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執刀TAVR手術再獲成功 患者無需開胸即可換瓣膜

2021-01-08 新民晚報

圖說: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手術團隊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早上9點剛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德達醫院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帶領手術團隊,輕鬆地走出複合手術室。近日,SAPIEN 3上市後,上海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成功完成。患者是一位高齡女性,有腎功能不全病史20餘年,並伴有陣發性房顫。在完成心臟超聲、主動脈CTA等評估後,醫生經過心內、心外等多學科討論,選擇的手術方案為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 。SAPIEN3瓣膜成功植入後半小時,患者拔除氣管插管。患者現已神志清醒,葛院士連說「非常好」,又叮囑了術後護理注意事項。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適合於高齡主動脈瓣鈣化性狹窄的患者,該類患者常常合併有其他臟器的嚴重受損或多種疾病,常規心外科開胸換瓣手術風險高,故TAVR逐步成為該類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在我國,TAVR手術起步較晚卻發展迅速,2010年,我國首例TAVR手術,正是由葛均波院士團隊完成,正式宣布這項革命性醫療技術引進中國。時隔十年,葛院士再一次成功執刀意義非凡。

相較於其他瓣膜產品,SAPIEN 3瓣膜的低瓣周漏發生率、低血管併發症發生率及低死亡率已在多項國際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簡單來說就是安全性優異,術後併發症少,並且對於臨床醫生來說操作比較方便。

「手術非常順利,SAPIEN 3瓣膜對醫生來說,是一款使用友好的產品。在中國上市後,上海首例SAPIEN 3瓣膜植入選擇在上海德達醫院進行,也是充分考慮到德達具有完成此類複雜心臟手術的硬體環境和醫護團隊。隨著第一臺手術的成功,我相信成功經驗很快可以在上海德達醫院傳承和發展,培養更多的手術醫生,而不僅局限於少數專家可以完成這類手術。」葛均波說。

上海德達醫院特聘教授葛雷也表示:「 不同的患者情況千差萬別,在選擇瓣膜時要綜合考量患者的整體情況。這例患者有腎功能衰竭,又有陣發性房顫病史,竇房結功能也較差,因此圍手術期既要預防中風又要避免安裝永久起搏器。我們團隊在認真分析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後,選擇了SAPIEN 3球囊擴張瓣膜,其獨特的設計使得我們安全順利地完成這例手術,患者無需開胸即可完成換瓣手術,為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手術! 」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相關焦點

