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看清世間的萬事萬物?佛說:那就去看《華嚴經》吧!

2020-12-12 每日一首佛歌

在人類產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文字、思考的積累,所以並不能客觀地認知萬事萬物。隨著人與自然不斷碰撞,以及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開始逐步累積經驗。又因為總結和積累的數量相當龐大,所以古人類開始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保留記憶和經驗,以便後人能夠在此基礎上了解客觀真相。人類對未知有極大的好奇心,同時出於生存本能一直想了解周圍的一切。

直到鑽木取火、文字產生時,天地萬物得以定位,人類終於可以立言明事了,通過立言明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比如天上的雷電現象既超出人的能力所及又有一定破壞性,所以人類對雷電保持敬畏,希望了解和利用它,同時也努力發展著自己的智能。直到現在,語言、文字藉助網絡以及種種科學實驗不斷發展,人類的認知也處於不斷拓展中,這就是「因地有人,因人成事,因事立文」。

人類是通過語言、思考兩個途徑來了解事物的。言和思可以讓我們的認知清淨下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但語言容易受限於語言本身,思考也容易陷入迷亂,可見語言和思考這兩個工具是有兩面性的。語言和思考是人與生俱來的功能,經過後天大腦這一緣起發展到今天,這個時代已經成為言思的境界,感性的言思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主流。

因為多元化,今天我們的文化和文明已經累積得異常龐大、繁瑣和複雜,人們又因概念過多而迷失其中。沒有概念我們不足以了解萬事萬物,但概念太多又容易讓人迷惑。科學家不是在言思的境界,他們對現象的認知是建立在客觀實驗基礎上的。他們需要證明,這種證明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定理,一個實驗,所有人用相同的條件做一千次,都會得出相同的結果。

這個過程能夠讓人從感性的言思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人類有一種智能,可以藉助工具對現象得出客觀評價,客觀評價又能回過頭來讓人的言思進一步細化和理性化。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是科學家。科學家已經為大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我們只需把研究結論拿來用就可以了。因為我們對這些結論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更深的未知世界內心會很模糊甚至是懷疑:相對論到底是什麼?

它能夠解釋宇宙的原理嗎?解釋它有什麼意義?人能不能創造一個宇宙?宇宙到底是無意識的創造,還是人可以主觀創造的?這些問題是人類認知的未來方向。慶幸的是,佛陀以《華嚴經》做「貨架」,把這些紛繁複雜的現象歸類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讓萬事萬物變得清晰起來。一切宗教、知識都是因言而立的,而佛教認知世界的方法不僅僅有言教,還有證教。

所以佛正法有二:一個叫矯正法,一個叫證正法。這兩個正法的目標都指向了生命的本源。佛陀教誡我們,萬事萬物再複雜也是因緣所成,都符合「因緣而有,因緣而滅」的規律。我們可能不知道它是怎樣的原理,但在生活經驗中有過相關經歷就會發現確實如此。佛陀像一位生命的科學家一樣,他得出的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某些參照、參考,以此作為一種評判事物、評判自己、認知自己的方法,可信度很高。

我們對佛陀的認同,是建立在共同的對生命的體解上的,並不是因為我們是佛弟子,和佛陀有親近的關係、有人情才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比如我們可以觀察已經發生的事情、通過自己的經驗發現緣起法的科學性,然後把這一規律套用在未知的事物上,便會得到讓內心獲得清淨和獨立的方法。

