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史蒂夫 麥凱瑞(Steve McCurry,1950- ),人們就會想起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那張最著名、最成功的封面照片《阿富汗少女》。他遊歷世界各地,拍攝了數百萬張照片,獲得無數攝影大獎;他還多次冒險前往戰區拍攝報導,並獲得以勇敢著稱的「羅伯特 卡帕(Robert Capa)最佳海外攝影金牌獎」,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最優秀的攝影師之一。
不久前我們在介紹馬格南攝影師布魯諾·巴貝的文章裡,提到過另一位非常著名的馬格南攝影師史蒂夫 麥凱瑞,他不但是馬格南圖片社的成員,而且還是《國家地理》雜誌的首席攝影師。
史蒂夫·麥凱瑞,1950年4月23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他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了20年,最後成為這本雜誌的首席攝影師。
197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取得攝影及歷史學士學位。
1980年,開始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專題照片。
1985年,被《國家地理》聘為籤約攝影師。
1979年,因在阿富汗採訪獲「羅伯特·卡帕最佳海外攝影金牌獎」。
1984年,獲全美攝影記者協會「年度最佳雜誌攝影師稱號」。
1998年,又獲『艾森斯塔特攝影報導獎」。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這張成名作——《阿富汗少女》,使用尼康FM2搭配105mm定焦鏡頭拍攝而成,對這張照片,相信你一定不會陌生。
《阿富汗少女》(攝於巴基斯坦,1984年)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史蒂夫 麥凱瑞的作品。
一「張」成名
前述照片主人公名叫莎巴特 古拉(Sharbat Gula),時年12歲。
1984年12月,麥凱瑞被派往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附近的難民營工作。「我在一個難民營的教室裡看到了這個女孩,立刻被她眼中的東西打動了。」「她的神色意味深長,但很震撼,不完全是笑容,不完全是蹙眉,眼神裡混雜著好奇與謹慎,令人們產生共鳴。」「我把它給《國家地理》雜誌的主編看了,他立刻站起來大喊:『下期的封面就是它了』。」
1985年6月,這張照片登上美國《國家地理》封面,贏得極高評價和榮譽。女孩的形象成為20世紀80年代阿富汗衝突及世界各地難民局勢的象徵。
史蒂芬 麥凱瑞與自己的成名作「阿富汗少女」。這個難民女孩擁有一雙穿透人心的綠眼睛。這一經典肖像成為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性的新標誌。
麥凱瑞說:"莎巴特 古拉的故事促使《國家地理》雜誌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通過各種渠道捐來的款項,再加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一些捐助,總額達到150萬美元,她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大部分錢用來資助那些失學的女童。"
2002年,麥凱瑞和他的同事重返故地,幾經周折,最終找到了這位成年後的阿富汗少女。
成年後的「阿富汗少女」莎巴特 古拉
捕捉人類的生存故事
史蒂夫 麥凱瑞的職業生涯永遠與戰地聯繫在一起。兩伊戰爭、貝魯特、柬埔寨、菲律賓、海灣地區、阿富汗,還有911事件,為了第一線拍攝,麥凱瑞常常冒著生命危險。
駱駝與油田大火(科威特 艾哈麥迪省,1991年)
麥凱瑞說:「當你身處戰區,你時刻與想要你命的人生活在一起,我會面臨很多種被殺的可能,槍炮、炸彈、彈片。你活在令人窒息的恐懼中。」「但是,我們不能屈服。這些故事必須被報導,記者和攝影師必須繼續講述故事。」
