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歷史源遠流長,給我國歷史留下了諸多傳奇與典故。據史料記載,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67年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許多經書和佛像,並且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也就是《阿含經》的節要譯本。同時在首都建造了我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保存至今的白馬寺。
在佛教中,佛祖坐下十大弟子,譬如:摩柯迦葉、優波離、羅睺羅、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阿那律、摩訶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難。
菩薩也有四大菩薩,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佛教中的四大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捶」的簡稱,「菩提」漢譯是「覺悟」,「薩捶」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眾生),全譯是「覺有情」。它包括自覺和覺他兩層意思,即菩薩既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又是以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有情。在佛教初創的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
佛教中的四大菩薩,象徵著四種理想的性格,即:願、行、智、悲。
願指的是象徵願力的地藏王菩薩。大家應該都知道,地藏王菩薩的名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地藏王菩薩聖誕為農曆七月三十日,其所在的道場是安徽九華山。
行指的是象徵實踐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華嚴大法會中宣說十大行深誓願。普賢菩薩聖誕為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其所在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
智指的是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文殊菩薩聖誕為農曆四月初四日,其所在的道場是山西五臺山。
悲指的是象徵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關於觀世音菩薩聖誕的起源和依據,現在均無法考定。
隋唐以來,民間便形成了廣泛的觀音信仰,並逐漸形成了以敬奉觀音為主的三個農曆宗教節日: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民間有的將這三日並稱為觀音菩薩聖誕。其所在的道場是浙江普陀山。
眾觀我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四大菩薩給我們華夏文明帶來了許多傳奇與傳說。雖然本人不是佛教信徒,但對地藏王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的十大行深誓願、文殊菩薩的大智慧以及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為懷,被四大菩薩的信念和信仰所折服。
歡迎評論
以史為鑑,趣談歷史。