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田思奇
為紀念「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義大利首都羅馬從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和世界各大博物館借來拉斐爾的畫作,在今年3月舉行了大型拉斐爾畫展,展出這位義大利畫家的120幅作品。
然而受新冠疫情影響,這場策劃了幾年的展覽僅僅開幕3天後就按照該國防疫規定被迫關門。畫展開幕時,義大利疫情正處於爆發期,全球累計確診病例突破10萬。
在保持社交距離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難以倖免。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博物館協會發布的兩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新冠疫情,全球8.5萬座博物館陸續在不同時間段關閉,佔總數的近90%。
即便成功遏制病毒繼續傳播,博物館收入的大幅減少也已對其運營造成嚴重影響。報告指出,全球近13%的博物館可能無法再重新開放,相當於每8座博物館中就會有一座活不過本次疫情。
教科文組織文化部門助理總幹事奧託內(Ernesto Ottone)對美聯社表示,這會影響到大大小小新成立的,以藝術或科學為特色的博物館。這些活不下去的博物館「已經關閉了幾個月,沒有收入。他們也不知道如何獲得收入。」即便重新開放,它們也沒有能力更新設施來符合防疫規定。
教科文組織研究顯示,自2012年以來,全球博物館數量增加近60%至9.5萬座。這一增長證明,在過去十年中,博物館在國家文化政策中佔有重要地位。該機構強調,這種陳列人類遺產的場所在教育和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基礎作用,不僅在社會凝聚力方面,也在支持地方和地區創意經濟等方面。
「我們必須在最大程度上表明我們對這個部門的支持……人們可以完全安全地回到這裡,」比利時首相蘇菲·威爾梅斯周二(5月19日)在布魯塞爾參觀重新開放的博薩藝術中心時說道。
在義大利封鎖期間,拉斐爾的畫作雖然無法與藝術愛好者相見,但並沒有被挪走,借來的作品也順利延長展出期限。隨著義大利逐步放寬限制措施,這場展覽將於6月2日在羅馬重新開放,展覽將持續至8月30日。
然而在歐洲各國尚未確定何時恢復旅遊業的時期,主要的博物館也沒有確定開門時間。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和羅馬鬥獸場尚未開放,巴黎羅浮宮和蓬皮杜中心在法國放寬限制措施後依舊大門緊閉。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早在3月就預計將閉館至今年7月,期間虧損總額將達到1億美元。
與享受政府補貼的歐洲同行相比,主要依靠門票和慈善捐贈生存的美國博物館將受到更沉重的影響。美國博物館聯盟表示,調查發現該國三分之一博物館在疫情開始前就已經處於虧損或接近虧損狀態,疫情結束後近三成博物館或永久關門。
如果瀕臨倒閉,博物館或許不得不作出可能讓公眾鄙夷的決定——賣掉藏品。
大約3年前,麻薩諸塞州的伯克希爾博物館就發聲明稱,翻新計劃和未來運營所需的6000萬美元將主要通過拍賣藏品獲得。該博物館會把4萬件館藏作品中的20多件交給蘇富比拍賣行,最終獲得超過5300萬美元的收入。
此舉曾遭到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協會(AAMD)的制裁,因其「從根本上破壞了博物館、捐贈者和公眾之間至關重要的關係」。通常來說,賣掉藏品的收入應該用於購買新藏品。然而在疫情期間,該協會放鬆了資金使用的指導方針,允許博物館將拍賣所得用於維護現有藏品,並將捐贈收入用於日常運營。
伯克希爾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克萊佩塔爾(Ethan Klepetar)回應稱,如果沒有賣掉藏品掙錢,「我們就會破產,我們本將成為這場大流行的又一個受害者,絕對無法再開門。」
假如已經徹底關門,國際博物館理事會理事長彼得·凱勒(Peter Keller)對《紐約時報》表示,國際上目前沒有處理博物館倒閉的準則,各國規定不同。
例如法國的國家收藏品「不可出售」;荷蘭的《博物館文物處置指南》要求清點藏品,然後把捐贈品還給捐贈者,政府資金購買的藏品要提供給另一家荷蘭博物館。
歐洲博物館組織網絡秘書長茱莉亞·佩格爾(Julia Pagel)還指出,一座博物館的藏品並非單獨存在,互相還存在一定聯繫。如果都拆開賣掉,藏品之間的文化歷史背景就會缺失。
位於倫敦的查爾斯·狄更斯博物館也陷入困境。該博物館半數以上遊客來自國外,本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紀念狄更斯逝世150周年,但疫情和旅遊業的停擺打亂了一切。
博物館負責人辛迪·蘇格魯(Cindy Sughrue)坦言,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可能導致博物館只能撐到9月。倘若真的倒閉,該博物館甚至無法把最有價值的藏品送到另一家博物館去——「我們最大的作品就是狄更斯住過的這棟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