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和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最平等的公共場所之一。作為一個立體又親切的自由審美現場,它以一個儘可能包容的姿態歡迎這個世界上所有尋求未知的人們的到來。多元的文化力量和豐富的內容足以讓孩子們在博物館裡得到精神上的富養。
法國思想家蒙田在《人生隨筆》裡說:「絕大多數哲人,以及最偉大的人物都通過對美的欣賞和沉思來補償學校教育,並獲得智慧。」德國美學家席勒則在《審美教育書簡》當中不斷強調,美育離不開欣賞「真正的藝術作品」。
這一次,我們邀請全球知名藝術史學家、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先生領銜,與市委一流大學/藝術研究機構學者,帶你足不出戶,走進十三座全球一流博物館。
☆芝加哥大學教授,世界知名藝術史學家巫鴻:總序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巴黎 · 羅浮宮博物館
☆清華大學 美術學院教授張敢:佛羅倫斯 · 烏菲齊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董捷: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賈妍:倫敦 · 大英博物館+開羅國家博物館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汪瑞: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史學者邵大箴:聖彼得堡 ·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邵亦楊:巴黎 · 奧賽美術館
☆西班牙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院通訊院士邢嘯聲:馬德裡 · 普拉多美術館+墨西哥城 · 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國際交流室長楊銳:東京國立博物館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楊曉能:紐約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即可訂閱
全球頂級博物館的觀看之道
在紀錄片《局部》第一集中,陳丹青談到《千裡江山圖》的時候,他一邊感嘆著時年十八歲的王希孟敏感澎湃的藝術感知力和把加法做得富而不膩的少年野心,一邊隨口瑣碎到「有心的朋友,可以坐地鐵到故宮去看」。
後來,他的朋友史航笑說,這真是一句又懇切又老實的話了,「他連地鐵都提到了,生怕你不去。」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最平等的公共場所之一。比歌劇院親民,比畫冊課本立體。「大衛作為雕塑,你見過各種尺寸的圖片了,你也記得他有5米高,然而你翻畫冊的時候,不容易繞到後面去看到他的屁股以及肌肉走向。」而博物館就提供了這樣一個立體又親切的自由審美現場。博物館始終是平等的,它以一個儘可能包容的姿態歡迎這個世界上所有尋求未知的人們的到來。多元的文化力量和豐富的內容足以讓孩子們在博物館裡得到精神上的富養。
如果說,考古是文明的「第一現場」,那麼博物館則是大家進入文明的「第二現場」,從發掘轉向了收藏、展示。在博物館中,人類智慧被高度濃縮,大眾得以與文明直面。
法國思想家蒙田在《人生隨筆》裡說:「絕大多數哲人,以及最偉大的人物都通過對美的欣賞和沉思來補償學校教育,並獲得智慧。」
德國美學家席勒則在《審美教育書簡》當中不斷強調,美育離不開欣賞「真正的藝術作品」。
美國盲人作家海倫 · 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則寫道,如果擁有三天光明,我會選擇一天去博物館:「這一天,我將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這麼多的年代,怎麼能被壓縮成一天呢?當然是通過博物館。」
如今,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如何逛一座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如何在博物館中看出門道?
這一次,我們推出的音頻精品課《博物館觀看之道——解密100件全球鎮館之寶》選取了13座世界頂級博物館,以大家熟悉的「鎮館之寶」為切入點,梳理出了100多件世界文明的關鍵見證物,並邀請國內「最」熟悉它們的主講人——他們是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學者。帶大家了解世界上知名博物館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文明。
我們特別邀請到著名藝術史家、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錄製總序。巫鴻老師兼具藝術史深度和國際視野,他將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博物館觀看經驗,為大家解讀博物館的觀看之道:看真跡、原作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在感嘆文物的「美」和「價值」之外,是否還能有更深的體會?
