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地藏菩薩密教與我國起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2020-12-18 歷史國學教堂

佛教雖是由印度興起,然而在我國也有其歷史發展所追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關於地藏菩薩之名義,據佛經記載為:「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稱地藏。名字中的「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即受釋尊之付囑,於釋尊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間之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之菩薩。

地藏王菩薩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在忉利天受釋迦牟尼佛囑託,每日晨朝入恆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之間,在釋迦滅度後彌勒降生前的無佛之世,教化度脫沉淪於六道的眾生,故顯出家相。

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著稱,亦被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位於安徽九華山。

在密教中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予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寳生如來之幢,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

地藏王菩薩梵名「乞叉底櫱沙」,意譯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義:

一、能生義,喻菩薩能生一切善法;

二、能攝義,喻菩薩能攝取一切善法於大覺心中;

三、能載義,喻菩薩能負載一切眾生,由眾苦交煎的此岸運載到清涼的彼岸;

四、能藏義,喻菩薩能含藏一切法妙;

五、能持義,喻菩薩能總持一切妙善並使之增長;

六、能依義,喻菩薩能為一切眾生所依;

七、堅牢不動義,喻菩薩的菩提妙心堅如金剛、不可破壞。「藏」者,具有秘密、包含、含育之義;喻菩薩具有如來三德秘藏、無量妙法,能救脫無數眾生,鹹登彼岸。

因地藏王菩薩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分身形象,分別為: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種人頭幢,其形象為左手持檀陀、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度地獄道眾生;

二、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度惡鬼道眾生;

三、寳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如意寳印,專門救度畜牲道眾生;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施無畏印,專門救度阿修羅道眾生;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

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施予願印,為人除掉八苦之障礙,專門救度人道眾生;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説法印,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專門救度天道眾生。

地藏王菩薩以「一實境界」開示求大乘者,分別依「生佛無別,同一真如」、「妄心無體,妄境不實」、「心境互依,似有實無」。並以此「一實境界」為體,認為心有二相,一者心內相,有真心和妄心的區別。

二者心外相,透徹的剖析眾生之顛倒心意識。又地藏王菩薩有兩種修學的觀道,一修「唯心識觀」,其步驟有三:修色寂三昧、修奢摩他觀、修毗婆舍那觀;二修「真如實觀」。

顯教「四大菩薩」中,只有地藏王菩薩示現「出家相」,據多本佛經記載,地藏菩薩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之善根。

地藏菩薩常變現如是無數之化身濟度眾生,故又稱為「千體地藏」。

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說法。傳說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前,為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而產生恭敬景仰之心,為證得此莊嚴之相,而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

地藏菩薩為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之一婆羅門女,為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為母設供修福,並發願盡未來劫廣度罪苦眾生。

在佛教的發展史上,對於地藏菩薩還有多種說法:

(一)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國之王,其國內人民多造眾惡,遂發願度盡罪苦眾生皆至菩提,否則不願成佛。

(二)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女子,名為光目,其母墮於地獄受苦,光目為救度之,而發願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待眾生盡成佛後,方成正覺。上記諸說皆隨地藏信仰而廣傳人間,故佛教中常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之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

我國自隋唐之後,崇尚地藏菩薩之信仰極為興盛,例如隋代之信行依《地藏十輪經》而高倡「普佛普法」之說與地藏菩薩禮懺法,當時稱為三階教。

此外,宋代之常謹撰有《地藏菩薩靈驗記》一書,書中即收錄梁代至宋代有關地藏菩薩之三十二種靈驗事跡。由於此信仰之普遍,故時人每輾轉模畫地藏菩薩像,置於寺院或私人佛堂以禮拜供養之,其較著名者有梁代漢州德陽縣善寂寺東廊壁上之地藏菩薩像。

我國佛教界視地藏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應化說法之道場在安徽省九華山。據《宋高僧傳》卷二十等載,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居數十年示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成道處。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眾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之化身。

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地藏菩薩本已證入十地之果位,然為教化眾生,故仍在聲聞、闢支佛地,而不願成佛。

至心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或禮拜供養地藏菩薩之畫像、雕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墮惡道,並能獲得十種或二十八種利益。 在日本,地藏菩薩之信仰始自平安中期,興盛至今。

此一信仰於鎌倉時代以後,滲入民間信仰。如以示現於塞河原之地藏菩薩為兒童之救護者,並有和讚歌頌之。又如育子地藏、子安地藏專事救護育子之事。此外,參禮六地藏(教化六道之地藏菩薩)、延命地藏、勝軍地藏者亦頗多。

好了,佛教中地藏菩薩就為大家介紹到此,望大家也可學菩薩那般敬佛、敬法、敬僧,起正信、正念、正知、正覺而勤修不待!

