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laxmi師姐供養的地藏菩薩像
大家每天常持誦地藏聖號,一句句南無地藏菩薩,早已深深印入心識,自得無量受用。而對於地藏菩薩的認知,每個人隨著聞思、修行境界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如民間那些沒有多少聞思的信佛者,將神佛混為一談,在他們看來,都是保佑、滿願又的神明。故一向的做法,就是燒香、禮拜,念念祈求所願。
有些則不經思維,人云亦云,說地藏菩薩常處地獄幽冥,度地獄餓鬼等眾生,便產生誤解和偏見,認為地藏菩薩專門度鬼,修地藏法會招鬼,這是嚴重的邪見。
別說民間人士,哪怕有些學佛的人,甚至接觸佛教多年的人,亦存此邪見。
我一聽深感很奇怪,稍微理性思維就知其錯謬,能稱為大菩薩,必定皆是發大菩提心者,慈悲和威力遍及十方界,豈會止於鬼道,怎會只度鬼?
且菩薩之威神力,十方一切諸大阿羅漢,一切大天天神所不能及,念誦者何以擔心招鬼?
眾所周知,普門品中,佛說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化身,周遍塵剎,施與眾生無畏,令離一切苦,速證菩提。地藏菩薩亦復如是。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佛說:
「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睹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大王天身。
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或作轉輪王身。或作剎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或作茷捨身。或作戍達羅身。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或作健達縛身。
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或作羅剎身。或作鳩畔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粵闍訶洛鬼身。或作師子身。
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地藏菩薩面對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從現佛身、菩薩身、聲聞緣覺身,到天龍八部等種種身。
世尊釋迦牟尼佛對地藏菩薩身份的介紹、宣說,在各經論中皆有提及,地藏十輪經云: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
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
佛還說到,地藏菩薩已經悟入如來境界,堪忍一切智位,超度一切智海,登一切智山。這裡的一切智應是對應三智之一的一切種智,即佛智。
據華嚴經大疏卷十六所載,如來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故稱一切智。
地藏菩薩已經證得佛智、入佛境界,知一切法,得一切智,而不僅是示現上的十地菩薩果位。
早已證得佛智
在《佔察善惡業報經》中,佛說:
「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
地藏菩薩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圓滿。
《圓覺大疏鈔》一曰:薩婆若,此雲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也。種謂種類,即無法不通之義也。謂世出世間種種品類無不了知,故云一切種智。
地藏菩薩的修證功德已經圓滿,為九界導師,證入不可思議之佛智,但因為本願深重,在十方權巧示現種種化身,度化有情。
佛在以上兩經皆透露了地藏菩薩的修證,已經臻於究竟,而在顯現上,具佛智,住如來境界而現十地菩薩身。
偏於五濁惡世度化眾生
佔察經云:「雖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薰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
地藏菩薩的這個願力,和釋迦牟尼佛是等同的。
在《悲華經》中,寂意菩薩向佛請問:
世尊,很多佛都建立淨土,成就無量功德,其中人民享受快樂,您為何不建立淨土,反而偏要來這種五濁惡世呢?
「是故吾以本願,處此不淨穢惡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有些菩薩本願是建立淨土,有些則願意去濁惡世界教化,來惡世教化是我的本願,我現在為你們解說。
無量劫前,寶藏如來出世,阿彌陀佛前身為轉輪聖王,釋迦牟尼佛為大臣。當時聖王和諸王子、臣民一起在佛前聞法。
寶藏如來看到這麼多人來學佛法,已於無上道不退轉,要準備為他們授記,於是顯現神通,讓與會大眾,看到十方佛世界的佛國淨土。
轉輪聖王對寶藏佛說,我以前就在思維佛國種種莊嚴,我現在發願建立我的淨土,願我成佛時,我的世界沒有地獄、餓鬼……
寶藏如來授記他將來成佛之名號為阿彌陀佛。
太子接著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
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太子的願力是聞聲救苦,寶藏如來賜予太子名為觀世音菩薩,並授記未來於極樂世界,接替阿彌陀佛而成佛。而第二位王子,也就是後來的大勢至菩薩。
多位王子發願並得到如來授記之後,大臣梵志發了震動三界的大願。他說,我現在覺得很憂愁,因為菩薩們雖然慈悲,卻很少人要來五濁惡世,所以我要在賢劫中行菩薩道。
我當爾時行菩薩道,久在生死,忍受諸苦,以諸菩薩三昧力故,要當不舍如是眾生。我行菩薩道時,要久在生死中忍受痛苦,以三昧力,不捨棄這些濁世眾生。