巫鴻,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年-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80年-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獲得終身教職。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研究項目,擔任斯德本特殊貢獻講席教授。
提到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首先是公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羅浮宮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可以用「浩瀚」來形容
創建於1753年,藏品700萬件,覆蓋大洲文明和人類200萬年歷史。
面對這樣一座龐大的博物館,我們邀請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哈佛大學藝術與建築史系博士賈妍老師。她曾到英國訪學,也是大英博物館的常客,對那裡的展品早已爛熟於胸。她將用文物串起一條線索,牽引我們進入大英博物館的世界。
羅浮宮博物館
《蒙娜·麗莎》在這裡
創建於1204年,舊日法國的王宮,政府大規模修繕後成為專業的博物館。
藝術史學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老師,曾經在巴黎國際藝術城、法國國家遺產學院、巴黎第一大學從事文化遺產和藝術史研究,羅浮宮也是他學習和研究的對象。李軍老師將帶我們走進羅浮宮,並講述羅浮宮建築背後的故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866年,一群美國人在巴黎倡議建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此後100多年,經過了多次擴建。
著名藝術史學者、前美國國家美術館客座主任楊曉能老師,側重於美術史、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綜合研究,在美國教學、工作多年,他將為我們梳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那些珍貴藏品。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
從昔日皇宮到世上最古老的博物館
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過去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宮邸,收藏其收購的大量繪畫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老師,上個世紀50年代曾留學俄國,被俄國列賓美術學院聘為名譽教授。他也對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歷史非常熟悉,對館藏繪畫也頗有研究。這也是邵大箴老師首次接受邀請,參與音頻的錄製。能請到這樣一位藝術史學界的「師爺」級的前輩,著實難得。
烏菲齊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
文藝復興藝術大師作品的雲集之地
這裡是歐洲文藝復興藝術的誕生地,聚集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一批天才藝術家的驚世之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張敢老師,常年往返於義大利,看過幾乎90%文藝復興時期的真跡,他將帶我們走進這些藝術大師的精神世界。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
收藏西班牙繪畫作品最全面最權威
在西班牙歷代皇室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西班牙旅行最不容錯過的一站。
著名西方術史家邢嘯聲老師,精通英、法、西、意語,先後到歐美十餘國考察講學,當選西班牙聖費爾南多王家美術院通訊院士,對普拉多博物館裡的藏品有深厚的研究。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奧地利最重要的博物館
統治歐洲近7個世紀的傳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出資興建。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美術史系教授董捷老師,將帶我們一睹皇室的珍貴藏品。
奧賽美術館
塞納河左岸的「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由廢棄多年的奧賽火車站改建而成,如今是印象派大師的天堂。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外國美術史研究主任邵亦楊,幾乎每次去法國,都必去一趟奧賽。她將帶我們走近這座藝術殿堂。
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歐洲文明的源頭
這裡收藏了希臘乃至世界少有的藝術珍品和文物,最豐富,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古希臘文化。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汪瑞,曾經赴希臘學習、研究古希臘藝術,他將為我們解密古老文明背後的神奇之處。
埃及開羅博物館
古老文明的見證
這裡收藏了大量埃及從史前時代到遠古、中古、帝國時代,以至希臘和羅馬的藝術品。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賈妍老師,同時也是古埃及藝術的研究者,她帶我們去埃及開羅博物館一探究竟。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看遍日本社會各個時期的面貌
十幾萬件雕刻、染織、金工、武具、刀劍、陶瓷、建築、繪畫、漆工、書道等各類別的日本文物。
我們邀請了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學藝企畫部、國際交流室長楊銳先生,帶我們進入亞洲藝術的世界。
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
代表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
這裡的藏品不僅反映了墨西哥,也反映了整個美洲早期文明的進程,以它獨特的藏品在世界博物館裡獨樹一幟。
著名藝術史家邢嘯聲老師,將為我們介紹其中獨特而重要的文物,揭秘關於早期美洲文明的那些事兒,比如神秘的瑪雅文明到底是怎麼回事。
每一件藏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進入一座博物館,我們看的不是單件的文物,文物構成了展覽,展覽反映了文明。
我們將這些不同地域的博物館集合到一起,為大家打造一座「線上博物館」,我們串起那些「鎮館之寶」,也構成了一份世界文明的版圖。
在技術時代,我們都習慣了直接、及時、簡單的觀看方式,但博物館鼓勵的是另一種觀看方式:近距離、長時間的、耐心的觀看。而在觀看之前,如果你有一個領路人帶你一起進入,那麼就再好不過了。《博物館觀看之道——解密100件全球鎮館之寶》將帶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看方式。
這將是一座,
365*24小時為你開放,
真正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的「私人博物館」
課程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