相關焦點

  •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他「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他同時具備「大孝」和「大願」之德業;他普度眾生,解救生靈於水深火熱,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是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他是地藏王菩薩。另一位國王發的願是如果不先度完罪苦眾生,讓他們得安樂成就菩提,自己絕不成佛。發願先成佛道的國王成為了如來佛祖;後發願成佛的國王成為了地藏王菩薩。
  •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
  • 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麼地獄會空嗎?
    這次,有一位好友提出了一個問題來討論,地藏菩薩會成佛嗎?地獄眾生有度盡的時候嗎?《地藏經》裡不是說到地藏菩薩化身成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的時期就清空過地獄,是不是已成佛了?可是地獄鬼道何其多,璇出又璇入,地藏菩薩又乘願再來度脫一切眾生?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地藏菩薩的寫照。在諸大菩薩中,地藏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等,同列名為『悲、智、行、願』的代表。在中國流通很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記載地藏菩薩當初以長者子的身份,發願修行,度脫一切受苦眾生,證得佛果的事跡。如經中說到,他為國王的時候,向一切智成就佛發願說,他要度盡惡世的眾生,一個也不遺漏。
  • 「地藏菩薩聖誕」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聖誕】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經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唐譯地藏經跋》蓮池大師釋義:地藏王菩薩在久遠劫以前,曾發下誓願,要度盡一切苦難眾生,自己才證得圓滿菩提;只要地獄中還有一個眾生,就誓不成佛。開示:「憫念眾生」,憐憫一切眾生。
  • 地藏王菩薩為何在地府中不願出去?「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在這種地方不是陽壽已盡就是孤魂野鬼,但是唯獨一個神仙呆在這裡不肯走,她就是地藏王菩薩。二章 修佛之道地藏王菩薩其實早就可以成佛,她的功法和智慧早就和如來相近,她為何不出地府然後成佛呢?那是因為地藏王菩薩當時說了一句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 《西遊記》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我國上下五千年傳承之中,無數名著流傳至今,而唯有《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被譽為四大名著,多年來備受推崇,甚至揚名海外。許多人都說《西遊記》是一部褒佛貶道的小說,今天且不談此種說法是對是錯,但在這部弘揚佛教文化的名著中,亦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今天就為大家簡單的分享《西遊記》中的六大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慈悲和智慧
  • 大型石雕地藏菩薩精雕石雕地藏王菩薩寺廟佛像雕塑
    石雕地藏王菩薩是由天然石材來雕刻的,石雕地藏王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石雕地藏王菩薩-凱巖石業從佛教文化中看,地藏王菩薩是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他曾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 佛教四大菩薩及道場
    在漢傳佛教有四大菩薩之說。四大菩薩根據佛經的排名為: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了諸佛菩薩的大智、大悲、大行、大願。四大菩薩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而且不僅僅限於漢地,在廣大藏區,四大菩薩同樣極受尊崇。
  •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
    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有所吻合。所以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不無道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會,在我國各地廣泛流行的原因,是地藏法門與中國孝道結合得很好,所以明朝的紫柏、蓮池、憨山、澫益四大師和先師圓瑛大師,都特別推崇地藏菩薩。其意趣所在,是將佛教的度亡與中國儒家的孝道揉合一起,使佛教進一步與中國社會相適應。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有些則不經思維,人云亦云,說地藏菩薩常處地獄幽冥,度地獄餓鬼等眾生,便產生誤解和偏見,認為地藏菩薩專門度鬼,修地藏法會招鬼,這是嚴重的邪見。別說民間人士,哪怕有些學佛的人,甚至接觸佛教多年的人,亦存此邪見。