有諸眾生離聖七財,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作五逆罪,毀壞正法,誹謗賢聖,行於邪見,重惡之罪,猶如大山,常為邪道之所覆蔽;是故我今為是眾生專心莊嚴,精勤修集六波羅蜜。有毀壞正法、五逆、重罪、邪道眾生,他們被諸佛世界所遺棄,我要為度化這些眾生,而勤修六波羅密。
為了眾生種植善根,我願意進入阿鼻地獄十劫受苦,也要受畜生、餓鬼、貧窮、卑賤惡報,亦復如是。那些毫無善根的眾生,我都要教化他們,直到賢劫,都不願在天上享樂,除了準備成佛時在兜率天。
飢餓的眾生,我要用自己的血肉餵飽他們,眾生犯罪,由我來替他們受罪,以此救護他們。
五濁惡世時,娑婆世界充滿了貪慾、瞋恚、愚痴、憍慢、慳悋……種種不善,種種惡聲,因為業障太重,被他方佛世界所拋棄。
此時,我要下來成佛,處母胎時,就大放光明,遍照一切,凡是被我光明照觸的眾生,都會追求涅槃。
我成佛後,凡是那些想來陷害我、辱罵我、毒害我、傷害我的眾生,來到我面前,我要出妙音為他們講法,為消除他們業障,讓他們生天享福。
我成佛後,身上所有毛孔,常能變化出莊嚴的化身佛,我讓這些化身佛,去沒有佛的世界,為該處眾生說法。那些眾生臨命終時,我若是沒在其前說法,讓他們心得清淨,如果辦不到,我就不成佛。
我所布施持戒,也都為了地獄眾生,墮入阿鼻地獄的眾生,我也要拯濟他們。
我願意捨棄壽命,自己進阿鼻地獄,代替眾生受苦,我在十方世界的化身也都如此。
我進阿鼻地獄代替眾生受苦,讓原本該進地獄的眾生不必入地獄,能去學佛證得涅槃,為了這些眾生,我要常處於阿鼻地獄。
當時,轉輪聖王(被授記為阿彌陀佛)聽到大臣梵志發出如此的大願後,淚流滿面,就從座而起,向他頂禮讚嘆。
當時還是王子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也站出來讚嘆這位大臣。
後來,梵志大臣歷經無數次的轉生和行菩薩道後,成了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在諸位大菩薩,諸佛世界摒棄五濁惡世的時候,他發誓願不舍任何一位眾生。
地藏十輪經中,佛說: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地藏菩薩的願力,也是偏於度五濁惡世眾生,和本師的本誓如此相似。
在地藏經裡,本師將五濁眾生交託給地藏菩薩,而不是其他菩薩,必定是因為地藏菩薩的甚深大願,有一眾生還在受苦在輪迴,菩薩誓不成佛。
佔察經云:「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
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
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救度眾生,已經有十一劫,比極樂世界的建立還早一劫。他的身相端嚴和威德,除了佛,無人能及。
在法會中,他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功業,除了觀世音菩薩和普賢菩薩,無人能及。
在華嚴經,對地藏菩薩之身份有新的陳述。華嚴是顯宗的經中之王,是最圓滿最究竟的成佛之經典。
佛在華嚴經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佛說法不再拐彎抹角,不再說權法,如對小學生中學生,佛要說很多方便法,慢慢引導。
但是對於研究生博士生,佛開權顯實,直說法華和華嚴,把自己所悟的直接說出來,不再有任何隱藏。
四十華嚴之譯者般若三藏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云:
時有十佛剎極微等諸佛,各各從本國土來至於此,為欲莊嚴鞞盧遮那,為眾會故示菩薩形。其名曰: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無垢稱菩薩、善威德菩薩、能棄諸蓋菩薩、寶手菩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摩訶薩等而為上首,如是等眾皆來集會。
八十華嚴之譯者實叉難陀三藏所譯之《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
時有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毗盧遮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坐。
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維摩詰菩薩、善威光菩薩、滅諸蓋菩薩、寶手菩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佛成道最初在三七日中說華嚴經。那時,有十個佛剎微塵數般的他方淨土之諸佛,來參與華嚴法會。諸佛顯現為菩薩身,他們分別為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
華嚴是佛道出本地無限風光的經典,故經中,說我們現在熟知的諸大菩薩,實為十方微塵剎土裡的諸佛。
而我們熟知的諸大阿羅漢呢?如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羅睺羅等,他們是諸大菩薩的化身。
甚至處處與佛作對,欲置佛於死地,陷入無間地獄的反派提婆達多,在這華嚴經典中,說他是大菩薩,久修六度,近佛菩提,為了度化眾生,在雜染劣土中現聲聞形象。
大梵天王、帝釋天等參與法華嚴法會的,皆是大菩薩。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
「復有無量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羅睺羅、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波離、阿那律、離婆多、阿難、提婆達多、跋難陀等而為上首。