  • 葛均波院士親自操刀上海首例SAPIEN 3球擴瓣植入
    德達心臟團隊葛均波院士、葛雷教授等為患者手術一小時生死時速,危重患者重獲新生早上9點剛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德達醫院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帶領手術團隊,輕鬆地走出了複合手術室。SAPIEN 3上市後上海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僅花費1個小時,就已成功完成。
  • 北醫三院開心臟瓣膜病門診,換瓣可以不開胸!
    有了新技術和新模式的雙重保駕護航,中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或反流患者將有更好的獲益。TAVR手術創造更多治療機會10月15日,在北醫三院心內科的胸痛中心介入手術室,一場高難度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順利完成。由唐熠達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為一位84歲的高危主動脈瓣狹窄合併心力衰竭患者換瓣,老人重獲「心」生。
  • 中國瓣膜大會重磅觀點 李軼江:主動脈瓣病再大年齡都不必放棄
    在心臟冠脈搭橋手術領域有很高的造詣,擅長包括體外循環下進行的心臟停跳冠脈搭橋術和不停跳冠脈搭橋術,非體外循環下進行的微創左胸小切口的冠脈搭橋術和正中開胸的冠脈搭橋術等各類術式。導語7月30日上午,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心血管外科李軼江教授應「China Valve」第六屆中國瓣膜大會邀請,與全國心血管同道,分享了一例高齡患者經皮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R手術)。
  • 湘潭首例Bentall手術完成!一次開胸,「補了」三處心
    11月6日,湘潭市中心醫院門診擬「主動脈竇瘤、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將患者收入醫院心胸外科。入院後,心胸外科在科內討論病情後,又為患者申請了全院大會診。通過專家討論一致認為,由於疾病讓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且病變的主動脈一旦破裂,患者甚至不存在理論上的搶救機會,所以開胸手術勢在必行。
  • 心臟擴大到原來的1.5倍,經過1小時手術,4天後出院!這技術……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團隊在詳細評估病情,同時結合患者本人意願後,制定了不開胸瓣膜置換的極微創手術方案——TAVR(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入術)。這也是十院心胸外科自2018年開展TAVR以來完成的第20例極微創瓣膜置換手術。手術由十院心胸外科主任臧旺福教授和周健副主任醫師共同率領團隊完成。
  • 36氪首發 | 二尖瓣介入治療需求高漲,「紐脈醫療」獲數千萬美元B輪...
    另外,公司研發的介入二尖瓣Mi-thos(經導管二尖瓣置換瓣膜)已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啟動探索性人體臨床研究,現已成功完成多例患者植入,手術流程順利、術後瓣膜功能滿意,無明顯反流、無嚴重併發症,瓣膜反流消失,順利進入隨訪期。
  • 尿毒症患者遭遇心臟瓣膜衰敗,面臨死亡邊緣……
    坐在病床上的患者辛先生(化名),回想起從死亡邊緣折回的驚心動魄,不禁感慨萬千。他患尿毒症多年,集多種疾病於一身,最近心臟瓣膜衰敗等兇疾突然發難,命懸一線。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崔勇主任團隊與重症監護團隊合作,在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成功完成一例經導管二尖瓣置換(TMVR)手術,使瀕臨死亡的患者絕路逢生。
  • 【首例】全國首例心肺復甦下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成功!
    △心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為患者複查餘大爺今年73歲。△主刀醫生尚小珂教授為患者手術在人工胸外按壓的輔助下,在股動脈開了一個小口,用7秒的時間,將一根很細的導絲送入,這根導絲的前端承載著一個縫著人工瓣膜的支架。
  • 葛均波院士團隊盤點2020年經導管瓣膜治療
    該試驗入選1000名患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和低手術風險的患者,隨機分配經股動脈 TAVI(使用球囊擴張瓣膜 Sapien 3)或外科手術(SAVR)。2年隨訪時,TAVI的主要終點(死亡+卒中+再住院)發生率仍低於SAVR組(11.5 % vs 17.4 %,P 本次研究結果為低危患者的 TAVI 增添了有力的證據。
  • 心外科醫生的「換門術」
    該患者右室耐受性差,合併反覆右房內血栓病史,如進行二次開胸手術,他將有極高的肺、腦血管栓塞,大出血及體外循環高併發症風險,朱某曾反覆多次求醫,均未予手術治療。「瓣中瓣」手術是在患者多年前放置的生物瓣架中再次進行瓣膜置換,即「壞的瓣膜中放新瓣膜」,該技術以切口小、避免二次開胸體外循環手術的特點適用於相關危重及需二次瓣膜手術的患者,是最新微創診療技術。
  • 老人剛進手術室就沒了呼吸、心跳,專家7秒「極速」送入救命瓣膜
    主刀醫生、該院心外科副教授尚小珂表示,老人此時狀況無法開胸手術,在持續給藥仍無法搶回心跳的情況下,只有一條路:爭分奪秒手術更新心臟「大門」。7秒刺穿「心門」挽救生命現場,董念國教授團隊快速決斷,在持續胸外按壓下,用一個球囊撕開狹窄的主動脈瓣,然後做TAVR微創換瓣手術。這也是老人唯一的希望。
  • 桂林市人民醫院:小住幾天、瓣膜置換,心臟中心連續完成兩例TAVI手術
    「經過醫院檢查發現,老蘇的心臟主動脈瓣狹窄並關閉不全,心臟肥厚,心臟收縮力度有所降低,這是明確的心臟瓣膜手術的指徵。」心臟中心伍于斌主任介紹:「因為老蘇高齡,患有嚴重的脊柱畸形,合併腎功能不全、糖尿病及貧血,接受開胸和心臟停跳、體外循環下手術,風險確實很大。」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五):再次開胸手術
    2、風險因素與再次手術的時機再次開胸手術與圍術期發病率及死亡率相關的重要因素包括:年齡偏大或偏小、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女性、術前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及腎功能衰竭等,成人患者有卒中病史、肥胖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病史及其它突發情況[3-6],其它因素還包括接觸輻射史等(ⅠA)。
  • 主動脈瓣膜狹窄4徵兆早發現,532原則預測存活時間
    兩者跟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最大差別,在於主動脈剝離跟心肌梗死都是持續性的症狀,再怎麼休息都不會好轉;然而主動脈瓣膜狹窄引發的不適,通常是運動過後血量需求增加而產生,所以休息後就會緩解。而劉真經常運動,會讓人覺得她很健康。而且她自己也可能有誤判,因為她會在運動後感到不舒服,但症狀在休息後獲得緩解,可能會誤以為不是大問題。
  • 「訂書機」手術修復「心門」 浙大二院專家完成大陸首例經導管三尖...
    她的家人帶著吳阿姨輾轉於國內多家著名醫院,但因為高齡、合併房顫、冠心病、腎功能不全、高尿酸敗血症等而被告知外科開胸手術風險極大,沒有合適的治療方法。近一個月來,她的病情愈發嚴重,晚上睡覺躺平時好像胸口壓著一塊大石頭,喘不過氣,生活質量極差,老人甚至有了絕望的念頭。吳阿姨和家人慕名找到浙大二院心臟瓣膜團隊的專家,王建安教授反覆多次組織團隊對吳阿姨進行評估。
  • 加拿大、臺灣相繼完成J-Valve手術,傑成醫療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近日,加拿大聖保羅醫院、臺北振興醫院相繼用J-Valve®為一名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和兩名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進行主動脈瓣介入換瓣治療。在使用J-Valve®之前,海外的高危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使用其他介入瓣膜成功率低,死亡率高,患者只能進行保守治療。
  • 22歲小夥患嚴重心臟病 「鑰匙孔」手術後4天出院
    微創手術完成先天性心臟病及瓣膜手術 就在一家人都無比沮喪時,小王打聽到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醫生僅需在患者的胸壁上打三個小孔,就能完成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及瓣膜手術。就這樣懷著一線希望,他來到了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
  • 葛均波院士團隊完成新一代超聲引導下Valve Clamp術一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周達新教授、潘文志副主任醫師,心外科的魏來教授、楊曄主治醫師,心超室的潘翠珍教授、李偉主治醫師,麻醉科的郭克芳教授,使用最新一代心臟超聲機器Philips EPIQ 7C,完成一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術。新一代超聲機器解析度高,圖像處理速度快,圖像界面舒適,使得手術非常順利。導管操作時間(從穿刺心尖到閉合心尖時間)僅10分鐘。
  • 西方患者比例不足9%,中國高達50%!洋產品不合適怎麼辦?這位中國...
    創新,源自患者需求。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的創新源泉,來自患者對生命無限渴望的真實需求。從學習微創換瓣技術,到形成「杭州方案」,王建安教授帶領團隊一路「跋山涉水」,用創新技術和產品,勇敢迎接中國瓣膜介入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