2001年9月11日那天上午,麥凱瑞恰好在他紐約的辦公室裡,眼見高樓冒出濃煙,他一把抓起相機奔向大樓屋頂。「曼哈頓市區在屋頂上一覽無遺,因此我開始拍照」,這是麥凱瑞長久職業生涯的直覺,要及時捕捉各個時刻。雙塔倒塌之時,原本站在幾個街區外查看情況的人們,眼見巨大沙塵來襲,紛紛向北奔逃,而麥凱瑞卻選擇了逆行向南。他說:「如果你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
「911」事件(美國 紐約,2001年)
當然,大師也並非完全要表達苦難,他還拍攝過很多風景與小動物。
「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史蒂夫·麥凱瑞有著特別過硬的攝影功底,技術十分精湛。似乎無論在什麼不利的環境裡,他都能拍攝到精美清晰的影像。
麥凱瑞愛用存在於現場的自然光,自然光中又偏愛散射光,他認為這樣有利於拍出光影和色彩都很協調且具美感的照片。
一般情況下,他習慣使用35mm以及85mm鏡頭,喜歡在真實環境裡拍攝紀實人物肖像。「人物的臉上鐫刻著他們人生的歷程,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在的靈魂。」對於他來說,作品最重要的特質在於其獨立性。只用一張照片,便能講述一個故事。
「你不能只惦記著你「既定的」目的地。去往那裡的旅程同樣重要。」麥凱瑞說,「用你自己的眼光和你自己的方式去看這個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記錄戰爭和貧窮,他也喜歡去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旅行和拍攝,比如印度。印度是他年輕時第一個前往的國家,也是去過次數最多的國家,大約有八十多次。印度濃烈的色彩令他著迷。在印度,麥凱瑞拍攝到了非常多的好照片。
泰姬陵和火車(印度 阿格拉,1983年)
沙塵暴(印度 拉賈斯坦,1983年)
達爾湖上的賣花人(印度克什米爾 斯利那加,1996年)
經歷了近四十年的拍攝生涯,麥凱瑞逐漸從一個報導攝影師轉變成視覺故事的講述者。
竿上的漁民 (斯裡蘭卡南部海岸 韋利格默,1995年)
他說:「我已越過作為一個故事的陳述者的階段,我的目標是向世界講述屬於我的冒險經歷。現在,我更傾向於將我的作品定位為視覺故事,而我近期的作品也更多來自於個人的興趣,拍攝有趣的地方以滿足我的好奇心。」
人文攝影創作中如何面對被拍攝者?史蒂夫.邁凱說:當我第一次與潛在的被拍者有互動的時候,我永遠都是試著給他們一個友好的微笑,並且給予足夠的尊重,大部分人是同意被拍攝的。
麥凱瑞八大經典構圖
我們常常對大師的作品望洋興嘆,究竟我們離大師的作品有多遠?以麥凱瑞經典作品舉例,總結大師8個常用構圖技巧,學會了這幾個技巧,離大師的距離就又近了一點點。
一、引導線
利用畫面裡的線條、色塊引導觀者的目光至焦點。
二、對角線
對角線可以提增照片活力,不至於呆板。
三、框架
仔細觀察現場,充分利用畫面裡的框架元素,比如窗口、門、洞等等。
四、找到背景和拍攝主體之間的對比
拍攝主體和背景之間最好能形成一定關聯或者對比。
五、填充畫面
儘量靠近拍攝主體,一方面壓縮焦外多餘元素,同時也可以營造視覺衝擊感、壓迫感。
六、主眼置於畫面中心線
拍攝人像時,將人物主眼放在照片中軸線位置。
七、尋找紋理、重複元素
紋理和重複元素帶來次序感,但這類照片如果處理不好會讓人感到乏味,所以畫面裡最好有一些衝突元素。所謂衝突元素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色彩對比。
八、對稱構圖
最簡單和原始的構圖方式,有效增加照片平衡感,百試不爽。
「熱情是必需的,無論你是從事攝影、寫作、繪畫、舞蹈或醫學。只要你找到了一生熱愛的事業,那麼你就必須努力,遵循紀律,不斷提高技藝。這是我一路走到現在的原因。」
——史蒂夫·麥凱瑞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
喜歡的話就點個讚點個「在看」
再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裡去
讓更多喜歡攝影的朋友看到吧~
(本期綜合自國家地理中文網、史蒂夫 麥凱瑞作品精選、七葉樹下、向日葵攝影美學、醇光旅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