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術什麼最重要?器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術器械就是外科醫生手中的武器,給我一把土槍起碼還能戰鬥,但槍膛緊澀、彈匣生鏽、扳機還一扳就斷......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手術器械不給力的時候,以下場景相信很多外科醫生都經歷過。
剪不斷線的線剪
以前總被護士姐姐吐槽用組織剪剪線......
但是這並非是不按規範使用器械,有些線剪可能連 A4 紙都剪不動吧?
剪的次數比打的結還多,剪了五下只見線毛掉了,看著沒開過鋒的線剪,只能換組織剪吧。
開腹手術起碼還能用組織剪代替,碰到腔鏡手術時,腔鏡剪刀剪不斷線,真是恨不得馬上下臺拿塊磨刀石趕緊磨幾下~
嗯,以後失業了就在手術室門口開個磨剪子的攤......
對合不良的鉗子
搞不明白器械包在清洗滅菌前是否有仔細檢查過,運氣不好時一包器械能有三四把鉗子不能用。
布巾鉗夾肉要脫開、夾布會掉落,因為鉗尖對合錯位......
血管鉗、組織鉗夾取組織稍一用力就要滑脫......
腸鉗兩葉能有 3 mm 的錯位......
一掰就彎的針
現代縫線憑藉方便、快捷、抗菌等優勢逐漸取代了傳統縫針絲線,但傳統的絲線在手術時仍然有廣泛的應用。
在需要快速縫合、止血時,除了考驗洗手護士的基本功外,縫針和絲線的質量也同樣重要。
雖然兩針交替使用,但有時依然要眼睜睜看著洗手護士不斷地剪線頭,特別是小圓針穿四號線、七號線時,能等到靈魂出竅,只能安慰慢慢來。
好不容易穿好線了,縫了 4 針只見針變彎,就是穿不過皮膚,直到手快抽筋,針斷成了兩截,又開始找針……
沒開刃(大概?)的刀片
刀片原本是手術器械類中最鋒利的,但不得不吐槽曾經有一個批次的刀片實在太鈍,難道是說沒開鋒的刀片會厚一點,可以防止斷裂?
看起來一本正經,一刀下去表皮只劃開了一半,經常聽到隔壁的骨科醫生一臺需要動及肌腱、筋膜和骨膜的手術能用 6 把刀片,也是醉了。
這種刀片怎麼切肉?切西瓜都困難啊!
夾不住針的持針器
「小姐姐,你給我的這把持針器夾針針跑,夾線線滑,這樣下去要 1 點吃午飯了。」
洗手護士趕緊給換了一把,內心聲音:「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把不好的持針器了……」
擰不動旋鈕的腔鏡吸引器
有些腹腔鏡器械都已經用了 N 年。
教授手術做的相當漂亮,在用吸引器時面紅耳赤,就向洗手護士說道:「這個這麼緊,手都弄痛啦。來,給關節上點油潤滑潤滑。」
貼不住的負極板,不靈敏的電刀...... 要麼電凝鉤接觸不靈敏,或者雙極鑷尖對合不良、止血效果欠佳,又或者一臺手術國產超聲刀能出現八九次的報警,手術做完新超聲刀的墊片也差不多報廢了。
如何擁有想要的器械
每次專家來開刀,除了羨慕精湛的技術外,擁有自己一套順手、喜愛的器械也是小醫院外科醫生最想要的。我們拆了六個包的器械還不如他一包器械來的順手。
資金有限,那如何擁有自己科室甚至自己組裡的專用器械呢?
1. 每年都會有不同次數的醫療設備(器械)申購會議,可申請限額的器械。
2. 課題經費中可留撥一部分用來購買手術器械,這樣買來的器械還基本屬於專用,多好。
3. 不管大小醫院,只要有一定手術量的臨床科室都有機會申請重點學科、龍頭學科,即便是院級的,也有不菲的經費,每年購買一兩個器械包還是沒問題的。
減少醫療設備支出,惠及患者是利好措施,但手術器械是外科醫生最要緊的武器,真心希望不要一味地降低價格,從而增加操作風險,影響手術進程和心情。
最後,忍不住想吐露一下多年的心聲:
能否把洗手褲的褲帶質量提高些?有些是花 2 分鐘把褲帶摸出來,吸著肚子系上後,一放鬆崩斷了,只能找個膠布粘住;
有些是看著挺長,時間久了就變滑變鬆了,手術沒做完褲子滑到了腳脖子,場面及其尷尬...... 也是為難幫忙系褲子的護士姐姐了......
你還遇見過哪些坑爹的器械?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