讓老物件成了「金疙瘩」。
在市博物館展廳裡,掛著一塊金華老字號「祝裕隆」的金字招牌,表面鑲金,招牌上刻著綢緞、呢絨、色布等多種布料名稱,並註明「自產」。這塊難得一見的招牌,是金華市民陳啟加搶救回來的。上世紀90年代市區「兩街改造」中,這塊招牌差點被人當破門板扔掉。正好被陳啟加撞上,他意識到:「這塊金字招牌一旦丟掉,就再也找不出第二塊了。」當時,有人不理解地說:「撿這些破爛做什麼?」如今,它已成市博物館「八婺古韻」展廳一件重要展品,作為金華老字號的遺存見證歷史。多年來,陳啟加陸續向博物館等部門捐了50餘件文物。
「這幾年,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捐贈文物和老物件成為一種文明風尚,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其中。」徐衛說。過去,博物館發動大家捐,如今是大家主動來捐。從2014年以來,金華市博物館共收到市民捐贈文物、藏品2000多件,位居全省前列。
藏品背後
那些閃閃發光的捐贈故事
前不久,一對金華姐妹將父親的72件抗美援朝主題藏品捐給了市博物館。捐之前,姐姐黃小蘋發了一條朋友圈,講述父親的故事,也說明姐妹倆準備把藏品捐贈給博物館的想法,收穫了100多個贊。
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博物館捐文物,一位父親以兒子的名義行捐贈之舉,他說要把這份文化情懷傳承下去。
一位住在上海的金華籍企業家,偶遇一件可能與金華有關的文物,他高價買下,捐給家鄉。
有一個難得一見的鐵店窯乳濁釉梅瓶,曾是一位市民的心愛之物,梅瓶借展到市博物館後,有一天,他突然表態:「還是捐了吧,它放在博物館裡更有價值。」
讓文物活起來,既是社會願景,也是百姓心聲。文物捐贈背後的那些人和事,不勝枚舉,這些都是金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縮影。捐贈者來自各行各業:大學老校長、學者、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老手藝人、文史愛好者、企業家以及在外地工作的鄉賢等等,還有不少是普通市民。談到捐贈的緣由,有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也有人說:「金華市博物館是金華人自己的博物館,希望博物館越辦越好,藏品越來越豐富。」「博物館的文物保存條件比較好,傳家寶可以流傳更久遠。」「別讓記憶中的老物件消失。」
「生活水平提升了,人們更注重精神追求,留住鄉愁和記憶,體現了金華人骨子裡對弘揚地方文化的一份情懷、一種擔當。」徐衛表示,目前,全社會都很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越來越多的金華人意識到,珍貴歷史文物不僅屬於當下,也屬於子孫後代。
【來源:浙江省文物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