皆已久修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
復有無量千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而為上首,皆已成就大丈夫業,為欲調伏下劣眾生故現女身。
復有無量釋、梵、護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此中皆是大菩薩眾,無凡夫者。」
有人就問,大家所知的地藏菩薩之大願,不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嗎?」
對於佛菩薩來說,其度生之幻化遊戲,是不可思議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云:
觀自在等諸大菩薩住十地者,功德妙行悉圓滿故,皆已久遠得此三昧,一剎那中攝無量劫,一微塵中納無量土,於一念中遍一切剎,度無量眾生,常無功用,自然示現諸佛事故。
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諸大菩薩,可以一剎那中攝無量劫,在一微塵中納無量佛淨土,在一念中於一切剎土,以無量身相度化眾生。
而這些都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和究竟的。
地藏十輪經說: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地藏菩薩可以在一食頃於無量無數佛土,度脫無量無邊有情眾生。
如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前,早已成佛了,但以其度化眾生的悲願,故數數示現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成佛。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言:「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師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梵網經》言:「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
佛曾經說過,被燃燈佛授記之事,實乃方便示現,或者說是基於眾生的分別層面而言。
地藏菩薩有不度盡眾生不成佛之願,而華嚴經又言地藏菩薩是十方剎土裡的諸佛之一,如何理解?
地藏菩薩成佛,亦是度化眾生之需要,有的眾生修到十地菩薩果位,地藏菩薩要引導他成佛,則可能以佛身來度。
或者說,地藏菩薩發下那些菩提大願,亦是如來之化現。
諸佛菩薩、十地菩薩,能在一剎那,攝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劫,又能在一粒微塵中,攝一切佛剎土,在一念間,示現出生、修行、成佛,或現菩薩、聲聞、天神、凡人等相,利益有情。
地藏十輪經等經典,講的是地藏菩薩為度化有情,以十地菩薩的身份化現佛相。
華嚴經則不然,說是由如來化現為我們熟知的地藏菩薩,這是一個下化的過程。
基於華嚴的見地,地藏菩薩必是某位如來之顯現,示現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且有專門的佛淨土,度化有情。
在地藏經中,說「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佛又說這些諸佛菩薩等,是地藏菩薩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顯然,來到忉利天法會中的無數諸佛,必有無數是因為地藏菩薩的度化而成佛的。
凡夫因為業障、福德微薄等緣故,與深處如來境界的地藏菩薩,大多只能外應,也就是世間層面的感應。但是若精進不息,必滅無量罪業,增無量福慧資糧。
如果有哪一天,你親見地藏菩薩,或者修到見到地藏菩薩的本地自性輪身,見到如來之相,或者見到化現為地藏菩薩的如來之淨土,這就非常殊勝稀有了。
加上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的願力和因緣,眾生念誦供養祈禱,速滿一切所願。
十輪經云:
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又云: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
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
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
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麥彭仁波切做造的《地藏菩薩贊——大地美嚴》(佐欽丹熷扎拉譯)云:
世間自在文殊普賢尊 彌勒等眾菩薩摩訶薩
雖於多劫供養並祈請 然卻不如須臾憶念您
一切所欲遂賜極超勝 如是如來贊言佛長子
諸佛無別於您讚嘆故 吾所希欲善妙請垂賜
以多劫中供養稱讚諸大菩薩,不如一須臾、一食頃、一日稱念供養地藏菩薩。
既然以地藏菩薩的願力和娑婆世界眾生之機感,短時間內念誦供養地藏菩薩遠勝於修持諸大菩薩。
那麼,若是一個普通的人哪怕業障再重,若是久久修持,或者修持數十年,乃至一輩子,積累的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的,也會速見地藏菩薩,速證菩提!
華嚴法界,講的是一粒微塵中,有無邊剎海;一念入一切劫,一切劫為一念。
若你精進如法修持,興許,哪一天,在念一句「南無地藏菩薩」時,時空被打碎:
一剎那間,越無量劫的時光,過去、現在、未來同時顯現;一粒微塵中,顯現無量恆河沙世界,見無邊佛剎土,無量如來……
這亦不是不可能,願吉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