  • 《地藏菩薩本願經》可以讓人不下地獄嗎?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一、殊勝地位《地藏本願經》即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出處,由於該經為佛陀為母親說法,同時地藏菩薩的因地修行願力緣起於多生救度母親的孝心所致,故與《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等稱為佛教中的「孝經」。另外,該經詳述了地獄的狀況及墮入地獄的報應因果關係,又可稱之為「地獄地圖」。
  • 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有「蓮花佛國」之稱 成世界地藏信仰的聖地
    九華山 ,一個以佛教文化所聞名的遊覽勝地。它帶著與生俱來的奇秀風景。許多人來到這裡,在蓮花的禪意裡滋生夢境的想像,他們常常會忘記自己身為過客的迷惘。九華山的人文禪理亦濡染了整個徽州大地,讓似水蓮花盛開在每個古意闌珊的角落。
  • 佛教:至心持念地藏菩薩聖號的四大利益,其福甚比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大家都知道我們漢傳佛教有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而這正好又是四大菩薩的道場。單從名氣和影響力上來看的話,似乎地藏王菩薩是最低的,而且在三藏十二部佛經中除了地藏三經以外,這位大菩薩也甚少出場,相反其餘三位菩薩以及彌勒菩薩則屢次出現,尤其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幾乎場場必到,簡直相當於釋迦佛的搭檔一般。
  • 佛教 地藏王菩薩
    而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 釋迦牟尼佛,在咱們這五濁惡世中,教化著我們這些剛強眾生,為使我們的心能夠調伏,離苦得樂並舍邪歸正,於是便分身百千萬,廣設方便加以教化救度,其有未調伏者,隨著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各種惡業,在三惡道中受苦受難,而地藏王菩薩便承擔了本師 釋迦牟尼佛涅槃前的重託,廣設方便加以救度,悉使末法眾生都能解脫,永離痛苦,正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
  • 佛教中的四大菩薩及道場都有哪些?
    同時在首都建造了我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保存至今的白馬寺。在佛教中,佛祖坐下十大弟子,譬如:摩柯迦葉、優波離、羅睺羅、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阿那律、摩訶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難。菩薩也有四大菩薩,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佛教中的四大菩薩。
  • 佛教密宗的起源:普賢菩薩就是密教最初的祖師「金剛薩埵」(黃念祖大德)
    佛說《無量壽經》的時候,普賢菩薩是上首,跟《華嚴經》一樣是第一位的,座是最上,德也是最尊。大家來的人都是尊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德也在眾中稱尊。「華嚴經主」同是《華嚴經》的經主,《華嚴經》和《無量壽經》是同等的經。萬行莊嚴,萬種功德,所以普賢是大行菩薩。觀世音是大悲;彌勒是大慈;普賢是大行;文殊是大智;地藏是大願。這都有不同之處。
  • 佛教:六大殊勝密咒——四大菩薩,綠度母,心經,請收藏誦讀
    心經咒發音如下: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第二道:文殊心咒 大智文殊菩薩乃是七佛之師,四大菩薩之首,以般若智慧著稱,釋迦佛其實都是文殊菩薩的弟子。文殊心咒漢字發音如下:嗡阿喇巴札那諦第三道:觀音心咒(六字大明咒) 大悲觀世音菩薩以慈悲聞名,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哪怕十惡不赦之人也都不放棄,就像是慈母一般,所以大明咒的適用範圍也是最廣,百無禁忌。
  • 地藏王菩薩過去的兩世:長者之子見佛發宏願,婆羅門女地獄苦尋母
    無論是不是佛教徒,都應知道地藏王菩薩的大名,以及他那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度盡眾生、方證菩提的宏大誓願。長者的兒子聽完,當即就立下了大誓願,說:我從今天起,到未來的無盡時間中,將傾盡一切方法使所有遭受苦難的六道眾生得到解脫,此後我才會正道成佛。而這位長者的兒子就是曾經的地藏王菩薩,在他發下大誓願之後的無盡時光,始終停留在菩薩果位。
  • 地藏王菩薩發下的慈悲大願
    那時地藏菩薩還是凡夫,是一個長者的兒子,他看見佛像好莊嚴,心生歡喜,因叩問如來,怎麼會有這樣的好相。佛說「假使你要修成這樣的相,必須發大願,永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才能成就」長者子就在佛前發下誓願說「從今以後,凡是六道受苦眾生,誓必設法救度。都使成佛,等到眾生度盡,然後自己方才成佛,如果世間還有六道輪迴,還有三途惡道,我還是要做一個,化度眾生的菩薩,而不成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