相關焦點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佛陀說:「有生必有滅。」世間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永恆的。
  • 佛說:萬事皆有定數,一切隨緣
    那個時候的他們,在去聽從自己的本心時,自己的內心已經蒙上了一層薄霧,已看不清楚了。所以到最後,他們始終處於迷茫,飄忽不定之中,迷失了自我。他們不懂得一個道理,一個簡單的出奇,卻難以做到的道理:萬事皆有定數,一切隨緣。佛說:萬事皆有定數。
  • 《華嚴經》中說佛陀當年成道之處,有十種殊勝之處(一)
    唐代法藏大師的《華嚴經探玄記》中說: 佛陀當年示現成道所處的大地,是以金剛為地體的。換言之,它是金剛不壞之地,而且還具足了種種淨嚴之相。 什麼叫做淨嚴呢? 《探玄記》中說:「垢無不盡曰淨,德無不滿曰嚴。
  • 佛說:前世今生,看了和伴侶的「因果」關係,令你如夢初醒
    莫非前世那一眼,只為今生見一面。佛說:前世今生,我在佛前熟睡了千年,直到有一天遇到你,落下一顆憂傷的淚。佛看到我那憂傷的淚珠,說到:「我因無愛而成佛,你貪戀凡塵如何成佛?」我懺悔。佛說:懺悔無用,你有前緣未了,去吧,去續你的姻緣,我等你回來。為此,我在菩提樹下求了五百年。
  • 華嚴經中化導善財的彌勒菩薩
    華嚴經中化導善財的彌勒菩薩天佑漢傳佛教認為:《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後,於三七日中對相應弟子(登地菩薩)宣說的第一部大經(在度五比丘之前),故被譽為「首經」(暢佛本懷之首唱)。這一說法,不僅華嚴自宗如此看,法華判教同樣贊助此說。由於極其重要,是故備受推崇。
  • 做人就該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享受世間的萬事萬物
    人生在世,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享受世間的萬事萬物,才是我們應該活成的樣子。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自尋煩惱,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地享受。海倫·凱勒比一般人更懂得珍惜生活,懂得享受生命所帶來的快樂。在考試結束後,海倫·凱勒就和莎莉文老師立刻前往倫薩姆幽靜的鄉間。
  • 《華嚴經》的圖像詮釋:七處九會變相圖
    《華嚴經》是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主要有三個譯本。《華嚴經》的主要內容是七處九會,即釋迦牟尼佛在七處說法(第一處菩提場、第二處普光明殿、第三處忉利天、第四處夜摩天、第五處兜率天、第六處他化天、第七處逝多林),一共說法九次;因為在普光明殿講經有2次和3次的區別,因而有「華嚴經七處八會」和「華嚴經七處九會」之區別。
  • 《華嚴》圓教專接上上根人,否則,只是學文字,不得受用
    釋迦在印度,那個地方的根性是佛的根性,所以應以佛身而得度,釋迦牟尼佛現佛身;能大師在中國,中國在那個時候說法的對象是比丘,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頭說的,無論現什麼身是平等的,他是真佛不是假佛。這個接引對象是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沒有分。
  • 佛經中說的盧舍那佛,到底是誰?
    皆仁去過龍門石窟的大家都曾經見過其中莊嚴的盧舍那佛像,那在佛經之中所記載的盧舍那佛到底是誰呢?盧舍那又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那麼,盧舍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據《華嚴經探玄記》中說:盧舍那的意思是三業滿、淨滿、廣博嚴淨或光明遍照。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他的身相端嚴和威德,除了佛,無人能及。在法會中,他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功業,除了觀世音菩薩和普賢菩薩,無人能及。在華嚴經,對地藏菩薩之身份有新的陳述。華嚴是顯宗的經中之王,是最圓滿最究竟的成佛之經典。佛在華嚴經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 佛教:婆娑三聖、西方三聖、華嚴三聖、東方三聖,這次終於認全了
    據說婆娑世界又被稱為「五濁世間」,此間眾生苦難,罪孽深重,無奇不有。諸佛菩薩以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在汙濁的婆娑世界中堪忍苦難,難說能說,難化能化,不懈教化眾生。04華嚴三聖這是《華嚴經》中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分別是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 快收藏吧!佛弟子應該這樣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願將一切善功德,回向莊嚴佛淨土。真正的莊嚴,是在念佛時以至誠懇切的心,無一絲妄念,念到一心不亂,此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修行最重要是修心,將過去一切妄念漸漸收攝起來,變成與佛相同,心如此莊嚴才是真正的莊嚴,將此心的莊嚴回向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此即回事向理。
  • 佛說母親擁有世間十種高貴的品德
    佛告阿難說:「如果是男人,活在世間的時候,經常會到寺院裡聽經聞法,恭敬禮拜佛法僧三寶,聽經聞法以後,就會修行和念佛名號。所以他的骨頭顏色白而且重。這個世間的女人呢,她們的智力相對欠缺,容易被情感所困,認為生男育女,是女人們天經地義的事!她們每次生一個孩子,都是依賴乳汁來養活孩子的。乳汁是由血變成的,每一個孩子要飲用母乳,八斛四鬥。
  • 《圓覺經》中,關於「無明」,佛的這兩個比喻,說得確實很到位
    在《圓覺經》中,佛為眾菩薩講解佛法,他說成就佛道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明」,因此,要想有所覺悟,就必須「永斷無明」,也只有永遠斷滅掉「無明」才能夠真正的成就佛道。那麼,這個稱名為「無明」是什麼呢?「無明」來自於哪裡呢?
  • 佛教中「華嚴三聖」、「西方三聖」、「東方三聖」,指的都是誰?
    常聽人說佛教裡有諸多佛菩薩,比如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等,供奉在寺院殿堂裡的佛像也大多是這幾尊佛菩薩,但有人說有些規模比較大的寺院供奉的有諸如「華嚴三聖」、「西方三聖」、「東方三聖」等佛像,他們都是誰呢?可能許多人並不知道。
  • 佛說:每個人的因果,誰也逃不了
    人生中,一切報應都是自己所種下的果,自己的惡果只能自己去接受;凡事必出有因,善惡皆有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凡事都有因果,誰都逃不了。 如果我們眾生想要擺脫因果的循環報應,就應該多做善事,多結善因。只有心存善念,我們的福報才會久遠。
  • 八十萬字的華嚴經與成唯識論的關係,這十四個問題來回答
    廣如華嚴經說。二共教者即小乘三乘教。名字雖同意皆別異。如諸大乘經中廣說。可知仍諸共教上下相望有共不共。世間六道即為六門。聲聞緣覺復為二門。小乘中佛及初回心小乘人佛復為二門。此二佛同依三十三心依四禪等發智得成佛故。
  • 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華嚴經》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是說一切眾生都具備如來藏心體,此心體為法界實相心,一切諸佛皆需證得此心,才能修至佛地果位;然眾生執著妄想的緣故,不能證得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